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题衡忠义,传家清白,人道外甥似舅郑乃陈光州之甥。
紫貂南北分荣南郑相、北郑相,有人瑞凤池疏秀郑仁表。月斧云斤,断成三绝,辉华星斗郑虔三绝。早岁从车,乌戎口伐,奇功立就郑元寿口伐可汗。更题衡忠义,传家清白,人道外甥似舅郑乃陈光州之甥。
好看五经说后郑钦。步蟾宫、桂香盈袖。紫橐持荷,清班布武,履声依旧郑尚书。回忆刊山,当年垂棒,月明烟袖。隐岩清秀郑太师退处隐岩,露玉风金,岁岁祝千秋寿。
好看五经说后郑钦。步蟾宫、桂香盈袖。紫橐持荷,清班布武,履声依旧郑尚书。回忆刊山,当年垂棒,月明烟袖。隐岩清秀郑太师退处隐岩,露玉风金,岁岁祝千秋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动-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副-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动-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题 ( 題 ) tí《國語辭典》
題 [ tí ]
名- 額頭。《說文解字·頁部》:「題,額也。」《韓非子·解老》:「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在其題。』」
- 詩文、演講或一件事情所標立的一項名目。如:「標題」、「詩題」、「文題」。
- 考試時要求解答的問題。如:「選擇題」、「試題」、「問答題」。
- 量詞。計算題目的單位。如:「十題問答題」、「兩題申論題」。
- 簽署、寫在上面。如:「題名」、「題詩」、「題字」。
- 述說。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一折》:「諸葛亮鋤田鉋地,劉先生織席編履,那等的人題他做甚麼?」同「提 」。
衡 héng《國語辭典》
衡 [ héng ]
名- 置於車轅前端的橫木。《論語·衛靈公》:「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七·莊子音義中》:「衡,轅前橫木,縛軛者也。」
- 秤,量輕重的器具。《荀子·禮論》:「衡誠縣矣,則不可欺以輕重。」《文選·張衡·東京賦》:「同衡律而壹軌量,齊急舒於寒燠。」三國吳·薛綜·注:「衡,稱也。軌,法。」
- 眉目之間。《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傳》:「胡老乃揚衡含笑,援琴而歌。」《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見一善則盱衡扼腕,遇一才則揚眉抵掌。」
- 星名。北斗七星的第五星。因位於魁與斗杓之間,故以為斗的中央。《文選·張衡·東京賦》:「攝提揮衡,徐至於射宮。」三國吳·薛綜·注:「攝提有六星,玉衡,北斗中星,主迴轉。」
- 大陸地區衡山的簡稱。為五嶽之一。唐·王勃〈滕王閣序〉:「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 姓。如漢代有衡咸。
- 量輕重。《墨子·經說下》:「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文選·陸機·演連珠五○首之二》:「物勝權而衡殆,形過鏡則照窮。」
- 斟酌、考量。如:「衡情度理」、「權衡得失」。
- 違抗、拂逆。《史記·卷六二·管晏傳》:「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警世通言·卷九·李謫仙醉草嚇蠻書》:「豈非逆天之咎徵,衡大之明鑒與!」
忠义(忠義)zhōng yì
(1).忠贞义烈。《后汉书·桓典传》:“ 献帝 即位,三公奏 典 前与 何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 唐 崔融 《西征军行遇风》诗:“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老残游记》第二回:“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士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凡人存着好心的,有天良的,老实的,讲究忠义的,都是傻子吧?”
