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综合 / 诗词 / 诗题 / 诗句 / 作者 / 古籍

志·卷一百零八

宋史

..........甚众,以为诗赋声病易考,而策论汗漫难知;祖宗以来,莫之有改,且得人尝多矣。天子下其议,有司请如旧法。乃诏曰:"科举旧条,皆先朝所定也,宜一切如故,前所更定令悉罢。"

  会张方平知贡举,言:"文章之变与政通。今设科选..........八,三经通六,五经通五为合格,兼以《论语》、《孝经》,策时务三条,出身与进士等。而罢说书举。"

  时以科举既数,而高第之人骤显,欲稍裁抑。遂诏曰:"朕惟国之取士,与士之待举,不可旷而冗也。故立间岁之期,以励其勤;约贡..........

志·卷一百零九

宋史

..........,核实引保,赴乡饮酒,然后送试院。及期投状射保者勿受。"自神宗朝程颢、程颐以道学倡于洛,四方师之,中兴盛于东南,科举之文稍用颐说。谏官陈公辅上疏诋颐学,乞加禁绝;秦桧入相,甚至指颐为"专门",侍御史汪勃请戒饬攸司,凡专门曲说..........名为定额,仍前待补;其类申门客、满里子孙及附试并罢。

  淳祐元年,臣僚言:"既复诸路漕试,合国子试、两项科举及免举人,不下千数。宜复拨漕举、胄举同避亲人并就别院引试,使大院无卷冗之患,小院无额窄之弊。"从之。时淮南诸州郡岁..........

卷十六

万历野获编

..........后二人俱屡蹶,官终不振。此诸举人奉旨再覆试,皆存留如故,惟屠大壮因报母亡奔丧,遂以规避论黜,议者谓大壮若入试亦不免。盖时情必欲处一二,以实主试之罪,而大壮其首也。

  【宗室应试之始】本朝宗室,许应科举入仕途。人但知圣恩旷荡,首被天潢,而宗室已先有请,奉旨允行久矣。郑世子载堉,于万历二十二年,条奏七事,俱为宗藩应试胪列:一今奉国中尉以下,尽同民生赴考入学;一宗生旧有考校换授之议,第四品以上,难改他官..........

补遗卷二

万历野获编

..........  二人同起甲榜,同位秩宗,但被恩非正,为时所薄如此。

  ○科场

  【永乐补试再试】永乐元年癸未三月,礼部言科举旧制,应子午卯酉年乡试,去年兵革仓猝,有未及举行者,请以今年秋八月,令应天府及浙江等布政司皆补试。其北京郡县学校近废于兵者,宜暂..........主会试,连司文衡三次,亦前后未有。而熊概等十余人,其后多至亚卿中丞等官。按洪武十八年乙丑会试,取中四百七十二人,盖罢科举者已十五年,不妨多收。文皇靖难开科,与开国无异,故所录如其数。又兴武十七年甲子,应天乡试,中式廖孟瞻等二百二十九人,..........

志·卷八十二

清史稿

..........建立学堂,分斋督课,其备斋、正斋,即隐寓小学、中学之规制。既经谕令各省仿办,应酌照将来选举章程,用资鼓励。”报可。所议混合科举、学制为一事,谓之学堂选举鼓励章程,各省多未及实行而罢。

  辛丑,两宫回銮。以创痛钜深,力求改革。十二月,谕曰..........功过,认真考察,不得稍辞其责。”遂诏自丙午科始,停止各省乡、会试及岁、科试。寻谕各省学政专司考校学堂事务。於是沿袭千馀年之科举制度,根本划除。嗣后学校日渐推广,学术思想因之变迁,此其大关键也。

  是时学务之组织,尚有一重要之变更,则专设..........

志·卷八十三

清史稿

..........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进士授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有差。

  有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制多沿明旧,而慎重科名,严防弊窦,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轶前代。其间条例之损益,风会之变迁,系乎人才之盛衰..........名,备各馆缮写,积资得邀议叙。此则旁搜博采、俾寒畯多获进身之阶也。

  八旗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世祖御极,诏开科举,八旗人士不与。顺治八年,吏部疏言:“八旗子弟多英才,可备循良之选,宜遵成例开科,於乡、会试拔其优者除官。”报可。八旗乡..........

志·卷一百零七

清史稿

..........建立学堂,分斋督课,其备斋、正斋,即隐寓小学、中学之规制。既经谕令各省仿办,应酌照将来选举章程,用资鼓励。”报可。所议混合科举、学制为一事,谓之学堂选举鼓励章程,各省多未及实行而罢。

  辛丑,两宫回銮。以创痛钜深,力求改革。十二月,谕曰..........功过,认真考察,不得稍辞其责。”遂诏自丙午科始,停止各省乡、会试及岁、科试。寻谕各省学政专司考校学堂事务。於是沿袭千馀年之科举制度,根本划除。嗣后学校日渐推广,学术思想因之变迁,此其大关键也。

  是时学务之组织,尚有一重要之变更,则专设..........

志·卷一百零八

清史稿

..........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进士授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有差。

  有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制多沿明旧,而慎重科名,严防弊窦,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轶前代。其间条例之损益,风会之变迁,系乎人才之盛衰..........名,备各馆缮写,积资得邀议叙。此则旁搜博采、俾寒畯多获进身之阶也。

  八旗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世祖御极,诏开科举,八旗人士不与。顺治八年,吏部疏言:“八旗子弟多英才,可备循良之选,宜遵成例开科,於乡、会试拔其优者除官。”报可。八旗乡..........

卷十六

日知录

..........张九龄道佯伊吕之类,见于史者凡五十余科,故胃之科目,今代止进士一科,则有科而无目矣。犹沿其名,谓之科目,非也。王维桢欲于科举之外仿汉唐旧制,更设数科,以收天下之奇士。不知进士偏重之弊,积二三百年,非大破成格,虽有他材,亦无由进用矣。

......我以为必好学能文之士喜,而不学无文之士惧也。然则为不可之说以挠吾法者,皆不学无文之人也,人主可以无听也。

  今日欲革科举之弊,必先示以读书学问之法,暂停考试数年而後行之,然後可以得人。晋元帝从孔但之议,听孝廉申至七年乃试,古之人有行之者。○题切..........

卷十七

日知录

..........士之礼。放大定二十九年已尝依前故事,使就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既可防滥,且不亏礼。’从之。”

  朱子论学校科举之弊,谓:“上以盗贼待士,士亦以盗贼自处。鼓噪迫胁,非盗贼而何?嗟夫,三代之制不可见矣,汉唐之事岂难仿而行之者乎?..........年四月,命左右二司六部吏属,于午後讲习经史。”其时朝纲己弛,人心将变,虽有此令,而实无其益。是以《太祖实录》言:“科举初设,上重其事,凡民间俊秀子弟,皆得预选。惟吏胥心术已坏,不许应试。”

  又诏:“凡选举,毋录吏卒之徒。..........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