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疏瀹寒泉众流潨,刮筑岩石群山嵩。

陈淳明代〕《和林叔己咏福寿林塘韵谢杨守举状

漳台最尊第一峰,分支福寿飞双虹。
寿山左蟠气葱葱,福山右峙状窿窿。
中有洞壶出尘踪,景物簇聚造化功。
不减杜陵门城东,未数漆园旧崆峒。
高人卓荦关西公,神仙识趣清瀛蓬。
疏瀹寒泉众流潨,刮筑岩石群山嵩。
涤洿剔秽辑和冲,飞甍敞栋势如穹。
福寿林塘扁其中,银钩铁画灿黑松。
以次亭榭随窠空,各各标揭题疎通。
濯缨一点尘不丛,澄澄北绕冰壶融。
新绿东开青藻芃,磨铜彻底莹渊衷。
水竹环之翠垂弓,波光暗射惊鱼虫。
西问荷花满地红,千枝万朵烂烧空。
行行半山杖履逢,小憩平章景异同。
绝巅奇观趋阴朦,四方八达辉明珑。
俯瞰闤闠罔利翁,徒登垄断夸嵷嵷。
主人绿鬓碧方瞳,寿山嵳峩福海洪。
济川才具如飞{舟同},须游凤池职乃充。
能苏民瘼如香藭,须从禁苑驰华骢。
况屡乘麾天眷隆,阳春脚布随处丰。
自当九二任发蒙,均陶生民天降侗。
未应山人邀渤仝,登高临清玩曨曈。
西邻隐雾有约鼨,欲化龙虎九霄翀。
卵翼之恩始而终,端赖余福锡厥躬,
庶几攀附于飞雄。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疏瀹寒泉众流岩石群山

疏瀹 shū yuè
(1).洗涤;沐浴。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纪艺中》:“ 知微 凡画圣像,必先斋戒疏瀹,方始援笔。”
(2).特指烹茗。 唐 颜真卿 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流华浄肌骨,疏瀹涤心原。”
(3).疏浚,疏通。《宋史·神宗纪二》:“ 河 决害民田,所属州县疏瀹,仍蠲其税,老幼疾病者振之。” 清 袁枚 《新齐谐·猫怪》:“屋角有沟,久弗疏瀹。淫雨不止,水溢於堂。” 清 魏坤 《浚漕河篇》:“一年疏瀹可十年,何必年年事调遣?”
(4).犹舒畅。 宋 刘跂 《述怀》诗:“精神倍疏瀹,激昂登文石。”  ——《漢語大詞典》
寒泉 hán quán
(1).清冽的泉水或井水。《易·井》:“井洌寒泉,食。”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二:“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唐 王昌龄 《行路难诗》:“双丝作綆繫银瓶,白尺寒泉轆轤上。”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忠魂入梦》:“遂耸身投井死,土人义之,遂闭塞井,阑上加黄土,因近官衙,不敢作殯宫墓道,然亦不忍再酌寒泉,遂筑如平阜。”
(2).《诗·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 浚 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诗序谓“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后世遂以“寒泉”为子女孝敬母亲的典故。《文选·潘岳〈寡妇赋〉》:“览寒泉之遗叹兮,咏《蓼莪》之餘音。” 吕向 注:“《诗》云:‘爰有寒泉,在 浚 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孝子思养其亲,故览咏是篇而有遗叹。”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思寒泉之罔极兮,託彤管於遗咏。”参见“ 寒泉之思 ”。
(3).犹黄泉,九泉。 唐 王勃 《为原州赵长史为亡父度人表》:“但臣霜露之感,瞻彼岸而神销;乌鸟之诚,俯寒泉而思咽。” 蒋清翊 注:“寒泉,今指黄泉。”
(4).古代泉名。在今 湖南 祁阳县 境内。 唐 元结 《寒泉铭序》:“ 湘江 西峯 直 平阳 江口,有寒泉出於石穴……其水本无名称也,为其当暑大寒,故命曰 寒泉 。”  ——《漢語大詞典》
众流(衆流)zhòng liú
(1).众多的水流。 汉 班固 《西都赋》:“众流之隈, 汧 涌其西。”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涟水》:“ 涟水 出 邵陵县 界南,逕连 道县 ……控引众流,合成一溪。”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众流所凑,万泉所回。”
(2).指学术上的各个流派。《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 ﹞常游 洛阳 市肆,閲所卖书,一见輒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序:“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乃研精而究其理,不习而尽其功。” 唐 韩愈 《后汉三贤赞》之一:“一见诵忆,遂通众流。”  ——《漢語大詞典》
潨 cōng/zòng
潨 [ cōng ]
  1. 水流会合的地方。
  2. 急流:“龙潭下奔~。”
  3. 水声:“有声~然。”
潨 [ zòng ]
     ◎ 崖岸;水边高地。
刮 ( 颳 ) guā《國語辭典》

刮 [ guā ]

  1. 用刀削去物体表面的东西。如:「刮胡子」、「刮鱼鳞」。唐·韩愈〈进学解〉:「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
  2. 擦拭。如:「刮目相看」。《资治通鉴·卷三九·汉纪三十一·淮阳王更始元年》:「更始羞怍,俛首刮席,不敢视。」
  3. 比喻剥削、聚敛。如:「搜刮财物」。《新唐书·卷二一三·藩镇淄青横海传·程日华传》:「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豪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4. 吹袭。唐·无名氏〈冬〉诗:「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同「刮 」。
  5. 比喻训斥、责骂。如:「他被上司刮了一顿。」
筑 ( 築 ) zhù/zhú《國語辭典》

筑 [ zhú ]

  1. 樂器名。古代弦樂器,形狀似琴,有五弦、十三弦、二十一弦的不同,今已失傳。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2. 大陸地區貴州省會貴陽市的簡稱。
岩石(巖石)yán shí
(1).高大的石块;大石块。《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即自疑,亡匿,隐於 芒 碭 山泽巖石之间。”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其上则隐於篇肆之间,卧於巖石之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苏州 沧浪亭 ﹞巖石玲瓏,水木清美,遂为城中名胜之冠。”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第二天大早,她就被海浪拍打着岩石的声音催醒了。”
(2).比喻重臣。语出《诗·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巖巖。赫赫 师尹 ,民具尔瞻。” 宋 曾巩 《与北京韩侍中启》:“自避远於烦机,久淹回於外服,宜从严石之望,趣正袞衣之归。” 宋 苏舜钦 《闻京尹范希文等谪官》诗:“大议摇巖石,危言犯采旒。苍黄出京府,憔悴謫南州。”
(3).指构成地壳的矿物的集合体。分火成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漢語大詞典》
群山 qún shān
山连山。例如:群山环抱。
必须飞越的山脉或山峰——主要用于航空学。例如:飞越从智利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群山。  ——《漢語大詞典》
嵩 sōng《國語辭典》

嵩 [ sōng ]

  1. 高聳的。如:「嵩高」。《文選·陸機·赴洛道中作詩》:「頓轡倚嵩巖,側聽悲風響。」
  1. 參見「嵩山 」條。
  2. 姓。如漢代有嵩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