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配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孤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谨遣(谨遣)
唐书礼乐志国学释奠以祭酒司业博士为三献辞称皇帝谨遣鲍照启谨遣简馀惭随悚盈 ——《韵府拾遗 铣韵》
尚书(尚書)shàng shū
官名。始置于 战国 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 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 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 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 晋 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 代始分六部, 唐 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 隋 唐 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 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 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 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 代相沿不改。 ——《漢語大詞典》
都省 dū shěng
(1). 汉 以仆射总理六尚书,谓之都省。 唐 垂拱 中,改尚书省曰都省。后亦以指尚书省长官或尚书省政事堂。 唐 韩愈 《复仇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有此异同,必资论辩,宜令都省集议闻奏者。” 马其昶 题解:“公此议欲令凡事发,具其事下尚书省集议。”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会府台司·都省》:“ 汉 以僕射总理六尚书,谓之都省,至 唐 垂拱 中,改尚书省曰都省,是则都省之号,始自 汉 也。”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二折:“须有日御帘前高捧三臺印,都省里安身正一品。”
(2).都察院。《水浒传》第五九回:“﹝ 贺太守 ﹞把 鲁智深 拷打了一回,教取面大枷来钉了,押下死囚牢里去。一面申闻都省,乞请明降如何。”参见“ 都堂 ”。 ——《漢語大詞典》
(2).都察院。《水浒传》第五九回:“﹝ 贺太守 ﹞把 鲁智深 拷打了一回,教取面大枷来钉了,押下死囚牢里去。一面申闻都省,乞请明降如何。”参见“ 都堂 ”。 ——《漢語大詞典》
令史 lìng shǐ
(1).官名。 汉 代兰台尚书属官,居郎之下,掌文书事务,历代因之。 隋 唐 以后,成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低级事务员之称,位卑秩下,不参官品。至 明 代遂废。见《通典·职官四》。
(2). 宋 元 以来官府中胥吏的通称。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三折:“打的个遍身家鲜血淋漓, 包待制 又葫芦提,令史每粧不知,两边厢列着祗候人役。”《水浒传》第二七回:“知县叫那令史先问了 王婆 口词,一般供説。四家邻舍,指证明白。” 明 高明 《琵琶记·春宴杏园》:“昨日已吩咐太僕寺掌鞍马的令史,并 洛阳县 管排设的驛丞,专听俺这里鸣鼓三声,都要到此聚会听点。” ——《漢語大詞典》
(2). 宋 元 以来官府中胥吏的通称。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三折:“打的个遍身家鲜血淋漓, 包待制 又葫芦提,令史每粧不知,两边厢列着祗候人役。”《水浒传》第二七回:“知县叫那令史先问了 王婆 口词,一般供説。四家邻舍,指证明白。” 明 高明 《琵琶记·春宴杏园》:“昨日已吩咐太僕寺掌鞍马的令史,并 洛阳县 管排设的驛丞,专听俺这里鸣鼓三声,都要到此聚会听点。” ——《漢語大詞典》
李 lǐ《國語辭典》
李 [ lǐ ]
名- 植物名。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葉互生,倒披針形或倒卵形,葉緣呈鋸齒狀。春天開白花。果實為圓卵形,熟時為紅紫色或黃色,味酸,可供生食或作蜜餞用。
- 姓。如唐太宗李世民。
敭 yáng
敭 [ yáng ]
- ◎ 同“扬”。
至于(至於)zhì yú
亦作“ 至於 ”。
(1).到;达到。于,助词,无义。《书·盘庚上》:“王命众,悉至于庭。”《论语·学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 宋 苏轼 《表忠观碑》:“是以其民至於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添兵》:“ 五代 之际,四方割裂,以区区中州之地, 晋 汉 之兵尝至於数十万人。”
(2).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国语·周语中》:“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於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注意于大众的艺术家,来注意于这些东西,大约也未必错,至于仍要加以提炼,那也是无须赘说的。”
(3).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竟至于,甚至于。《北史·魏彭城王勰传》:“自 孝文 不豫, 勰 常居中,亲侍医药,夙夜不离左右,至於衣不解带,乱首垢面。”
(4).连词。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犹以致于。《后汉书·宦者传论》:“ 竇武 、 何进 ,位崇戚近,乘九服之嚣怨,协羣英之埶力,而以疑留不断,至於殄败。” 鲁迅 《书信集·致翟永坤》:“我因居处不大,所以书籍稿件,无法布置,至于常易散失,实为困难。”
(5).连词。犹即使是,即便是。《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唐 杜荀鹤 《乱后逢村叟》诗:“还似平寧徵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於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6).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犹竟然。《史记·伍子胥列传》:“今子故 平王 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少年饮之,至於口鼻出血,盖性极暖也。” ——《漢語大詞典》
