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子母相去离,连台拗倒。

佚名唐代〕《龙朔中酒令

子母相去离,连台拗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子母相去连台

子母 zǐ mǔ
(1).母子。亦指母女。《孟子·离娄下》:“夫 章子 ,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史记·高祖本纪》:“老父已去, 高祖 适从旁舍来, 吕后 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法本 众僧徒,别了 鶯鶯 、夫人子母,佛堂里自监覷,覷着收拾铺陈来的什物。”《水浒传》第二回:“两个恐怕连累,只得去殿帅府首告:‘ 王教头 弃家在逃,子母不知去向。’”
(2).指大小、主从关系。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八:“昔闻 东陵 瓜,近在 青门 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通志·总序》:“文有子母,主类为母,从类为子。凡为字书者皆不识子母。”
(3).古称钱币轻而币值低者为子,重而币值高者为母。《国语·周语下》“古者天灾降戾,於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 三国 吴 韦昭 注:“重曰母,轻曰子。以贸物,物轻则子独行,物重则以母权而行之也。子母相通,民皆得其欲也。” 唐 杜甫 《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之五:“夫时患钱轻,以至於量资币,权子母。代復改铸,或行乎前榆荚、后契刀。” 仇兆鳌 注引 应劭 曰:“母,重也,其大倍,故为母。子,轻也,其轻小半,故为子。”
(4).犹言本利。子,利息;母,本金。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碑》:“立廩以周食,圃畦以毓蔬,权其子母,赢且不竭。”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获百金,入都营运。半年,子母几相等。” 金和 《印子钱》诗:“今日与女钱十千,明日与我三百钱,三百復三百,如此五十日,累累十五千,子母偿始毕。”
(5).指杯盘。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龙朔 年已来,百姓饮酒作令,云:‘子母相去离,连臺拗倒。’子母者,盏与盘也;连臺者,连盘拗倒盏也。”  ——《漢語大詞典》
相去 xiāng qù
相距;相差。《汉书·食货志上》:“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晋书·王祥传》:“吾等 魏 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 宋 曾巩 《答范资政书》:“而拜别朞年之间,相去数千里之远,不意阁下犹记其人。”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据 达夫 口述,则他们所答应者,和我所提出的相去并不远。”  ——《漢語大詞典》
离 ( 離 ) lí
离 [ lí ]
  1. 相距,隔开:距~。太阳是~地球最近的恒星。
  2. 离开,分开:分~。~别。~家。~散(sàn)。~职。~异。~间(jiàn )。支~破碎。
  3. 缺少:办好教育~不开教师。
  4. 八卦之一,符号是“☲”,代表火。
  5. 古同“罹”,遭受。
  6. 古同“缡”,妇女的佩巾。
  7. 〔~~〕形容草木茂盛,如“~~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8. 姓。
连台(連臺)lián tái
一台接一台。 李克非 《京华感旧录·余叔岩学艺谭鑫培》:“最近,北京京剧院一团 谭元寿 、 马长礼 为 香港 的京剧戏迷们带去了连台好戏。”《文汇报》1989.4.30:“专业团体推出新作,群众文艺丰富多采,五月 上海 好戏连台。”  ——《漢語大詞典》
拗 ǎo/ào/niù《國語辭典》

拗 [ ào ]

  1. 不顺。如:「拗口」。唐·孟郊〈峡哀〉诗一○首之八:「腥语信者谁?拗歌欢非真。」
  1. 反抗。唐·韩愈〈答孟郊〉诗:「古心虽自鞭,世路终难拗。」《红楼梦·第七○回》:「众人不敢违拗,只得回房去,另妆饰了起来。」

拗 [ niù ]

  1. 固执、倔强。如:「他的脾气真拗。」《警世通言·卷四·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拗 [ ǎo ]

  1. 折。《玉篇·手部》:「拗,拗折也。」唐·温庭筠〈达摩支曲〉:「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拗 [ yù ]

  1. 抑制。《集韵·入声·屋韵》:「拗,抑也。」《文选·班固·西都赋》:「蹂躏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唐·杜甫〈天狗赋〉:「洎千蹄之迸集兮,始拗怒以相贺。」
倒 dǎo/dào《國語辭典》

倒 [ dǎo ]

  1. 人或竖立的物体因本身或外来因素而横躺下来。如:「跌倒」、「摔倒」、「卧倒」、「大水冲倒龙王庙」。《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弓不虚发,应声而倒。」
  2. 垮台、失败。如:「倒闭」、「倒台」。《三国志·魏书·卷九·曹爽传》「夷三族」句下裴松之注引魏略:「卿用读书何为耶!于今日卿等门户倒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八回》:「我们的生意,已经倒了。」
  3. 声音沙哑。如:「听说那位名演员近日嗓子倒了,正在休息当中。」
  4. 北平方言:➊ ​ 指商家把整批货物或全部店里的物品顶让给别人。如:「将铺子倒出去。」《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我东头街上谈家当铺折了本,要倒与人。现在有半楼货,值得一千六百两。」➋ ​ 指转移、更换、对调。如:「倒手」、「两张桌子对倒一下。」

倒 [ dào ]

  1. 上下前后相反,或互相更换。《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朱子语类·卷七一·易·复》:「如人善端初萌,正欲静以养之,方能盛大。若如公说,却是倒了。」
  2. 把物体或液体倾倒出来。如:「倒茶水」、「倒垃圾」。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开筵交履舄,烂漫倒家酿。」
  3. 向后退。如:「倒车」、「倒退」。
  4. 违逆、不顺。《韩非子·难言》:「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故至乱之化,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知交相倒。」
  1. 反而。表出乎意料之外。《红楼梦·第二二回》:「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儿女英雄传·第一七回》:「你老人家不说今日要歇半天儿吗?怎的倒这么早就来了。」
  2. 却。《朱子语类·卷三九·论语·先进篇上》:「如今人恁地文理细密,倒未必好,宁可是白直粗疏底人。」《红楼梦·第一九回》:「你倒说说,我还要怎么留你?我自己也难说了。」
  3. 反过来、相反的。如:「海水倒灌」、「倒挂金钩」。唐·徐凝〈杭州祝涛头〉诗二首之二:「倒打钱塘郭,长驱白浪花。」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