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汉祖吕氏,食其在傍。

李白唐代〕《雪谗诗赠友人

嗟予沉迷,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尝有。立言补过,
庶存不朽。包荒匿瑕,蓄此顽丑。月出致讥,贻愧皓首。
感悟遂晚,事往日迁。白璧何辜,青蝇屡前。群轻折轴,
下沉黄泉。众毛飞骨,上凌青天。萋斐暗成,贝锦粲然。
泥沙聚埃,珠玉不鲜。洪焰烁山,发自纤烟。苍波荡日,
起于微涓。交乱四国,播于八埏。拾尘掇蜂,疑圣猜贤。
哀哉悲夫,谁察予之贞坚。彼妇人之猖狂,
不如鹊之强强。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
坦荡君子,无悦簧言。擢发续罪,罪乃孔多。倾海流恶,
恶无以过。人生实难,逢此织罗。积毁销金,沉忧作歌。
天未丧文,其如余何。妲己灭纣,褒女惑周。天维荡覆,
职此之由。汉祖吕氏,食其在傍。秦皇太后,毐亦淫荒。
螮蝀作昏,遂掩太阳。万乘尚尔,匹夫何伤。辞殚意穷,
心切理直。如或妄谈,昊天是殛。子野善听,离娄至明。
神靡遁响,鬼无逃形。不我遐弃,庶昭忠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汉祖吕氏

汉祖(漢祖)hàn zǔ
即 汉高祖 刘邦 。 汉 扬雄 《剧秦美新》:“会 汉祖 龙腾 丰 沛 ,奋迅 宛 叶 。” 唐 杜牧 《题青云馆》诗:“四皓有芝轻 汉祖 , 张仪 无地与 怀王 。” 清 阎尔梅 《歌风台》诗:“屋上龙交生 汉祖 ,山中蛇斩应 秦皇 。” 章炳麟 《文学总略》:“有韵文中,既録 汉祖 《大风》之曲,即《古诗十九首》亦皆入选。”  ——《漢語大詞典》
吕氏 lǚ shì
(1).指 春秋 吕尚 的后代。 周武王 封 太公望 吕尚 于 齐 ,其子孙世代为 齐 君。入 战国 ,为 田 氏所簒。《韩非子·孤愤》:“人之所以谓 齐 亡者,非地与城亡也, 吕 氏弗制而 田 氏用之。”《韩非子·忠孝》:“是故 田氏 夺 吕 氏於 齐 , 戴 氏侵 子 氏於 宋 。”
(2).《吕氏春秋》的省称。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春秋》之成,莫能损益;《吕氏》《淮南》,字直千金。” 章炳麟 《文学说例》:“且沉思孰若 庄周 荀卿 ,翰藻孰若《吕氏》《淮南》。”
(3).指 汉高祖 后 吕雉 及其侄 吕产 、 吕禄 等。 晋 陆机 《五等论》:“然 吕 氏之难,朝士外顾; 宋昌 策 汉 ,必称诸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宣后 乱 秦 , 吕 氏危 汉 。”  ——《漢語大詞典》
食 shí/sì/yì《國語辭典》

食 [ shí ]

  1. 吃的東西。如:「糧食」、「麵食」、「素食」、「節衣縮食」。
  2. 生計、俸祿。《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吃、吃飯。如:「食髓知味」、「發憤忘食」、「廢寢忘食」。《戰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2. 嚐到、承受。如:「自食惡果」。《漢書·卷一○○·敘傳下》:「廣阿之廑,食厥舊德。」《宋史·卷三八六·范成大傳》:「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3. 消耗、虧損。《易經·豐卦·彖曰》:「日中則昊,月盈則食。」通「蝕」。
  4. 違背、背棄。參見「食言 」條。

食 [ yì ]

  1. 人名用字。如漢代有酈食其,音讀為(ㄌㄧˋ ㄧˋ ㄐㄧ)​。

食 [ sì ]

  1. 拿食物給人或牲畜吃。《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唐·韓愈〈雜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飼 」。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傍 bàng《國語辭典》

傍 [ bàng ]

  1. 靠近、依附。如:「依山傍水」、「傍柳而眠」。唐·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傍 [ bāng ]

  1. 临近。如:「傍午」、「傍晚」。

傍 [ páng ]

  1. 侧、边。《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通「旁」。
  2. 汉字的偏旁。《水浒传·第二回》:「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3. 姓。如唐代有傍企本。
  1. 别的、其他的。《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通「旁」。
  2. 不正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通「旁」。
  1. 广泛、普遍的。《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荐之。」通「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