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广场破阵乐初休,彩纛高于百尺楼。

王建唐代〕《田侍郎归镇(一作上魏博田侍中八首)

去处长将决胜筹,回回身在阵前头。
贼城破后先锋入,看著红妆不敢收。
熨帖朝衣抛战袍,夔龙班里侍中高。
对时先奏牙间将,次第天恩与节旄。
踏著家乡马脚轻,暮山秋色眼前明。
老人上酒齐头拜,得侍中来尽再生。
功成谁不拥藩方,富贵还须是本乡。
万里双旌汾水上,玉鞭遥指白云庄。
鼓吹幡旗道两边,行男走女喜骈阗。
旧交省得当时别,指点如今却少年。
广场破阵乐初休,彩纛高于百尺楼。
老将气雄争起舞,管弦回作大缠头。
笳声万里动燕山,草白天清塞马闲。
触处不如别处乐,可怜秋月照江关。
将士请衣忘却贫,绿窗红烛酒楼新。
家家尽踏还乡曲,明月街中不绝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广场破阵百尺楼

广场(廣場)guǎng chǎng
(1).广阔的场地。 汉 张衡 《西京赋》:“临逈望之广场,程角觝之妙戯。” 唐 刘言史 《观绳伎》诗:“广场寒食风日好,百夫伐鼓锦臂新。”
(2).今特指城市中的广阔场地。如: 天安门 广场、人民广场。
(3).指人多的场合。 宋 王禹偁 《赠别鲍秀才序》:“其为学也,依道而据德;其为才也,通古而达变;其为识也,利物而务成。求之广场,未易多得。”  ——《漢語大詞典》
破阵(破陣)pò zhèn
击破敌阵。 北周 庾信 《慕容宁碑》:“其年秋, 河桥 之役,先登破阵。”《水浒传》第四七回:“若破阵衝敌,用着你先去。这是做细作的勾当,用你不着。” 清 唐甄 《潜书·格定》:“御寇易,御物难;破阵易,破诱难。”  ——《漢語大詞典》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休 xiū/xǔ《國語辭典》

      休 [ xiū ]

      1. 歇息。如:「休養」、「休憩」。《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
      2. 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3. 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4. 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約。《水滸傳·第八回》:「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汙,如何把我休了?」《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5. 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休戚與我均,何所避?」
      1. 不要、不可。如:「休想」、「休問」。唐·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歎恨,未必不為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
      1. 美好。如:「休兆」、「休德」。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累仕所至,必有休聲。」
      1. 福祿、吉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戰國策·魏策四》:「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2. 姓。漢封楚元王之子為休侯,後以邑為氏。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宋·李清照〈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宋·呂勝己〈南鄉子·斗笠棹扁舟〉詞:「笑道漁翁太拙休。」

      休 [ xiǔ ]

      1. 參見「休屠 」條。

      休 [ xǔ ]

      1. 使溫暖。《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通「煦」。
      2. 發出痛念、憐惜的聲音。《左傳·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彩 cǎi《國語辭典》

      彩 [ cǎi ]

      1. 文章。《宋书·卷七三·颜延之传》:「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
      2. 颜色、颜料。如:「五彩夺目」、「色彩」、「水彩」、「油彩」。
      3. 光华、光泽。唐·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诗:「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4. 赞美、夸奖的欢呼声。如:「喝倒彩」。《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那四面看的人,就海潮一般,喝了个连环大彩。」
      5. 奖。如:「头彩」、「摸彩」、「中彩」。
      6. 伤。如:「挂彩」。《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时三儿在旁边正呆呆的望著公子的胸脯子,要看著这回刀尖出彩。」
      1. 多种颜色的。如:「彩霞」、「彩衣」、「彩蝶」。
      纛 dào《國語辭典》

      纛 [ dào ]

      1. 以牦牛尾或雉尾为装饰的大旗,古时多用在丧葬大事及显贵人家。《周礼·地官·乡师》:「及葬持纛,以与匠师御育匶而治役。」
      2. 舞者所持的羽毛。《尔雅·释言》:「纛,翳也。」邢昺疏引孙炎曰:「纛,舞者所持羽也。」
      3. 军中的大旗。《周书·卷一七·刘亮传》:「亮乃将二十骑,先竖纛于近城高岭,即驰入城中。」

      纛 [ ​dú ]

      1. (一)​之又音。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1.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2.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3. 优良。如:「高材生」。
      4. 价格贵的。如:「高价」。
      5. 年纪老的。如:「高龄」。
      6.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1.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2.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3. 姓。如唐代有高适。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百尺楼(百尺樓)bǎi chǐ lóu
      (1).泛指高楼。《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汜 ( 许汜 )曰:‘昔遭乱过 下邳 ,见 元龙 ( 陈登 )。 元龙 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牀卧,使客卧下牀。’ 备 ( 刘备 )曰:‘……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 元龙 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间邪?’”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宋 苏轼 《次韵答邦直子由》之四:“恨无 扬子 一区宅,懒卧 元龙 百尺楼。”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量移》:“身凭百尺楼,目断千山秀。” 吕志伊 《镇山楼远眺》诗:“登临行远几悲秋,大好湖山百尺楼。”
      (2).词牌名。即《卜算子》。因 秦湛 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句,故名。参见“ 卜算子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