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空中觇其巢,堕者争纷然。

皮日休唐代〕《正乐府十篇。哀陇民

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穷危又极嶮,其山犹不全。
蚩蚩陇之民,悬度如登天。空中觇其巢,堕者争纷然。
百禽不得一,十人九死焉。陇川有戍卒,戍卒亦不闲。
将命提雕笼,直到金台前。彼毛不自珍,彼舌不自言。
胡为轻人命,奉此玩好端。吾闻古圣王,珍禽皆舍旃。
今此陇民属,每岁啼涟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空中

空中 kōng zhōng
(1).空间;天空。《列子·天瑞》:“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 唐 温庭筠 《湖阴词》:“ 五陵 愁碧春萋萋, 灞川 玉马空中嘶。” 巴金 《灭亡》第七章:“ 袁润身 把烟夹在右手底两个指头中间,张开口,吐出一口白雾,一圈一圈地腾上了空中。”
(2).犹中空。 宋 苏轼 《石锺山记》:“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声。” 明 刘基 《郁离子·鲁般》:“大者为栋为梁,小者为杙为栭,曲者为枅,直者为楹,长者为榱,短者为棁,非空中而液身者,无所不用。”
(3).宫中古琴名。《初学记》卷十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古琴名有清角、鸣廉、脩况、蓝胁、号钟、自鸣、空中、绕梁、緑綺、燋尾、凤皇。”  ——《漢語大詞典》
觇 ( 覘 ) chān
觇 [ chān ]
     ◎ 看,偷偷地察看:~望。~候(侦察)。~标(一种测量标志,用几米到几十米的木料或金属制成标架,架在被观测点上作为观测的目标)。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巢 cháo《國語辭典》

巢 [ cháo ]

  1. 鸟类、昆虫或其他动物的窝。如:「鸟巢」、「蜂巢」。《说文解字·巢部》:「巢,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长安城南有鼠衔黄蒿、柏叶,上民冢柏及榆树上为巢。」
  2. 住处。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新唐书·卷一六六·杜佑传》:「不数月必覆贼巢。」
  3. 乐器名。一种笙。《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志十一》:「七曰匏,为笙,为竽,为巢。巢,大笙也。」
  4. 姓。如东汉时有巢堪。
  1. 筑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鸲鹆来巢。」
堕 ( 墮 ) duò/huī
堕 [ duò ]
◎ 掉下来,坠落:~落。~地。~马。~胎。~甑不顾(喻对已经过去的事,不作无益的惋惜)。
    堕 [ huī ]
    ◎ 古同“”,毁坏。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1.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争 ( 爭 ) zhēng《國語辭典》
      1. 「争 」的异体字。
      纷 ( 紛 ) fēn
      纷 [ fēn ]
      1. 众多,杂乱:~~。~繁。~杂。~飞。~纭。五彩缤~。~乱。~扰。~争。
      2. 古代旗子上的飘带。
      然 rán《國語辭典》

      然 [ rán ]

      1. 烧。燃的本字。《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 赞同。《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沛公然其计,从之。」《三国演义·第一回》:「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
      1. 对、正确。如:「不以为然」。《论语·雍也》:「雍之言然。」
      1. 如此。《论语·宪问》:「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辩〉:「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1. 但是、可是。《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 虽。《董西厢·卷八》:「师言然善,奈处凡浮,遭此屈辱,不能无恨。」
      3. 然后。《隋书·卷七○·李密传》:「待士马肥充,然可与人争利。」
      1. 形容词或副词词尾。如:「斐然」、「赫然」、「恍然」。《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2. 用于句末,表肯定、断定的语气。《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礼记·檀弓下》:「穆公召县子而问然。」
      3. 表示比拟的语助词。《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1. 唯,表应答。《论语·阳货》:「子曰:『然!有是言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
      1. 姓。如汉代有然温。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