(2).指忠臣义士。《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四镇守 舟山 时,兵民辑睦,忠义嚮应,西人已丧胆思遁。”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 明 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漢語大詞典》
(2).指忠臣义士。《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四镇守 舟山 时,兵民辑睦,忠义嚮应,西人已丧胆思遁。”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 明 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漢語大詞典》
传家(傳家)chuán jiā
(1).传家事于子孙。《后汉书·郑玄传》:“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误,案之礼典,便合传家。” 李贤 注:“传家谓家事任子孙也。《曲礼》曰:‘七十老而传。’”
(2).传给子孙或子孙世代相传。 宋 苏轼 《再和许朝奉》诗:“传家有衣鉢,断狱尽《春秋》。” 清 吴伟业 《赠张以韬来鹤》诗:“草圣传家久著闻,斗看孤鹤下层云。”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东西真地道,传家的玩艺。” ——《漢語大詞典》
(2).传给子孙或子孙世代相传。 宋 苏轼 《再和许朝奉》诗:“传家有衣鉢,断狱尽《春秋》。” 清 吴伟业 《赠张以韬来鹤》诗:“草圣传家久著闻,斗看孤鹤下层云。”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东西真地道,传家的玩艺。” ——《漢語大詞典》
清白 qīng bái
(1).谓品行纯洁,没有污点。《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后汉书·蔡邕传》:“父 棱 ,亦有清白行,謚曰 贞定公 。” 宋 苏轼 《叶嘉传》:“ 叶嘉 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水浒传》第三回:“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三:“那是没廉耻的行径,清白的女子不应该那样想的。”
(2).特指廉洁;不贪污。《东观汉记·高诩传》:“ 高詡 字 季回 ,以儒学徵拜大司农,在朝以清白方正称。”《南史·褚球传》:“﹝ 球 ﹞仕 齐 为 溧阳 令,在县清白,资公奉而已。”《明史·温纯传》:“ 纯 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
(3).旧称未操所谓卑贱职业的。这样的人及其后代始得从政或应试当官。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世间或有少无清白之操业,长以买官而富贵。”《清史稿·食货志一》:“ 乾隆 三十六年, 陕西 学政 刘嶟 奏请 山 陕 乐户、丐户应定禁例。部议凡报官改业后,必及四世,本族亲支皆清白自守,方准报捐应试。”
(4).清爽,完毕。《儒林外史》第二六回:“看着太太两隻脚足足裹了有三顿饭时才裹完了,又慢慢梳头、洗脸、穿衣服,直弄到日头趖西才清白。”
(5).清楚明白。《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你且下去,把这些情由具一张清白呈子来。”《红楼梦》第四二回:“ 宝玉 早已预备下笔砚了,原怕记不清白,要写了记着。” 王统照 《春雨之夜·一栏之隔》:“其实什么是独立?什么是革命党?大家都说不清白。”
(6).明亮。 郭沫若 《塔·万引》:“在他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东方的天上一颗清白的大星在向他微笑。”
(7).清秀白晳。 茅盾 《子夜》十五:“这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青年,比 蔡真 还要高一点,一张清白的瘦脸。”
(8).清酒与白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漢語大詞典》
(2).特指廉洁;不贪污。《东观汉记·高诩传》:“ 高詡 字 季回 ,以儒学徵拜大司农,在朝以清白方正称。”《南史·褚球传》:“﹝ 球 ﹞仕 齐 为 溧阳 令,在县清白,资公奉而已。”《明史·温纯传》:“ 纯 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
(3).旧称未操所谓卑贱职业的。这样的人及其后代始得从政或应试当官。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世间或有少无清白之操业,长以买官而富贵。”《清史稿·食货志一》:“ 乾隆 三十六年, 陕西 学政 刘嶟 奏请 山 陕 乐户、丐户应定禁例。部议凡报官改业后,必及四世,本族亲支皆清白自守,方准报捐应试。”
(4).清爽,完毕。《儒林外史》第二六回:“看着太太两隻脚足足裹了有三顿饭时才裹完了,又慢慢梳头、洗脸、穿衣服,直弄到日头趖西才清白。”
(5).清楚明白。《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你且下去,把这些情由具一张清白呈子来。”《红楼梦》第四二回:“ 宝玉 早已预备下笔砚了,原怕记不清白,要写了记着。” 王统照 《春雨之夜·一栏之隔》:“其实什么是独立?什么是革命党?大家都说不清白。”
(6).明亮。 郭沫若 《塔·万引》:“在他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东方的天上一颗清白的大星在向他微笑。”
(7).清秀白晳。 茅盾 《子夜》十五:“这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青年,比 蔡真 还要高一点,一张清白的瘦脸。”
(8).清酒与白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漢語大詞典》
人道 rén dào
(1).为人之道。指一定社会中要求人们遵循的道德规范。《易·繫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喜弔丧,而人道以此为重。” 唐 韩愈 《原人》:“故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形……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当四围之艰险,将士内讧,则为之调和,以己为楷模,教之人道。”
(2).犹言人伦。指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瞽瞍底豫》:“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各得其所,而人道极矣。”
(3).指男女交合。《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汉 郑玄 笺:“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 孔颖达 疏:“谓如人夫妻交接之道。” 元 施惠 《幽闺记·招商谐偶》:“一时见君子,匆匆遽成人道。”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四:“黄门,谓天阉不能行人道者。”《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古人男子三十而取,女子二十而嫁,使其气血充足,然后行其人道。”
