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高适唐代〕《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山间偃仰无不石泉淙淙风雨桂花松子常满

山间(山间)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 其二六○ 自羡山间乐,逍遥无倚托。
元 陈樵 跳银溪 山间远树迎人出,日转晴虹渡水来。
《韵府拾遗 删韵》:晋书乐志猛兽班班游戏山间  ——《骈字类编》
偃仰 yǎn yǎng
(1).安居;游乐。《诗·小雅·北山》:“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止足》:“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諲》:“ 天寳 中,谢官,归故山偃仰,不復来人间矣。” 明 归有光 《与同年陈给事书》:“国事委重从官,吾文何得偃仰林下也!”
(2).谓随世俗应付。《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 唐 柳宗元 《贺赵江陵宗儒辟符载启》:“﹝ 符载 ﹞中间因缘,陷在危邦,与时偃仰,不废其道。”
(3).俯仰。《后汉书·李固传》:“ 固 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伤悴之心。” 宋 苏轼 《墨君堂记》:“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 清 恽敬 《游通天岩记》:“见通天巖沓诸石山之上,纵横偃仰不可状。”
(4).骄傲。《文选·陆机〈豪士赋序〉》:“众心日陊,危机将发,而方偃仰瞪眄,谓足以夸世。” 吕延济 注:“偃仰,骄傲貌。” 唐 吴兢 《贞观政要·礼乐》:“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  ——《漢語大詞典》
无不(無不)wú bù
没有不;全是。《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凡六经 孔子 之书,无不牵合其论,而上下其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  ——《漢語大詞典》
至 zhì《國語辭典》

至 [ zhì ]

  1. 到达、来到。《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1. 大、完善。《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至德要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1. 极、甚。《吕氏春秋·杂俗览·为欲》:「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劝。」《文选·李密·陈情表》:「今臣亡王国贱俘,至微至陋。」
  1. 表示转折的语气。《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1. 二十四节气之一。如:「冬至」、「夏至」。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石泉 shí quán
山石中的泉流。《楚辞·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来水》:“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輒徘徊留念,情不极已也。” 唐 杜甫 《石泉》诗:“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宋 苏轼 《峡山寺》诗:“石泉解娱客,琴筑鸣空山。” 元 刘迎 《寒食阻雨招元功会话》诗:“杨柳杏花相对晚,石泉槐火一时新。” 清 唐甄 《潜书·敬修》:“居於河滨者,始汲而归,浊不可饮也。注而勿扰,则石泉矣。”  ——《漢語大詞典》
淙淙 cóng cóng
(1).流水声。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淙淙悬溜,曖曖荒林。” 唐 高适 《赋得还山吟送沉四山人》:“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宋 苏轼 《江西》诗:“醉卧欲醒闻淙淙,真欲一口吸 老庞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成》:“不意淙淙彻夜,簷雨如绳。” 巴金 《春》七:“溪水淙淙地流着。”
(2).乐器声。 唐 元结 《补乐歌·六英》:“我有金石兮,击拊淙淙。”  ——《漢語大詞典》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风雨(風雨)fēng yǔ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漢語大詞典》
桂花 guì huā
亦作“ 桂华 ”。
(1).树名。即木犀,也指其所开的花。《汉书·礼乐志》:“都荔遂芳,窅窊桂华。” 颜师古 注:“此言都艮薜荔俱有芬芳,桂华之形窅窊也。” 唐 许浑 《送宋处士归山》诗:“卖药修琴归去迟,山风吹尽桂花枝。” 宋 梅尧臣 《和韩子华桂花》:“空山桂花多,艳色粲然发。” 明 王慎中 《访空同先生故宅》诗:“年年桂花发,人拟 子云 居。”
(2).指月。 北周 庾信 《舟中望月》诗:“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 唐 韩愈 《明水赋》:“桂华吐耀,兔影腾精。” 宋 范成大 《好事近》词:“何待桂华相照,有人人如月。”  ——《漢語大詞典》
松子 sōng zǐ
(1).松树的种实。可食。 南朝 梁元帝 《与刘智藏书》:“松子为餐,蒲根是服。” 唐 杜甫 《秋野》诗之三:“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 宋 黄庭坚 《戏和文潜谢穆父松扇》:“动摇怀袖风雨来,想见僧前落松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松》:“松子多海东来,今 关 右亦有,但细小味薄也。”
(2).传说中神仙 赤松子 的省称。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虚无求列仙, 松子 久吾欺。”《梁书·阮孝绪传》:“愿跡 松子 於瀛海,追 许由 於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 唐 李白 《寄弄月溪吴山人》诗:“待号辞人间,携手访 松子 。” 王琦 注:“ 松子 , 赤松子 也。”  ——《漢語大詞典》
常满(常滿)cháng mǎn
(1).谓永远圆满充实。 汉 班固 《白虎通·日月》:“日之为言‘实’也,常满有节;月之为言‘闕’也,有满有闕也。”
(2).古杯名。《说郛》卷六六引 宋 窦革 《酒谱》:“《十洲记》云 周穆王 时有杯名曰常满。”参见“ 常满盃 ”。
(3).古灯笼名。 南朝 陈后主 《三善殿夕望山灯》诗:“既有常满照,羞与晓星连。”参见“ 常满灯 ”。  ——《漢語大詞典》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1.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2.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4.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5.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6.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7.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8.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9.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1.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2.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1.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