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八
○中书令
《六典》曰:中书令之职,掌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以佐天子而执大政者也。
《汉书》曰:司马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
又曰:石君防与弘恭皆少坐腐刑,为黄门以选为中尚书。宣帝时任中书官,以恭为令,君防为仆射。恭死,君防代为令,贵幸倾朝,百寮皆敬事。
应劭《汉官仪》曰:左右曹受尚书事,前世文士以中书在右,因谓中书为右曹,又称西掖。
《吴录》曰:纪骘字子上。景皇时,骘父亮为尚书令,骘为中书令,每朝会,诏以屏风隔其坐。
《吴志》曰:胡冲平和有文幹,天纪中为中书令。
又曰:张尚,有俊才,孙皓时为侍郎,以言语辩捷见知,擢为侍中、中书令。
吴录曰:蔡款字文德,历位内外,以清贞显於当世。后以卫尉领中书令。
《晋书》曰:王献之为中书令。少而标迈,不循常贯,文义并所不长而能撮其胜会,故为一时风流之冠。献之卒,以王珉代之,世谓之"大王令小王令"也。珉父洽,永和中尝为此官,至珉复居之,时人以为弈世令望。
又曰:王献之为中书令,启琅琊王为中书监表曰:"中书职掌诏命,固非轻才所能独任。自晋建国,常命宰相参领;中兴以来,益重其任,故能王言弥徽,德音四塞。"
又曰:和峤为中书令,荀勖为监,峤意抗直,鄙荀巧佞,以意气加之,专车而坐。自此监、令乃使异车。
臧荣绪《晋书》曰:潘尼性淡,退惟以著述为事。永兴末为中书令。
《晋阳秋》曰:王洽除中书令,时年二十九。将辞之,从兄朗之遗书曰:"弟今二十九,便居清显要任,敢不敬以先旨,为弟启义让之路焉。若弟年至四五十之间,虽复超登公辅,亦非吾所豫,况降此以还者耶?"洽遂不拜。
又曰:温峤上疏曰:"臣才短学浅,文义不通;中书之职,酬对无方;斟酌重轻,岂惟文疏而已!自非望士良才,何可妄居斯任。"累辞得止。
《晋中兴书》曰:肃祖以温峤为散骑常侍侍讲,大宁初手诏曰:"卿既以令望忠允之怀著於周旋,且文清而旨远,宜居深密。今欲以卿为中书令,朝论咸以为宜。"
又曰:王洽字敬和。显宗时,王洽为中书令,帝曰:"敬和清裁,昔为中书郎,吾尚小,数呼见,意甚亲之。今以为中书令,欲共讲文章之事也。"
又曰:褚裒授卫将军、中书令,裒以中书铨管诏命,不宜以亲居之,固让。
《晋令》曰:中书为诏令、记会时事、典作文书也。
《晋制》曰:中书令: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佩水苍玉,乘轺车。
《晋诸公赞》曰:陈准为中书令,张华为监,准与华俱处机密而推崇之。每直日有诏书,无小大辄先示华,了不措意;华得诏书不以示准。省中号准为中书五郎,其从容如此。
又曰:怀帝以缪播为中书令,朝事莫不谘之。人君之所取信於臣下,无以尚也。
《宋书》曰:傅亮,永初元年为中书令,直中书省专典诏命。以亮任总国权,听於省,见客神虎门外,每旦车常数百两。
《宋泰始起居注》曰:王言之职,总司清要。中将军丹阳尹王景文夙尚弘简,情度淹粹,忠规茂绩,实宣国道,宜兼管内枢,以重其任。可中书令。
《齐书》曰:王延之代张绪为中书令,何点叹曰:"晋以子敬季琰为此职,今以王延之、张绪为之,可谓清官后接之者,实为未易。"
崔鸿《后赵录》曰:徐光字季武,顿丘人。幼有文才,年十三,王阳攻顿丘,掠之,而令主秣马,光但书柱作诗赋。左右以白石勒,勒令召光,付纸笔,光立为颂。赐衣服,迁为中书令。
《后魏书》曰:任城王澄为中书令,萧颐使庾华来朝,见澄音韵遒雅,风仪秀逸,谓主客郎张寻曰:"往魏任城以武著称,今魏任城乃以文见美也。"
又曰:高允,高宗礼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朝臣莫知所论。或有上书言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是非,子何为不能书谏之,使人知恶,而於家内隐处也?"岂不以父亲,恐恶彰於外也。今国家善恶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此岂不彰君之短、明已之美?至如高允者,真忠臣矣。朕有非,恒正言面论,至朕所不用闻者,皆言说无避就。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汝等在左右,曾不闻一正言,但伺朕喜时求官乞职。汝等把弓刀侍朕左右,徒立劳耳,皆至公王;此人把笔匡我国家,不过作郎。汝等不自愧乎?"於是拜允中书令。
