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暮雨 mù yǔ
傍晚的雨。 宋 柳永 《八声甘州》词:“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许地山 《空山灵雨·爱底痛苦》:“暮雨要来,带着愁容的云片,急急飞避。” ——《漢語大詞典》
旌旗(旌旂)jīng qí
亦作“ 旌旂 ”。亦作“旍旂”。亦作“旍旗”。
(1).旗帜的总称。《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 汉 应玚 《弈势》:“旌旂既列,权虑蜂。” 汉 枚乘 《七发》:“旍旗偃蹇,羽毛肃纷。” 三国 魏 曹植 《怀亲赋》:“步壁垒之常制,识旌旗之所停。”《宋书·谢晦传》:“旍旂相照,蔽夺日光。”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土鲁番表文》:“旌旂闪烁,超越乎 墨乌戚尔 。”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借指军士。 唐 王昌龄 《青楼曲》之一:“白马金鞍从 武皇 ,旌旗十万宿 长杨 。”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漢語大詞典》
(1).旗帜的总称。《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 汉 应玚 《弈势》:“旌旂既列,权虑蜂。” 汉 枚乘 《七发》:“旍旗偃蹇,羽毛肃纷。” 三国 魏 曹植 《怀亲赋》:“步壁垒之常制,识旌旗之所停。”《宋书·谢晦传》:“旍旂相照,蔽夺日光。”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土鲁番表文》:“旌旂闪烁,超越乎 墨乌戚尔 。”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借指军士。 唐 王昌龄 《青楼曲》之一:“白马金鞍从 武皇 ,旌旗十万宿 长杨 。”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漢語大詞典》
湿 ( 濕 ) shī
湿 [ shī ]
-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度。潮~。~润。~热。~漉漉。
- 中医学名词:~气。~邪。~泻。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名- 地支的第八位。
-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 姓。如汉代有未央。
-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干 ( 乾 幹 ) gān/gàn《國語辭典》
干 [ gān ]
名- 武器名。用來阻擋刀箭、護衛身軀的盾牌。《書經·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韓非子·五蠹》:「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
- 參見「天干 」條。
- 水畔、岸邊。《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唐·杜甫〈有客〉詩:「豈有文章驚海內,謾勞車馬駐江干。」
- 經脫水加工製成的乾燥食品。如:「筍干」、「豆腐干」。通「乾」。
- 成群有關係的人。《紅樓夢·第五九回》:「那婆子深妒襲人、晴雯一干人。」
- 姓。如晉代有干寶。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冒犯、觸犯。如:「干犯」。《左傳·文公四年》:「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
- 求取、營求。《論語·為政》:「子張學干祿。」《公羊傳·定公四年》:「伍子胥父誅乎楚,挾弓而去楚,以干闔廬。」
- 強行參預。如:「干涉」、「干政」。清·徐珂《清稗類鈔·帝德類·咸豐季年三奸伏誅》:「三奸盤結,同干大政。」
- 相關、有關聯。如:「相干」。《水滸傳·第五二回》:「莊客李大救主,誤打死人,非干我事。」
胡 ( 衚 鬍 ) hú《國語辭典》
胡 [ hú ]
名- 古代北方和西方諸民族的通稱。如:「五胡亂華」。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 姓。如明代有胡應麟。
- 來自胡族或外國的。如:「胡琴」、「胡桃」、「胡椒」。《續漢書志·第一三·五行志一》:「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晉·干寶《搜神記·卷二》:「晉永嘉中,有天竺胡人,來渡江南。」
- 長遠的。《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 任意、隨便。如:「胡鬧」、「胡說」、「胡作非為」、「胡言亂語」。
- 何故、為何、怎麼。《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漢書·卷六四下·王襃傳》:「其得意若此,則胡禁不止?」
- 什麼。《漢書·卷三九·蕭何傳》:「相國胡大罪?陛下繫之暴也?」
烟 ( 煙 ) yān《國語辭典》
- 「煙 」的異體字。
白草 bái cǎo
(1).牧草。干熟时呈白色,故名。《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地沙卤,少田,寄田仰穀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檉柳、胡桐、白草。” 颜师古 注:“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乾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 唐 岑参 《过燕支寄杜位》诗:“ 燕支山 西 酒泉 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宋 梅尧臣 《送李泾州审言》诗之二:“云间白草开边陇,山上朱楼压郡城。” 许地山 《狐仙》:“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
(2).草名。 唐 元稹 《纪怀赠李六户曹》诗:“白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 元 白朴 《天净沙·秋》曲:“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緑水,白草红叶黄花。” 赵树理 《孟祥英翻身》:“野菜采完了,听说白草能卖一块钱一斤, 孟祥英 又领导妇女割白草。”
(3).地名。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峥嶸 白草 眇难期, 謥洞 黄泉安可入。”自注:“ 白草 、 謥洞 并 雒谷 中地名。” ——《漢語大詞典》
(2).草名。 唐 元稹 《纪怀赠李六户曹》诗:“白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 元 白朴 《天净沙·秋》曲:“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緑水,白草红叶黄花。” 赵树理 《孟祥英翻身》:“野菜采完了,听说白草能卖一块钱一斤, 孟祥英 又领导妇女割白草。”
(3).地名。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峥嶸 白草 眇难期, 謥洞 黄泉安可入。”自注:“ 白草 、 謥洞 并 雒谷 中地名。” ——《漢語大詞典》
日光 rì guāng
(1).太阳发出的光。 汉 陆贾 《新语·道基》:“润之以风雨,曝之以日光。” 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午时日光正烈,猫睛畏日,每闭目而眠。” 郁达夫 《蜃楼》:“早晨醒来的时候,朝南的廊下,已经晒遍了可爱的日光。”
(2).时光。《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约行四十餘里,日光将午,到一村镇。”《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日光尚早, 荆公 在主人家闷不过,唤童儿跟随,走出街市閒行。” ——《漢語大詞典》
(2).时光。《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约行四十餘里,日光将午,到一村镇。”《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日光尚早, 荆公 在主人家闷不过,唤童儿跟随,走出街市閒行。” ——《漢語大詞典》
寒 hán《國語辭典》
寒 [ hán ]
形- 冷。如:「酷寒」、「御寒」、「饥寒交迫」、「天寒地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 穷困。如:「贫寒」、「家境清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赠之。」
- 卑贱。如:「寒门」、「寒儒」。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秋冬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 国名。夏朝诸侯寒浞的封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潍县境。
- 姓。如夏朝有诸侯寒浞,汉代有寒朗。
- 使受冷。《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战栗、害怕。如:「心寒」、「胆寒」。《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 终止、停止。《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晋·杜预·注:「寒,歇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