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综合 / 诗词 / 诗题 / 诗句 / 作者 / 古籍

林序·林序

针灸甲乙经

  臣闻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医者虽曰方技,其实儒者之事乎。班固序《艺文志》,称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又云∶方技者,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非能通三才之奥,安能及国之政哉。晋·皇甫谧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得风痹,因而学医,习览经方,前臻至妙。取黄帝《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撰为《针灸经》十二卷,历古儒者之不能及也。或曰∶《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之乎。非大圣上智..........

皇甫序·皇甫序

针灸甲乙经

  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后。伊芳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中古名医有俞跗、医缓、扁鹊,秦有医和,汉有仓公。其论皆经理识本,非徒诊病而已。汉有华佗、张仲景。其它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于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于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

卷二·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针灸甲乙经

  雷公问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愿闻其道?黄帝答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廉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然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音务,又音茂),是谓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 (音如)臂内前廉痛,..........

卷三·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针灸甲乙经

  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囟会,在上星后一寸,骨间陷者中,督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五壮。

  前顶,在囟会后一寸五分,骨间陷者中,督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五壮。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刺入三..........

卷三·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针灸甲乙经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傍各三寸,足太阳之会。刺入八分,灸五壮。

  魄户,在第三椎下,两傍各三寸,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五壮。

  神堂,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五壮。

  噫嘻,在肩 内廉,侠第六椎下,两傍各三寸,以手痛按之,病患言噫嘻,是穴,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入六分,灸..........

卷三·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针灸甲乙经

  手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一本下有行字)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一本下有出字)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一本下有留字),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心胞。

  心主出中冲。中冲者,木也。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出,为井。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壮。

  劳宫者,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动脉中,手心主脉..........

卷三·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针灸甲乙经

  小肠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者,金也。一名小吉,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二呼,灸一壮。

  前谷者,水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壮。

  后溪者,木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注也,为俞。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一壮。

  腕骨..........

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针灸甲乙经

  黄帝问曰∶九针安生?岐伯对曰∶九针者天地之数也。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故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四时,五以法五音,六以法六律,七以法七星,八以法八风,九以法九野。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曰∶一者天,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也,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 针。 针者,取法于布(一作巾),针去末半寸,卒锐之,长一寸六分,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主热在头身。故曰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之 针于病所。肤白勿取。

  二者地,地者土也,人之所以..........

卷六·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针灸甲乙经

  黄帝问曰∶治民治身,可得闻乎?岐伯对曰∶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者,夫唯顺而已矣。故入国问其俗,临病患问所便。曰∶便病奈何?曰∶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色,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 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少腹痛胀。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治之奈何?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曰∶便其相逆者奈何?曰∶便此者,食饮衣服,..........

卷八·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针灸甲乙经

  黄帝问曰∶五脏相通,移皆不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素问》下有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至其所困而死者也,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一本作足字)火灸,刺而去,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可刺。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