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综合 / 诗词 / 诗题 / 诗句 / 作者 / 古籍

宋纪·宋纪五十八

续资治通鉴

..........归也。杞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夫元逆出妻之丧而为之者,此放妻不可复合也。今追祔郭氏,得无近于此乎?乞令诸儒博议,以求折衷于礼。”诏下学士院详定。

  乙亥,御崇政殿,策试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明州观察推官陈舜俞、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旌德县尉钱藻、汪辅之。舜俞、藻所对策并入第四等,授舜俞著作佐郎、签署忠正军节度判官事,藻试校书郎、无为军判官。辅之亦入等,监察御史里行沈起言其无行,罢之。辅之躁忿,因以书诮让富弼曰:..........

宋纪·宋纪六十八

续资治通鉴

..........,任老成为腹心,以养中和之福。”天下闻而壮之。苏轼往贺曰:“公虽退而名益重矣。”镇愀然曰:“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日与宾客赋诗饮酒。或劝使称疾杜门,镇曰:“死生祸福,天也,吾其如天何!”

  知山阴县陈舜俞,自劾违旨不散青苗钱;谪监南康军盐酒税。又有乐京、刘蒙,亦皆以役法废黜。京知长葛县,白提举常平官,言助役不便。使之条析,又不报。因自列求去,坐夺官。蒙知湖阳县,常平使者召会诸县令,议免役法,蒙以为不便..........

志·卷一百二十九

宋史

..........,且持之不行,亦坐移镇。知陈留县姜潜之官才数月,青苗令下,潜即榜于县门,又移之乡村,各三日无人至,遂撤榜付吏曰:"民不愿矣!"府、寺疑潜壅令,使其属按验,无违令者。潜知不免,即移疾去。

  知山阴县陈舜俞不肯奉行,移状自劾曰:"方今小民匮乏,愿贷之人往往有之。譬如孺子见饴蜜,孰不染指争食?然父母疾止之,恐其积甘足以生病。故耆老戒其乡党,父兄诲其子弟,未尝不以贷贳为不善治生。今乃官自出举,诱以便利,督以..........

志·卷一百五十七

宋史

..........一卷

  《平江府五县正图经》二卷

  (并不知作者)

  李华《湟川开峡志》五卷

  宋敏求《长安志》一十卷

  又《东京记》二卷

  《河南志》二十卷

  陈舜俞《庐山记》二卷

  谢颐素《海潮图论》一卷

  王瓘《北道刊误志》十五卷

  林须《霍山记》一卷

  檀林《瓯治拾遗》一卷

  又《大理国行程》一卷

  陈冠《熙河..........

志·卷一百六十一

宋史

..........十卷

  《张舜民集》一百卷

  《张商英集》十三卷

  《郑侠集》二十卷

  钱惟演《伊川集》五卷

  《陈简能集》一卷

  冯京《潜山文集》一卷

  《陈舜俞集》三十卷

  又《治说》十卷

  《应制策论》一卷

  《金君卿集》十卷

  刘煇《东归集》十卷

  《王安国集》六十卷

  又《序言》八卷

  《王安..........

列传·卷九十

宋史

.......... 马仲甫 王居卿 孙构 张诜 苏寀 马从先 沈遘(弟辽 从弟括) 李大临 吕夏卿 祖无择 程师孟 张问(陈舜俞 乐京 刘蒙附)苗时中 韩贽 楚建中 张颉 卢革(子秉)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以外祖朱巽..........汝州田十顷,辞弗受。使归,未至而世衡卒。其子古,用父治命,亦不纳田,芜秽者三十年。后汝守请以给学,朝廷命反诸种氏。

  熙宁时,有陈舜俞、乐京、刘蒙,亦以役法废黜。

  舜俞,字令举,湖州乌程人。博学强记。举进士,又举制科第一。熙宁三年,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诏俟..........

卷一·叙山水篇

庐山记

  尚书屯田员外郎嘉禾陈舜俞令举撰积路策杖而下。其至栖贤。则日夕矣。峰顶院之前。有辟蛇。行者饮牛池。

  叙山水篇第一积路策杖而下。其至栖贤。则日夕矣。峰顶院之前。有辟蛇。行者饮牛池。

  案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九江。..........

志·卷一百四十八

清史稿

..........

  宋强至《祠部集》三十六卷。

  王珪《华阳集》六十卷、《附录》十卷。

  金君卿《金氏文集》二卷。

  刘敞《公是集》五十四卷。

  刘攽彭《城集》四十卷。

  陈舜俞《都官集》十四卷。

  郑獬《郧溪集》三十卷。

  吕陶《净德集》三十卷。

  刘挚《忠肃集》二十卷。

  王安礼《王魏公集》八卷。

  李廌《济南集》八卷。

  张舜..........

卷十五·考史

困学纪闻

..........西北渡滦河,至卢龙镇。《唐·贾循传》:张守珪北伐,次滦河。《薛讷传》:师至滦河。

  仁宗时,制科十五人:天圣,何泳、富弼;景祐,苏绅、吴育、张方平、田况;庆历,钱明逸、彦远;皇祐,吴奎;嘉祐,夏噩、陈舜俞、钱藻、苏轼、辙、王介。东坡诗:先帝亲收十五人。注者多误。

  乾道元年,《郊赦文》云:“前事俱捐,弗念乎薄物细故;烝民咸乂,靡分乎尔界此疆。”洪文惠所草也。朱文公《与陈正献书》曰:“卑辞厚礼,乞怜于仇雠..........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