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峥嵘金堤下,喷薄风雷音。

李德裕唐代〕《东郡怀古二首。王京兆

河水昔将决,冲波溢川浔。峥嵘金堤下,喷薄风雷音。
投马灾未弭,为鱼叹方深。惟公执珪璧,誓与身俱沉。
诚信不虚发,神明宜尔临。湍流自此回,咫尺焉能侵。
逮我守东郡,凄然怀所钦。虽非识君面,自谓知君心。
意气苟相合,神明无古今。登城见遗庙,日夕空悲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峥嵘金堤喷薄风雷

峥嵘(峥嶸)zhēng róng
(1).高峻貌。《文选·班固〈西京赋〉》:“於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巖峻崷崪,金石峥嶸。” 李善 注引 郭璞 《方言注》:“峥嶸,高峻也。”《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披荒榛之蒙蘢,陟峭崿之峥嶸。” 李善 注引《字林》:“峥嶸,山高貌。” 宋 欧阳修 《鵯鵊词》:“龙楼凤闕鬱峥嶸,深宫不闻更漏声。” 巴金 《砂丁》二:“那两座大山,甚至在黑夜里也耸立在两边,摆出它们的峥嵘崎岖的样子。”
(2).指高峻的山峰。
(3).卓越,不平凡。 唐 张说 《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卓犖文艺,峥嶸武节。” 宋 苏轼 《和刘景文见赠》:“ 元龙 本志陋 曹 吴 ,豪气峥嶸老不除。”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却说》:“抚青萍峥嶸壮志,肯教虚掷。” 清 顾炎武 《楚僧元瑛谈湖南事作四绝句》之三:“督师公子竟头陀,诗笔峥嶸浩气多。” 徐迟 《向着二十一世纪》:“那里啊,真是风光如画,美丽无比,人物峥嵘,情节感人。”
(4).兴盛;兴旺。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南皮二台遗瓦砚》:“方峥嶸焕奕於一时之盛兮,詎知夫隆栋必倾而华榱终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嶸。”
(5).形容植物茂盛。 朱德 《过五指山》诗:“幽谷多俊秀,草木尽峥嶸。”
(6).谓仕宦得意。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武昌西山》:“山川悠远莫浪许,富贵峥嶸今鼎来。” 元 汤式 《一枝花·卓文君花月瑞仙亭》曲:“那生,可称。一峥嶸便到 文园 令。”《金瓶梅词话》第四三回:“ 乔五太太 道:‘娘子説那里话,似大人这等峥嶸,也彀了!昨日老身听得舍姪女与府上做亲,心中甚喜。’”
(7).高旷。 唐 李白 《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举目四顾,霜天峥嶸。” 唐 杜甫 《画鹘行》:“乾坤空峥嶸,粉墨且萧瑟。” 仇兆鳌 注:“峥嶸,高旷也。”
(8).形容岁月逝去。《文选·鲍照〈舞鹤赋〉》:“岁峥嶸而愁暮,心惆悵而哀离。” 李善 注:“岁之将尽,犹物之高。”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筑居仙縹緲,旅食岁峥嶸。” 宋 陆游 《秋声》诗:“暑退凉生君勿喜,一年光景又峥嶸。” 明 高启 《客舍夜坐》诗:“清世莫嗟人寂寞,中年惭怯岁峥嶸。”
(9).深远貌,深邃貌。《楚辞·远游》:“下峥嶸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洪兴祖 补注引 颜师古 云:“峥嶸,深远貌。”《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又有三池、盘石阪,道陿者尺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临峥嶸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 北齐 颜之推 《神仙》诗:“峥嶸下无地,列缺上陵天。”《旧唐书·良吏传上·崔知温》:“又谿谷峥嶸,草木幽蔚,万一变生,悔之何及!”
(10).幽深阴暗;阴沉。《文选·鲍照〈芜城赋〉》:“崩榛塞路,峥嶸古馗,白杨早落,塞草前衰。” 李善 注引《广雅》:“峥嶸,深冥也。” 唐 高适 《奉和鹘赋》:“野漭荡而风紧,天峥嶸而日曛。”
(11).犹凛冽。 唐 罗隐 《雪霁》诗:“ 南山 雪乍晴,寒气转峥嶸。” 宋 司马光 《苦寒行》:“穷冬北上 太行 岭,霰雪糺结风峥嶸。” 金 党怀英 《雪中》诗之三:“岁晏苦风雪,旷野寒峥嶸。”
(12).枯槁貌;瘦削貌。 唐 杜甫 《枯柟》诗:“楩柟枯峥嶸,乡党皆莫记。不知几百岁,惨惨无生意。” 宋 苏轼 《侄安节远来夜坐》诗之二:“心衰面改瘦峥嶸,相见惟应识旧声。”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三年皮骨走峥嶸,梦到春明身已轻。”
(13).引申为潦倒。 清 王夫之 《遣怀》诗:“乾坤极目不消愁,生事峥嶸祗敝裘。”