又曰:高允字伯恭,为中书令,高宗重之,不名,恒呼为令公。
又曰:高允拜中书令,司徒陆丽曰:"高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布衣,妻子不粒。"高宗怒曰:"何不先言!今见朕用之,方言其贫。"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高宗叹息曰:"古人之清岂有此乎!"即赐帛五百匹、粟千斛。
《唐书》曰:武德年尝有敕,而中书门下不时宣行。高祖责其迟由,内史令萧瑀曰:"臣大业之日见内史宣敕或前后相乖者,百司行之,不知何所承用,所谓易虽在前,难必在后。臣在中书日久,备见其事。今皇阶初构,事涉安危,若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比每授一敕,臣必审勘使与前敕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迟晚之愆,实由於此。"上善之。
又曰:褚遂良拜中书令,太宗寝疾,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又顾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
又曰:神龙元年改中书令曰紫微令。
又曰:开元二年,紫微令姚崇奏:"紫微舍人六员,每议事,诸舍人同押连署状进讫。凡事有是非,理均与夺,人心既异,所见或殊,抑使雷同,情有不尽。臣今商量其事,执见不同者,望请别作商量状,连本状同奏。若状语交牙,恐烦圣思,臣既是官长,望於两状后略言二理优劣,奏听进止,则人各尽能,官无留事。"敕曰:"可"。
又曰:张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寮上寿,多献珍异,惟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
《薛莹条列吴事》曰:胡冲意性调美,心趣解畅,有刀笔才,闲於时事。为中书令,虽不能匡矫,亦自守不苟求容媚。
《王珉别传》曰:珉字季琰。诏曰:"新除侍中王珉,才学广赡,理识清通,宜处机近以参时务。其以珉为长兼中书令。"
郭颁《魏晋世语》曰:刘放、孙资共典枢要,夏侯献、曹肇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指谓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
又曰:司马景王令中书令虞松作表,辄不可意;令松更定,思竭不能改。锺会为定五宇,松深悦服。
宋·谢庄《让中书令表》曰:伏惟陛下登驭震维,临齐璿政,泽与风翔,恩从云动。臣闻:璧门天邃,凤沼神深,丝纶王言,出纳帝命,自非望允,当时誉宣,庠塾未有,谬垂曲宠,空席兹荣。在於平壮,犹不可勉;况今绵痼,百志俱沦。
○中书监
《魏志》曰:黄初中改秘书为中书,以刘放为监、孙资为令,遂并掌机密,历文、明、齐王三世。
又曰:蒋济字子通,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往者大臣秉事,外内扇动。陛下卓然自览万机,莫不祗肃。夫人臣匪不忠也,然威权在下,则众心慢上,势之常也。陛下既已察之於大臣,愿无忘於左右。"
《晋书》曰:荀勖守中书监,毗赞朝政,及迁尚书令。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失之甚愠。人有贺者,勖恚曰:"夺我凤皇池,诸公何贺焉!"
又曰:太安元年有胡人入云龙门,殿前再拜云:"我当作中书监。"付都虞候斩之。
《晋阳秋》曰:朱整,少有名行,官至中书监。魏禅晋,使整与中书令刘良共为诏。世祖践祚,权即用之。
《晋中兴书》曰:肃宗欲使庾亮为中书监,亮上疏曰:"陛下践祚,复以臣领中书,则示天下有私矣。"
《晋诸公赞》曰:华廙为中书监时,事多不泄。启世祖乞授子薈答诏:先时荀勖为中书监,末年亦使息组书诏草;傅礻玄为中书监,病风,复使息畅书启事。皆前后相承,以子弟管之。