(4).指男性生殖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唐六如》:“ 唐六如 知其必反,遂佯狂以处。 宸濠 遣人馈物,则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讥呵使者。”
(5).指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的命运,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苏州河桥头的战争》:“有些先生为了制止屠杀、劫掠、毁坏,进行了很人道的干涉。” 胡适 《读〈北史〉杂记》:“这个制度虽是惨酷不人道,然而其中涵义正是惧怕女后权大。”参见“ 人道主义 ”。
(6).佛教语。犹言人界。佛教谓众生根据生前善恶行为,因果报应,在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六道中轮回。《业报差别经》:“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妙意妙行,故生人道。” ——《漢語大詞典》
(2).犹言人伦。指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瞽瞍底豫》:“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各得其所,而人道极矣。”
(3).指男女交合。《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汉 郑玄 笺:“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 孔颖达 疏:“谓如人夫妻交接之道。” 元 施惠 《幽闺记·招商谐偶》:“一时见君子,匆匆遽成人道。”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四:“黄门,谓天阉不能行人道者。”《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古人男子三十而取,女子二十而嫁,使其气血充足,然后行其人道。”
(4).指男性生殖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唐六如》:“ 唐六如 知其必反,遂佯狂以处。 宸濠 遣人馈物,则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讥呵使者。”
(5).指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的命运,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苏州河桥头的战争》:“有些先生为了制止屠杀、劫掠、毁坏,进行了很人道的干涉。” 胡适 《读〈北史〉杂记》:“这个制度虽是惨酷不人道,然而其中涵义正是惧怕女后权大。”参见“ 人道主义 ”。
(6).佛教语。犹言人界。佛教谓众生根据生前善恶行为,因果报应,在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六道中轮回。《业报差别经》:“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妙意妙行,故生人道。” ——《漢語大詞典》
外甥 wài shēng
姐或妺的儿子。某些地区亦称外孙为外甥。《后汉书·种暠传》:“时 河南 尹 田歆 外甥 王諶 ,名知人。” 唐 杜甫 《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诗:“贤良归盛族,吾舅尽知名。 徐庶 高交友, 刘牢 出外甥。”《儒林外史》第五回:“舍妹殁了,你若另娶一人,磨害死了我的外甥,老伯老伯母在天不安,就是先父母也不安了。”按,亦作外生。参见“ 外甥女 ”。 ——《漢語大詞典》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动-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舅 jiù《國語辭典》
舅 [ jiù ]
名- 称谓:➊ 用以称母亲的兄弟。如:「舅舅」、「母舅」。《晋书·卷八五·何无忌传》:「何无忌,刘牢之之甥,酷似其舅。」➋ 用以称妻子的兄弟。如:「妻舅」、「大舅爷」、「小舅子」。也称为「舅子」。➌ 古代妇女尊称丈夫的父亲。如:「舅姑」。《礼记·檀弓下》:「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汉·郑玄·注:「夫之父曰舅。」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舅犯。
郑 ( 鄭 ) zhèng
郑 [ zhèng ]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人买履(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 姓。
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代-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陈 ( 陳 ) chén
陈 [ chén ]
- 排列,摆设:~列。~兵。
- 述说:~述。~情。详~。~诉。~说。
-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 姓。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名-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 姓。如晋代有光逸。
-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州 zhōu《國語辭典》
州 [ zhōu ]
名- 水面上的陆块。《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同「洲 」。
- 行政区域划分的名称。如:「苏州」、「加州」。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州绰。
- 稳固。《国语·齐语》:「令夫士,群萃而州处。」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甥 shēng《國語辭典》
甥 [ shēng ]
名- 称谓:➊ 用以称姊妹的孩子。《尔雅·释亲》:「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如:「外甥」。➋ 男子对阿姨、舅舅的自称。➌ 用以称外孙。《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汉·毛亨·传:「外孙曰甥。」
- 女婿。《孟子·万章下》:「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汉·赵岐·注:「尧以女妻舜,故谓舜甥。」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