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

杜牧唐代〕《台城曲二首

整整复斜斜,随旗簇晚沙。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
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
干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潋滟塘水叉牙出骨

潋滟(瀲灩,瀲灧)liàn yàn
亦作“ 瀲灎 ”。
(1).水波荡漾貌。《文选·木华〈海赋〉》:“浟湙瀲灩,浮天无岸。” 李善 注:“瀲灎,相连之貌。”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佶栗金虯石潭古,勺陂瀲灎幽修语。” 唐 方干 《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诗:“势横緑野苍茫外,影落平湖瀲灩间。”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湖光瀲灩接晴空,山色有无中。”
(2).水满貌。泛指盈溢。 唐 刘禹锡 《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其色瀲灩於颜间,其声发而为文章。” 宋 范成大 《续长恨歌》:“金杯瀲灩晓粧寒,国色天香胜牡丹。” 明 唐寅 《题画》诗:“秋老芙蓉一夜霜,月光瀲灩荡湖光。”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鬱金瀲灩光生彩,请君宽饮开怀。”
(3).光耀貌。 唐 卢纶 《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诗:“树色参差緑,湖光瀲灩明。”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楔子:“色笼茐,光瀲灩。” 明 何景明 《明月篇》:“初照瀲灎黄金波,团圆白玉盘青天。”
瀲灧:1.水波荡漾貌。 南朝 梁 何逊 《行经范仆射故宅》诗:“瀲灧故池水,苍茫落日暉。” 宋 司马光 《龙女祠更相酬和》诗:“荷花折尽不归去,瀲灧扁舟不易胜。”
(2).水满貌。 宋 欧阳澈 《玉楼春》词之二:“香丝篆裊一帘秋,瀲灧十分浮蚁緑。” 明 李梦阳 《上元访杜炼师》诗:“玉杯瀲灧赤玛瑙,织罽四角银麒麟。”
(3).光耀貌。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一坐遂尽如秋天夜晴,月色瀲灧,则秋毫皆得睹。” 碧野 《汉水滔滔》:“这丰富的水量使 江汉平原 波光潋滟。”   ——《漢語大詞典》
倪 ní《國語辭典》

倪 [ ní ]

  1. 弱小。《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今,反其旄倪。」
  1. 孩童。《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
  2. 头绪、际崖。如:「端倪」。《庄子·秋水》:「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干端坤倪,轩豁呈露。」
  3. 姓。如元代有倪瓒。
  1. 吴语。指我、我们。《海上花列传·第一回》:「照应倪妹子,阿有倽勿好。」
  1. 区分。《庄子·秋水》:「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塘水
唐 李贺 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骈字类编》
叉牙 chā yá
参差,歧出不齐。 唐 韩愈 《落齿》诗:“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 方成珪 笺正:“ 王文考 《鲁灵光殿赋》:‘枝掌杈枒而斜据。’ 李善 注:‘杈枒,参差之貌。’此不从木,盖古通用。” 唐 柳宗元 《辩文子》:“其意绪文辞,叉牙相抵而不合。” 宋 梅尧臣 《宣城马御史酒阑一夕而西因以寄之》诗:“叉牙铁鏁漫横絶,湿櫓不惊潭底龙。”  ——《漢語大詞典》
出骨
隋书孝义传王颁字景彦父僧辩为陈武帝所杀开皇初献取陈之策言毕而歔欷上为之改容及大举伐陈颁自请行率徒数百人从韩擒先锋夜济及陈灭颁密召父时士卒得千馀人对之涕泣其间壮士或问颁曰郎君来破陈国灭其社稷雠耻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将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请发其丘垄斲榇焚骨亦可申孝心矣颁顿颡陈谢额尽流血诸人请具锹锸一旦皆萃于是夜发其陵剖棺见陈武帝须并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颁遂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杜牧 台城曲 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乾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  ——《分类字锦》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1.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2.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3. 〔~臾〕片刻,一会儿。
  4.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5.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