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弄奇《左传》浮,达人往往疑《春秋》。
君不见苏秦无赖子,开口风涛吞万里。
只为家无二顷田,播乱乾坤斗群蚁。
张仪大笑世亦倾,妻子休愁舌未死。
朱生有口亦不尘,千古旧事翻为新。
掀唇击掌变态尽,能令人喜能令颦。
刘项兴亡在顷刻,唤来野鬼皆生人。
棚头傀儡影中戏,英雄一往谁复真。
君不见罗生《水浒传》,史才别逞文辉烂。
草莽雄心不自成,指点罡星洒江汉。
马迁丘明走笔端,神机颠倒庄周幻。
滑稽玩世天所嗔,语落芦花秋梦断。
太史弄奇《左传》浮,达人往往疑《春秋》。
土中髑髅难自辨,霜寒草白虫啾啾。
男儿有眼不如瞽,无端信书被书苦,秦火微茫隔荒楚。
稗官国史争颉颃,回首黄粱犹在釜。
尧囚舜篡然不然,齐东野人历历数。
玉帝阎罗老无力,白日人间纵妖蛊。
抚剑四顾余不平,且把葡萄听《水浒》。
只为家无二顷田,播乱乾坤斗群蚁。
张仪大笑世亦倾,妻子休愁舌未死。
朱生有口亦不尘,千古旧事翻为新。
掀唇击掌变态尽,能令人喜能令颦。
刘项兴亡在顷刻,唤来野鬼皆生人。
棚头傀儡影中戏,英雄一往谁复真。
君不见罗生《水浒传》,史才别逞文辉烂。
草莽雄心不自成,指点罡星洒江汉。
马迁丘明走笔端,神机颠倒庄周幻。
滑稽玩世天所嗔,语落芦花秋梦断。
太史弄奇《左传》浮,达人往往疑《春秋》。
土中髑髅难自辨,霜寒草白虫啾啾。
男儿有眼不如瞽,无端信书被书苦,秦火微茫隔荒楚。
稗官国史争颉颃,回首黄粱犹在釜。
尧囚舜篡然不然,齐东野人历历数。
玉帝阎罗老无力,白日人间纵妖蛊。
抚剑四顾余不平,且把葡萄听《水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太史 tài shǐ
(1).官名。 西周 、 春秋 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秦 汉 曰太史令, 汉 属太常,掌天时星历。 魏 晋 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 隋 改称太史监, 唐 改为太史局, 宋 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 元 改称太史院。 明 清 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 汉 末有 太史慈 。见《三国志》本传。 ——《漢語大詞典》
(2).复姓。 汉 末有 太史慈 。见《三国志》本传。 ——《漢語大詞典》
弄 nòng/lòng《國語辭典》
弄 [ nòng ]
語音 動- 把玩、玩賞。《漢書·卷四二·周昌傳》:「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誰可以為御史大夫者?』」唐·李白〈別山僧〉詩:「何處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敬涇溪。」
- 遊戲、耍弄。如:「逗弄」、「戲弄」、「愚弄」。唐·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 做、從事、處理。如:「弄飯菜」、「弄乾淨」。《兒女英雄傳·第一四回》:「你莫管,照我的話弄去就是了。」
- 探察、追究。如:「弄明白」、「這件事一定要弄清楚才行!」
- 取得。如:「他弄來一頂帽子。」《紅樓夢·第五九回》:「只是要你們齊心打夥兒弄幾個錢回家受用,若不隨我,我也不管了。」
- 搖動、攪動。如:「這消息把大家弄得人心惶惶。」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怕露驚宿鳥,風弄庭槐。」
- 姦騙、淫亂。如:「她被弄大了肚子。」《紅樓夢·第六七回》:「你二爺在外頭弄了人。」
- 表演、彈奏。如:「弄笛」、「弄簫」。唐·王涯〈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 妝飾、修飾。如:「搔首弄姿」。唐·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詞:「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
- 樂曲。如:「江南弄」、「梅花三弄」。《文選·嵇康·琴賦》:「改韻易調,奇弄乃發。」
弄 [ lòng ]
讀音 名- 小巷。如:「巷弄」。《南史·卷五·齊廢帝鬱林王本紀》:「出西弄,遇弒。」
奇 qí/jī《國語辭典》
奇 [ qí ]
形- 特别、不寻常。如:「奇文」、「奇人奇事」、「稀奇古怪」、「奇货可居」。《文选·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唐·杜荀鹤〈投李大夫〉诗:「自小癖于诗,篇篇恨不奇。」
- 出人意表、难以揣测。如:「奇计」、「奇谋怪略」。
- 善、美好。《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惊异、视为特殊。《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文静素奇其人,一旦闻有客善相,遽致使迎之。」
- 极、甚。《镜花缘·第一二回》:「小吃上完,方及正肴,菜既奇丰,碗亦奇大。」
- 特殊或奇险的事物。如:「出奇制胜」。《老子·第五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明·袁宏道〈袁中郎游记·灵隐〉:「撮奇搜胜,物无遁形。」
奇 [ jī ]
形- 单数的。与「偶」相对。如:「一、三、五……都是奇数。」
- 不顺利、乖舛。《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以为李广老,数奇。」唐·王维〈 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 余数、零头。《聊斋志异·卷四·狐谐》:「行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
左传(左传)
宋史艺文志吕祖谦左传类编六卷左氏博议二十卷左氏说一卷左氏博议纲目一卷左氏国语类编二卷而野老记闻东坡云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 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如礼记左传可见 ——《骈字类编》
浮 fú《國語辭典》
浮 [ fú ]
动- 漂在水上或飘在空中。如:「漂浮」、「悬浮」。《诗经·小雅·菁菁》:「泛泛杨舟,载沉载浮。」唐·陈羽〈喜雪上窦相公〉诗:「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
- 显现。如:「浮现」、「脸上浮著微笑。」
- 超过。如:「人浮于事」。《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 在水上或空中的。如:「富贵于我如浮云」。《文选·左思·吴都赋》:「陵鲤若兽,浮石若桴。」
- 表面的。如:「浮土」、「浮面」。
- 虚而不实的。如:「浮名」、「浮文」。
- 轻佻、不沉著。如:「轻浮」、「心浮气躁」。
浮 [ fóu ]
- (一)之又音。
达人(達人)dá rén
(1).通达事理的人。《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 孔颖达 疏:“谓知能通达之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顺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滞者,达人也。” 明 徐渭 《自浦城进延平》诗:“循理称达人,险难亦何慼。”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莪州公诗》:“造物忌阴谋,达人务远职。”