(14).形容波涛汹涌。 唐 王昌龄 《小敷谷龙潭祠作》诗:“跳波沸峥嶸,深处不可挹。” 宋 欧阳修 《送杨先辈登第还家》诗:“残雪 楚 天寒料峭,春风 淮 水浪峥嶸。” 明 李东阳 《风雨叹》诗:“峥嶸巨浪高比山,水底长鲸作人立。”《老残游记》第一回:“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嶸千里。”
(15).形容泪流满面貌。 前蜀 贯休 《上留田行》:“父不父,兄不兄,上留田,蝥贼生。徒陟岗,泪峥嶸。”
(16).犹狰狞。状貌凶恶。《西游记》第二二回:“项下骷髏悬九个,手持寳杖甚峥嶸。”  ——《漢語大詞典》
金堤(金隄)jīn dī
亦作“ 金隄 ”。
(1).坚固的堤堰。后作为堤堰的美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媻姗勃窣,上金隄。” 颜师古 注:“言水之隄塘坚如金也。”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无射九月》:“金堤翠柳,带星采而均调。” 宋 柳永 《笛家弄》词:“水嬉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绣。” 清 钱谦益 《寄督漕张御史》诗之二:“ 铁瓮 云帆连析木,金堤春水泛桃花。”
(2).堤名。在今 河南省 滑县 东。《史记·河渠书》:“ 孝文 时河决 酸枣 ,东溃 金隄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金隄 ,一名 千里隄 ,在 白马县 东五里。”
(3).堤名。指今 四川 灌县 都江堰 一带 岷江 的江堤。《文选·左思〈蜀都赋〉》:“西踰 金隄 ,东越 玉津 。” 刘逵 注:“ 金隄 在 岷山 都安县 西,隄有左右口,当 成都 西也。”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喷薄(噴薄)pēn bó
(1).震荡。 三国 魏 曹植 《卞太后诔》:“率土喷薄,三光改度。陵頽谷踊,五行错互。”
(2).汹涌激荡。 唐 沈佺期 《过蜀龙门》诗:“流水无昼夜,喷薄 龙门 中。” 宋 朱熹 《奉陪彦集充父同游瑞岩谨次莆田使君留题之韵》:“谷泉喷薄秋逾响,山翠空蒙昼不开。” 清 许承钦 《秋日登晴川阁》诗:“洪涛喷薄无今古,尚似英雄气未平。”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 斯巴达 军﹞与 波斯 军遇。呐喊格击,鲜血倒流,如鸣嘲飞沫,奔腾喷薄於荒磯。”
(3).雨雪纷飞貌。 唐 张说 《喜雨赋》之一:“平云黯而铺幕,密雨森其散丝……或喷薄而攒集,或淋漓而灌注。” 宋 苏舜钦 《观放牐》诗:“朔雪下喷薄,散为白雾浮。”
(4).强烈的散发,迸发。 宋 辛弃疾 《兰陵王》词:“看天阔鳶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香喷薄。” 清 二石生 《再赠润卿》诗之五:“偶溢浓情相喷薄,恐滋旁笑復矜持。”
(5).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 毛泽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峻青 《海啸》第二章:“火,并没有熄灭。它仍在地下熊熊地燃烧着,只等那时机一到,它就会冲破地壳,喷薄而出。”  ——《漢語大詞典》
风雷(風雷)fēng léi
(1).风和雷。《易·益》:“风雷,益。” 宋 曾巩 《喜雨》诗:“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天上过船》:“ 乾隆 五十五年五月十四日,风雷大作。”
(2).形容响声巨大。 唐 方干 《因话天台胜异仍送罗道士》诗:“石上丛林碍星斗,窗前瀑布走风雷。” 宋 苏轼 《送郑户曹》诗:“山水自相激,夜声转风雷。”
(3).比喻威猛的力量或急剧变化的形势。 宋 苏轼 《送将官梁左藏赴莫州》诗:“一朝鼓角鸣地中,帐下美人空掩面;岂如千骑平时来,笑谈謦欬生风雷。”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 廖仲恺 《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诗:“ 珠江 日夕起风雷,已倒狂澜孰挽迴?”   ——《漢語大詞典》
音 yīn《國語辭典》

音 [ yīn ]

  1. 声响、声音。如:「噪音」、「杂音」、「录音」、「余音绕梁」。
  2. 腔调。如:「口音」、「乡音」。宋·苏轼〈祭石幼安文〉:「窜流江湖,只影自怜,闻人蜀音,回首粲然。」
  3. 字的音读。如:「字音」、「注音」、「音切」。《晋书·卷九一·儒林传·徐邈传》:「撰正五经音训,学者宗之。」
  4. 书信、消息。如:「回音」、「静候佳音」、「音信全无」。
  5. 敬称他人的言语。如:「玉音」、「德音」。
  6. 姓。如清代有音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音 [ yìn ]

  1. 树荫。《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通「荫」。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