(1).到;达到。于,助词,无义。《书·盘庚上》:“王命众,悉至于庭。”《论语·学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 宋 苏轼 《表忠观碑》:“是以其民至於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添兵》:“ 五代 之际,四方割裂,以区区中州之地, 晋 汉 之兵尝至於数十万人。”
(2).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国语·周语中》:“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於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注意于大众的艺术家,来注意于这些东西,大约也未必错,至于仍要加以提炼,那也是无须赘说的。”
(3).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竟至于,甚至于。《北史·魏彭城王勰传》:“自 孝文 不豫, 勰 常居中,亲侍医药,夙夜不离左右,至於衣不解带,乱首垢面。”
(4).连词。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犹以致于。《后汉书·宦者传论》:“ 竇武 、 何进 ,位崇戚近,乘九服之嚣怨,协羣英之埶力,而以疑留不断,至於殄败。” 鲁迅 《书信集·致翟永坤》:“我因居处不大,所以书籍稿件,无法布置,至于常易散失,实为困难。”
(5).连词。犹即使是,即便是。《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唐 杜荀鹤 《乱后逢村叟》诗:“还似平寧徵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於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6).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犹竟然。《史记·伍子胥列传》:“今子故 平王 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少年饮之,至於口鼻出血,盖性极暖也。” ——《漢語大詞典》
太清 tài qīng
(1).天空。《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万灵。” 陆佃 注:“太清,天也。”《楚辞·刘向〈九叹·远游〉》:“譬若 王侨 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 王逸 注:“上凌太清,游天庭也。” 唐 高适 《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七级凌太清,千崖列苍翠。” 清 薛福成 《宁波府学记》:“圣人之道之在天下,犹日月之悬于太清也。”
(2).天道,自然。《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 成玄英 疏:“太清,天道也。”《淮南子·精神训》:“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而物无能营。”
(3).引申指太古无为而治之时。《淮南子·本经训》:“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 高诱 注:“清,净也。太清无为之始者,谓三皇之时。” 汉 班固 《东都赋》:“今将语子以 建武 之治, 永平 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
(4).古人指元气之清者。《淮南子·道应训》:“太清问於无穷曰:‘子知道乎。’” 高诱 注:“太清,元气之清者也。”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体云气之逌畅兮,服太清之俶真。”
(5).三清之一。道教谓 元始天尊 所化法身 道德天尊 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唯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上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刚,能胜人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或药成,相与期於太清也。” 明 宋濂 《调息解》:“储思乎玄玄之域,游神乎太清之庭。” ——《漢語大詞典》
(2).天道,自然。《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 成玄英 疏:“太清,天道也。”《淮南子·精神训》:“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而物无能营。”
(3).引申指太古无为而治之时。《淮南子·本经训》:“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 高诱 注:“清,净也。太清无为之始者,谓三皇之时。” 汉 班固 《东都赋》:“今将语子以 建武 之治, 永平 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
(4).古人指元气之清者。《淮南子·道应训》:“太清问於无穷曰:‘子知道乎。’” 高诱 注:“太清,元气之清者也。”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体云气之逌畅兮,服太清之俶真。”
(5).三清之一。道教谓 元始天尊 所化法身 道德天尊 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唯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上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刚,能胜人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或药成,相与期於太清也。” 明 宋濂 《调息解》:“储思乎玄玄之域,游神乎太清之庭。”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