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

李世民唐代〕《咏风

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
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萧条关塞摇飏蓬瀛

萧条(蕭條)xiāo tiáo
(1).寂寞冷落;凋零。《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宋 王安石 《离鄞至菁江东望》诗:“村落萧条夜气生,侧身东望一伤情。” 叶圣陶 《我们的骄傲》:“要是没有窗外繁密的竹枝,那个房间真太萧条了。”
(2).指政治、经济等不景气;衰微;衰退。 三国 魏 曹植 《卞太后诔》:“皇室萧条,羽檄四布,百姓欷歔,婴儿号慕,若丧考妣,天下縞素。”《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旧 楚 萧条,仍岁多故,政荒人散,实须缉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赵太学 是个书生,不会经营家务,家事日渐萧条。” 曹禺 《日出》第二幕:“你难道不知道现在市面萧条,经济恐慌?”
(3).疏散;稀疏。 汉 扬雄 《羽猎赋》:“羡漫半散,萧条数千里外。” 五代 张泌 《边上》诗:“山河惨淡关城闭,人物萧条市井空。” 宋 陆游 《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诗:“白髮萧条吹北风,手持巵酒酹江中。” 元 虞集 《画鹤》诗:“ 薛公 少保昔画鹤,毛羽萧条向寥廓。” 郁达夫 《蜃楼》:“大约是因为一年将尽了,游客萧条。”
(4).匮乏。 元 无名氏 《鸳鸯被》楔子:“争奈囊底萧条,盘缠缺少。”《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但阿姊千里间关,同郎君远去,囊篋萧条,曾无约束,此乃吾等之事,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黄金已尽,囊槖萧条。”
(5).犹逍遥。闲逸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明帝 问 周伯仁 :‘卿自谓何如 庾元规 ?’对曰:‘萧条方外, 亮 不如臣;从容廊庙,臣不如 亮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抚军问 孙兴公 :‘卿自谓何如?’曰:‘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於斟酌时宣,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復託怀玄胜,远咏 老 庄 ,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槟榔》:“﹝ 俞益期 与 韩康伯 牋曰:﹞步其林,则寥朗,庇其阴,则萧条,信可以长吟,可以远想矣。”
(6).消瘦貌。 明 唐寅 《题画白乐天》诗:“ 苏州 刺史 白尚书 ,病骨萧条酒盏疏。”
(7).简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 逢 ( 薛逢 )行李萧条。” 清 周亮工 《送朱静一还九华》诗:“萧条襆被好容颜,七十怀人涉远山。” 丁玲 《团聚》:“她看见这萧条的行旅时,暗暗的惊诧着。”  ——《漢語大詞典》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1.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2.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3.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4.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5.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6.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7.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8.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9.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10.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1.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2. 量词:➊ ​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1.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2.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关塞(關塞)guān sāi
(1).边关;边塞。《墨子·号令》:“数使人行劳赐守边城关塞、备蛮夷之劳苦者。” 唐 杜甫 《伤春》诗之一:“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一个世情懂得很透的老人,在关塞一带住过很久,知道 汉 人的生活和感情,更懂得 匈奴 百姓的生活和感情。”
(2).指 函谷关 和 桃林塞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 关 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迫於 董卓 ,远隔 关 塞 ,不知存否, 幽州 牧 刘虞 ,宗室贤儁,欲共立为主。” 胡三省 注:“ 关 塞 ,谓 函谷关 、 桃林塞 也。”  ——《漢語大詞典》
摇飏(摇颺)yáo yáng
亦作“摇扬”。 摇曳。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会圃临春风》:“蝶逢飞摇颺,燕值羽差池。” 唐 张耀 《井赋》:“青梧下映,泛珪叶以摇扬。”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此处山小而峭……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颺。” 梁启超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人之读一小説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颺。”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蓬瀛 péng yíng
蓬莱 和 瀛洲 。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得道之士﹞或委华駟而轡蛟龙,或弃神州而宅 蓬 瀛 。” 唐 许敬宗 《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清字》诗:“幽人蹈 箕 潁 ,方士访 蓬 瀛 。” 明 唐顺之 《送王侍读赴南都》诗:“此去 周南 异留滞,看君到处即 蓬 瀛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