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动天地,忠义感明神。
帝尧平百姓,高祖宅三秦。子弟分河岳,衣冠动缙绅。
盛名恒不陨,历代几相因。街巷涂山曲,门闾洛水滨。
五龙金作友,一子玉为人。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
风标自落落,文质且彬彬。共许刁元亮,同推周伯仁。
石城俯天阙,钟阜对江津。骥足方遐骋,狼心独未驯。
鼓鼙鸣九域,风火集重闉。城势馀三板,兵威乏四邻。
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耿介酬天子,危言数贼臣。
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
精诚动天地,忠义感明神。怪鸟俄垂翼,修蛇竟暴鳞。
来朝拜休命,述职下梁岷。善政驰金马,嘉声绕玉轮。
三荆忽有赠,四海更相亲。宫徵谐鸣石,光辉掩烛银。
山川遥满目,零露坐沾巾。友爱光天下,恩波浃后尘。
懦夫仰高节,下里继阳春。
盛名恒不陨,历代几相因。街巷涂山曲,门闾洛水滨。
五龙金作友,一子玉为人。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
风标自落落,文质且彬彬。共许刁元亮,同推周伯仁。
石城俯天阙,钟阜对江津。骥足方遐骋,狼心独未驯。
鼓鼙鸣九域,风火集重闉。城势馀三板,兵威乏四邻。
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耿介酬天子,危言数贼臣。
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
精诚动天地,忠义感明神。怪鸟俄垂翼,修蛇竟暴鳞。
来朝拜休命,述职下梁岷。善政驰金马,嘉声绕玉轮。
三荆忽有赠,四海更相亲。宫徵谐鸣石,光辉掩烛银。
山川遥满目,零露坐沾巾。友爱光天下,恩波浃后尘。
懦夫仰高节,下里继阳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精诚(精誠)jīng chéng
(1).真诚。《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唐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精诚动天地,忠义感明神。”《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他这点精诚,终是不改,每日焚香打坐,养性存心,有出世之念。”
(2).犹精神。 宋 秦观 《代贺中书仆射范相公启》:“投闲散而闻望愈隆,涉忧患而精诚益壮。” ——《漢語大詞典》
(2).犹精神。 宋 秦观 《代贺中书仆射范相公启》:“投闲散而闻望愈隆,涉忧患而精诚益壮。” ——《漢語大詞典》
动天(动天)
书惟德动天无远弗届驾宋书沈攸之传凡此诸师莫不勇力动天劲志 日 南史梁元帝纪忠为令德孝实动天风鲍照舞鹤赋凉沙振野箕 动天 ——《骈字类编》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名-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助-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忠义(忠義)zhōng yì
(1).忠贞义烈。《后汉书·桓典传》:“ 献帝 即位,三公奏 典 前与 何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 唐 崔融 《西征军行遇风》诗:“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老残游记》第二回:“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士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凡人存着好心的,有天良的,老实的,讲究忠义的,都是傻子吧?”
(2).指忠臣义士。《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四镇守 舟山 时,兵民辑睦,忠义嚮应,西人已丧胆思遁。”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 明 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漢語大詞典》
(2).指忠臣义士。《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四镇守 舟山 时,兵民辑睦,忠义嚮应,西人已丧胆思遁。”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 明 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漢語大詞典》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動-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名-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動-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 神靈。如:「神明」。
-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神 shén《國語辭典》
神 [ shén ]
名- 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者称为「神」。如:「山神」、「天神」、「海神」。
- 圣贤或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也称为「神」。《后汉书·卷四十四·张禹传》:「中土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
- 人的精气或注意力。如:「留神」、「伤神」、「聚精会神」。
- 姓。如汉代有神曜。
- 稀奇、玄妙、不平凡的。如:「神童」、「神机妙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