(2).豁达豪放的人。《列子·杨朱》:“ 卫 端木叔 者, 子贡 之世也。藉其先貲,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 段干生 闻之曰:‘ 端木叔 达人也,德过其祖矣。’” 汉 贾谊 《鵩鸟赋》:“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金 孟宗献 《张仲山枝巢》诗:“达人孤高与世踈,百年直寄犹须臾。”
(3).显贵的人。 唐 杨炯 《〈王勃集〉序》:“ 晋 室南迁,家声布於 淮 海; 宋 臣北徙,门德胜於 河 汾 。宏材继出,达人间峙。” 清 侯方域 《蹇千里传》:“ 千里 凡駑,其先世亦无达人,而能自缘饰,以诗赋显,致位卿相,呜呼,亦异矣!”
(4).指 鞑靼 。达,通“ 韃 ”。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十一:“ 正统 初,吏部主事 李贤 言:‘窃见京师 达 人不下万餘,较之畿民,三分之一。’” ——《漢語大詞典》
(2).豁达豪放的人。《列子·杨朱》:“ 卫 端木叔 者, 子贡 之世也。藉其先貲,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 段干生 闻之曰:‘ 端木叔 达人也,德过其祖矣。’” 汉 贾谊 《鵩鸟赋》:“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金 孟宗献 《张仲山枝巢》诗:“达人孤高与世踈,百年直寄犹须臾。”
(3).显贵的人。 唐 杨炯 《〈王勃集〉序》:“ 晋 室南迁,家声布於 淮 海; 宋 臣北徙,门德胜於 河 汾 。宏材继出,达人间峙。” 清 侯方域 《蹇千里传》:“ 千里 凡駑,其先世亦无达人,而能自缘饰,以诗赋显,致位卿相,呜呼,亦异矣!”
(4).指 鞑靼 。达,通“ 韃 ”。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十一:“ 正统 初,吏部主事 李贤 言:‘窃见京师 达 人不下万餘,较之畿民,三分之一。’” ——《漢語大詞典》
往往 wǎng wǎng
(1).常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如 荀卿 、 孟子 、 公孙固 、 韩非 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 唐 曹唐 《刘晨阮肇游天台》诗:“往往鷄鸣巖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汉 之能吏多出掾史, 唐 节度所辟书记,亦往往入而为大官。” 巴金 《家》十五:“近来常常咳嗽,夜里往往失眠,心里总是痛。”
(2).处处。《管子·度地》:“令下贫守之,往往而为界,可以毋败。”《魏书·尧暄传》:“初, 暄 使 徐州 ,见州城楼观,嫌其华盛,乃令往往毁撤,由是后更损落。” 元 萨都剌 《皂林道中》诗:“行行水竹与云林,往往人家与僧舍。”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漢語大詞典》
(2).处处。《管子·度地》:“令下贫守之,往往而为界,可以毋败。”《魏书·尧暄传》:“初, 暄 使 徐州 ,见州城楼观,嫌其华盛,乃令往往毁撤,由是后更损落。” 元 萨都剌 《皂林道中》诗:“行行水竹与云林,往往人家与僧舍。”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漢語大詞典》
疑 yí/nǐ《國語辭典》
疑 [ yí ]
动- 迷惑、不明白。《说文解字·匕部》:「疑,惑也。」《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 猜忌、不相信。如:「怀疑」、「半信半疑」。《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 犹豫不决。如:「迟疑」。《书经·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怪。《淮南子·泛论》:「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九:「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 恐惧。《礼记·杂记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汉·郑玄·注:「疑,犹恐也。」唐·刘蜕〈与京西幕府书〉:「富贵固不足疑其来,爵土固不足畏其大。」
- 仿佛、好像。如:「疑似」、「嫌疑」。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春秋 chūn qiū
(1).春季与秋季。《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 《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 《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 宋 范仲淹 《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汉 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錮,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 《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 春秋 、 战国 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 )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 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 春秋 之末,羣经方备。” 唐 韩愈 《进士策问》:“ 春秋 之时,百有餘国。” ——《漢語大詞典》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 《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 《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 宋 范仲淹 《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汉 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錮,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 《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 春秋 、 战国 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 )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 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 春秋 之末,羣经方备。” 唐 韩愈 《进士策问》:“ 春秋 之时,百有餘国。”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