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见明星是妾家,风飘雪散不知处。
洪河之南曰秦镇,发地削成五千仞。三峰离地皆倚天,
唯独中峰特修峻。上有明星玉女祠,祠坛高眇路逶迤。
三十六梯入河汉,樵人往往见蛾眉。蛾眉婵娟又宜笑,
一见樵人下灵庙。仙车欲驾五云飞,香扇斜开九华照。
含情迟伫惜韶年,愿侍君边复中旋。江妃玉佩留为念,
嬴女银箫空自怜。仙俗途殊两情遽,感君无尽辞君去。
遥见明星是妾家,风飘雪散不知处。故人家在西长安,
卖药往来投此山。彩云荡漾不可见,绿萝蒙茸鸟绵蛮。
欲求玉女长生法,日夜烧香应自还。
唯独中峰特修峻。上有明星玉女祠,祠坛高眇路逶迤。
三十六梯入河汉,樵人往往见蛾眉。蛾眉婵娟又宜笑,
一见樵人下灵庙。仙车欲驾五云飞,香扇斜开九华照。
含情迟伫惜韶年,愿侍君边复中旋。江妃玉佩留为念,
嬴女银箫空自怜。仙俗途殊两情遽,感君无尽辞君去。
遥见明星是妾家,风飘雪散不知处。故人家在西长安,
卖药往来投此山。彩云荡漾不可见,绿萝蒙茸鸟绵蛮。
欲求玉女长生法,日夜烧香应自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遥见(遥見)yáo jiàn
远远望见。《楚辞·远游》:“时髣髴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使之遥见而指属,则虽韩卢不及众兔之尘。” 唐 薛能 《升平词》之二:“辛勤自不到,遥见似前程。” ——《漢語大詞典》
明星 míng xīng
(1).明亮的星。《庄子·盗跖》:“目如明星,髮上指冠。” 南朝 梁 刘孝威 《奉和逐凉诗》:“长河似曳素,明星若散璫。”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还没有走完高粱田,天色已经昏黑;蓝的空中现出明星来,长庚在西方格外灿烂。”
(2).借指织女星。 清 孙枝蔚 《七夕杂咏》:“谁家老妇焚香,祷罢明星暗伤。”
(3).启明星。即金星。《诗·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朱熹 集传:“明星,启明之星,先日而出者也。” 唐 杜甫 《晓发公安》诗:“北城击柝復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明星告旦,而百指伺餔。”
(4).指彗星。《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皇甫謐 云彗星现。”
(5).传说中 华山 仙女名。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西上 莲花山 ,迢迢见 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躡太清。”
(6).称有名的演员、运动员等。 夏衍 《两个座谈会书面回答》:“二十年来的电影事业说明了剧作家的待遇不如导演,导演的待遇不如明星,明星的收入当然不如制片家。” 孙犁 《秀露集·书的梦》:“他是当时北方的体育明星,娶了一位宦门小姐。”
(7).旧时称交际场中有名的女子。 茅盾 《一个女性》:“她成了交际的明星。” 曹禺 《日出》第一幕:“我还是个社交明星,演过电影,当过红舞女呢!”
(8).比喻杰出的人物或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珍品。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迄今所述,止于昏黄,若去而求明星於尔时,则亦有可言者一二。如十二世纪有 摩格那思 ,十三世纪有 洛及培庚 ,尝作书论失学之故,画恢復之策,中多名言,至足称述;然其见知於世,去今才百餘年耳。”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五:“兵火革命之中,还闪着这一颗 俄罗斯 文化的明星。” ——《漢語大詞典》
(2).借指织女星。 清 孙枝蔚 《七夕杂咏》:“谁家老妇焚香,祷罢明星暗伤。”
(3).启明星。即金星。《诗·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朱熹 集传:“明星,启明之星,先日而出者也。” 唐 杜甫 《晓发公安》诗:“北城击柝復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明星告旦,而百指伺餔。”
(4).指彗星。《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皇甫謐 云彗星现。”
(5).传说中 华山 仙女名。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西上 莲花山 ,迢迢见 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躡太清。”
(6).称有名的演员、运动员等。 夏衍 《两个座谈会书面回答》:“二十年来的电影事业说明了剧作家的待遇不如导演,导演的待遇不如明星,明星的收入当然不如制片家。” 孙犁 《秀露集·书的梦》:“他是当时北方的体育明星,娶了一位宦门小姐。”
(7).旧时称交际场中有名的女子。 茅盾 《一个女性》:“她成了交际的明星。” 曹禺 《日出》第一幕:“我还是个社交明星,演过电影,当过红舞女呢!”
(8).比喻杰出的人物或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珍品。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迄今所述,止于昏黄,若去而求明星於尔时,则亦有可言者一二。如十二世纪有 摩格那思 ,十三世纪有 洛及培庚 ,尝作书论失学之故,画恢復之策,中多名言,至足称述;然其见知於世,去今才百餘年耳。”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五:“兵火革命之中,还闪着这一颗 俄罗斯 文化的明星。”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妾 qiè《國語辭典》
妾 [ qiè ]
名- 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如:「贱妾」。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卖胡粉女子》:「妾岂复吝死,乞一临尸尽哀。」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
- 男子的侧室。如:「三妻四妾」。元·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遭磨障套·叨叨令〉曲:「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无钱的受饥馁填清壑遭灾障。」俗称为「姨太太」、「小老婆」。
家 jiā/jia/jie《國語辭典》
家 [ jiā ]
名- 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如:「家庭」、「回家」。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 一門之內共同生活的人。《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 學術流派。如:「儒家」、「道家」、「百家爭鳴」、「一家之言」。
- 經營某種行業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如:「農家」、「商家」、「店家」、「少東家」。
- 尊稱學有專長或有專門技術的人。如:「專家」、「文學家」、「科學家」。
- 自稱或稱別人。如:「自家」、「咱家」、「哀家」、「姑娘家」、「小孩子家」、「婦道人家」。
- 古代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與「國」相對。《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 私有財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 量詞。計算家庭、店鋪、大型企業等的單位。如:「住戶不滿十家」、「三家報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開了三家分公司。」
- 姓。如周代有家伯。
- 居住。《文選·江淹·別賦》:「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
- 對人謙稱自己的親長。如:「家父」、「家母」、「家兄」。
- 家中的。如:「家事」、「家人」、「家產」、「家業」、「家僮」。
- 家中飼養的。如:「家畜」、「家禽」。
- 置於句中。相當於「地」、「的」。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他道俺哥哥十分家沉醉,且吃些兒熱湯熱水。」《西遊記·第五一回》:「大碗家寬懷暢飲。」
家 [ gū ]
名- 對女子的尊稱。《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同「姑 」。
风飘(风飘)
魏晋 王粲 七哀诗三首 其三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唐 温庭筠 和道溪君别业 风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苑春。 ——《骈字类编》
唐 温庭筠 和道溪君别业 风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苑春。 ——《骈字类编》
雪散
唐 白居易 早春 雪散因和气,冰开得暖光。 ——《骈字类编》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 居住:穴居野~。
-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 决定,决断:~理。
-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 止,隐退:~暑。
- 地方:~~。~所。
- 点,部分:长(cháng )~。好~。
-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