《后魏书》曰:孝文时蠕蠕(如兖反。)国有丧,帝遣高闾为书与之,不叙凶事。孝文谓曰:"卿为中书监,职典文词,若情思不至,应谢所任。
《环济要略》曰:中书掌内事,密诏下州郡及边将,不由尚书者也。后关百官事益重,有令、仆射、丞、郎、令史,秩与尚书同。
《陶氏职官要录》曰:中书监,旧视仆射,梁选簿书。自宋已来比尚书令,特进之流而无事任,清贵华重大位多领之。
王导《表》曰:臣乞得除中书监,持节,专壹所司,竭诚保傅,惟力是视。诏曰:"昔者筍公曾从中书监为尚书令,人贺之,乃发恚云:夺我凤皇池,卿诸人何贺耶?愿足下处之勿疑。"
王敦《表》曰:中书令、领军庾亮,清雅履正,可中书监,领军如故。
○中书侍郎
《六典》曰:中书侍郎掌贰令之职。凡邦国之庶务,朝廷之大政,皆参议焉。凡临轩册命大臣,令为之使,则持册书以授之。凡四夷来朝,临轩则授其表疏,升於西阶而奉之;若献贽币则受之,以授於所司。
《魏志》曰:明帝诏举中书郎,谓吏部尚书卢毓曰:"得其人与不,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有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举韩暨敦笃至行,帝乃用之。
《吴志》曰:孙琳求中书两郎典知荆州诸事,主者奏中书不应外出,休特听之。其所请求,一皆给与也。
《晋书》曰:华廙字长俊,为人清简弘雅,加以名家子孙,以妇父卢毓典选,至年四十五为中书通事郎。
又曰:华表子简字奉骏,有智器文藻,官至中书郎。
又曰:卫瓘为中书郎,时权臣专政,瓘优游其间,无所亲疏,甚为傅嘏所重,谓之宁武子。
臧荣绪《晋书》曰:夏侯孝若为野王令,居邑累岁,朝野多叹其屈,除中书郎。
《晋起居注》曰:今之士大夫,多不乐出宰牧而好内官。今皆先经外官,治民著绩,然后入为常伯中书郎。
曹嘉之《晋纪》曰:汝南史曜,字季茂,为山涛所知,为征南府小吏。乡人周浚见曜而友之,配之妹,官至中书郎。
《晋中兴书》曰:孔演字元舒,晋国初建,与庾亮俱补中书侍郎。於时中兴肇建,庶事草创,演经学博通,又练识旧典,朝仪轨制多取正焉。由是元、明二帝并亲爱之。
又曰:顾荣,齐王冏召为主簿。冏自擅威权,荣知其必败,惟终日昏酒。冏以荣为中书郎。
又曰:范宁为临淮太守,征拜中书侍郎,专掌西省。以职在机近,固辞,不许。多以献替,有益治道。
又曰:范宁拜中书侍郎,时烈宗雅好文学,而宁明习五经,甚见亲爱。朝廷疑议,辄咨访之,宁指朝士,直言无讳。
又曰:王濛字仲祖,恬畅能言名理,善隶书,与刘恢为中书侍郎。太宗辅政,濛、恢并数侍接对号,为入室之宾。恢字真长,少清峻,时人以濛比袁曜卿,以恢比荀奉倩。
《宋书》曰:王征与从弟僧绰书曰:"阖门皆蒙时私吾,高卧家巷,遂至中书侍郎。此足以阖棺矣。"
又曰:裴瓒风神高迈,为中书侍郎。出入禁门,见者皆肃然改容。
《北史》曰:赵彦深讽朝廷子坚为中书侍郎,颇招物议。时冯子琮子慈明、祖珽子君信并相继居中书,故时语云:"冯祖及赵,秽我凤池。"
《隋书》曰:元善拜内史侍郎,上每望之曰:"人伦仪表也。"凡有敷奏,毅气抑扬,观者瞩目。
《唐书》曰:郭正一永淳二年除中书侍郎。正一在中书累年,明习旧事,兼有词学,制、敕多出其手,当时号为称职。
又曰:崔沔拜中书侍郎,或谓沔曰:"今之中书皆是宰相,承宣制命;侍郎虽是副贰,但署位而已,甚无事也。"沔曰:"不然。设官分职,上下相维,各申所见,方为济理,岂可俯默偷安而为怀禄士也。"自是,每有制、敕及曹事,沔多所异同。
《王濛别传》曰:濛为中书郎,在职四年无人对,对濛难与比肩故也。
《锺会母传》曰:嘉平元年,车驾朝高平陵,会为中书郎从行。宣王始举兵,众人恐惧,而夫人自若。
《嵇氏世家》曰:嵇含为中书侍郎,书檄云集,莫不立草。
《通典》曰:隋初为内史侍郎四员,炀帝减二员,改为内书侍郎。
陆士衡转中书传郎,齐王收士衡付廷尉,士衡出后谢表曰:臣以职在中书,制命所出。而臣本以笔札见知,虑逼迫不获已,乃诈发内妹丧,出就第,云哭泣受吊。片言只字,文不关其间。
梁·庾肩吾《为宁国公让中书郎表》曰:臣闻陟彼大行,伯后之车屡怠;望兹吴坂,少游之马难追。是知美非流水,立致摧辕,骏靡浮云,便其顿辔。起登天汉,宁陪九万之风;坐济星桥,非使千年之翼。岂有幼称辩慧,足对元礼;弱标俊颖,能嘲子淑?玉重组长,空见休宠;深宫邃宇,孰知怀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