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特进,行兵部尚书

欧阳修宋代〕《泷冈阡表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特进行兵尚书

特进(特進)tè jìn
(1).官名。始设于 西汉 末。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东汉 至 南北朝 仅为加官,无实职。 隋 唐 以后为散官。 明 以特进光禄大夫为正一品。 清 废。参阅《后汉书·和帝纪》“赐诸侯王、公、将军、特进” 李贤 注引 汉 应劭 《汉官仪》《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十六》《明史·职官志一》
(2).特予晋升。《宋史·选举志一》:“ 九成 以类试、廷策俱第一,命特进一官。” 明 单本 《蕉帕记·相逢》:“兹特进尔都招讨使 胡章 为兵部尚书。”  ——《漢語大詞典》
行兵 xíng bīng
领兵;用兵。《周书·宣帝纪》:“初令授总管刺史及行兵者,加持节。” 唐 岑参 《胡歌》:“ 关 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仁兄手段,可以行兵。”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毕竟是女子行兵不丈夫,要在这马背上学雷壚。”  ——《漢語大詞典》
部 bù《國語辭典》

部 [ bù ]

  1. 中央政府院以下的行政机关名称。如:「教育部」、「外交部」。
  2. 专指机关中分别担任不同职务的单位。如:「出版部」、「编辑部」。
  3. 指将整体条理划分,进而归纳成的各个类别。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晋书·卷九二·文苑传·李充传》:「于时典籍混乱,充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甚有条贯,秘阁以为永制。」
  4. 全体中的一些分子。如:「局部」、「部分」。
  5. 部首。如:「二一四部首系统的第一部是『一』部,最后一部是『龠』部。」
  6. 军队的领导机构或其所在地。如:「连部」、「营部」、「师部」、「总部」、「司令部」。
  7. 部队、军队。《史记·卷一一○·匈奴传》:「汉将军王恢部出代击胡辎重,闻单于还,兵多,不敢出。」《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昆阳即破,一日之闲,诸部亦矣。」
  8. 量词:➊ ​ 计算书籍、影视戏剧等的单位。如:「一部辞典」、「两部单元剧」、 「三部电影」。➋ ​ 计算车辆或机器等的单位。如:「一部摩托车」、「三部推土机」。
  1. 统率。如:「所部者众」。《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
  2. 布置、安排。参见「部署 」条。
尚书(尚書)shàng shū
官名。始置于 战国 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 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 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 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 晋 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 代始分六部, 唐 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 隋 唐 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 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 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 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 代相沿不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