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遂远游,物色候逋客。
家临清溪水,溪水绕盘石。绿萝四面垂,褭褭百馀尺。
风泉度丝管,苔藓铺茵席。传闻颍阳人,霞外漱灵液。
忽枉岩中翰,吟望朝复夕。何当遂远游,物色候逋客。
风泉度丝管,苔藓铺茵席。传闻颍阳人,霞外漱灵液。
忽枉岩中翰,吟望朝复夕。何当遂远游,物色候逋客。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何当(何當)hé dāng
(1).犹何日,何时。《玉台新咏·古绝句一》:“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当暂忘。”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郁达夫 《奉怀》诗:“何当剪烛 江 南墅,重试清谈到夜分。”
(2).犹何妨;何如。 唐 武元衡 《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诗:“闻説 唐生 子孙在,何当一为问穷通?” 宋 苏轼 《龟山辩才师》诗:“何当来世结香火,永与名山供井磑。”
(3).犹安得,怎能。 唐 岑参 《阻戎泸间群盗》诗:“帝乡北近日, 瀘口 南连蛮。何当遇 长房 ,缩地到京关。” 宋 王安石 《次韵答陈正叔》之二:“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 清 钱谦益 《玉堂双燕行送刘晋卿赵景之两太史谪官》诗:“何当鸣梧比丹凤,且愿衔花效黄雀。”
(4).犹何况。 唐 王昌龄 《江上闻笛》诗:“不知谁家子,復奏 邯郸 音,水客皆拥棹,空霜遂盈襟。羸马望北走,迁人悲 越 吟。何当边草白,旌节 陇 城阴。” 宋 苏轼 《无题》诗:“年光与时景,顷刻互衰变。何当血肉身,安得常强健!” 明 陈所闻 《金落索·闺怨》套曲:“ 姮娥 尚悔偷灵药,风雨何当忆故人?”
(5).犹合当,应当。 唐 杜甫 《画鹰》诗:“絛鏇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宋 王安石 《送潘景纯》诗:“明时正欲精蒐选,荣路何当力荐延。”京剧《雁门关》第一场:“决胜千里辨输赢,单注着 黄巢 今日何当败。”
(6).犹何尝。 晋 傅玄 《秦女休行》:“百男何当益,不如一女良。” ——《漢語大詞典》
(2).犹何妨;何如。 唐 武元衡 《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诗:“闻説 唐生 子孙在,何当一为问穷通?” 宋 苏轼 《龟山辩才师》诗:“何当来世结香火,永与名山供井磑。”
(3).犹安得,怎能。 唐 岑参 《阻戎泸间群盗》诗:“帝乡北近日, 瀘口 南连蛮。何当遇 长房 ,缩地到京关。” 宋 王安石 《次韵答陈正叔》之二:“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 清 钱谦益 《玉堂双燕行送刘晋卿赵景之两太史谪官》诗:“何当鸣梧比丹凤,且愿衔花效黄雀。”
(4).犹何况。 唐 王昌龄 《江上闻笛》诗:“不知谁家子,復奏 邯郸 音,水客皆拥棹,空霜遂盈襟。羸马望北走,迁人悲 越 吟。何当边草白,旌节 陇 城阴。” 宋 苏轼 《无题》诗:“年光与时景,顷刻互衰变。何当血肉身,安得常强健!” 明 陈所闻 《金落索·闺怨》套曲:“ 姮娥 尚悔偷灵药,风雨何当忆故人?”
(5).犹合当,应当。 唐 杜甫 《画鹰》诗:“絛鏇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宋 王安石 《送潘景纯》诗:“明时正欲精蒐选,荣路何当力荐延。”京剧《雁门关》第一场:“决胜千里辨输赢,单注着 黄巢 今日何当败。”
(6).犹何尝。 晋 傅玄 《秦女休行》:“百男何当益,不如一女良。” ——《漢語大詞典》
遂 suì《國語辭典》
遂 [ suì ]
动- 称心、满足。如:「诸事不遂」。《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红楼梦·第四六回》:「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的。」
- 顺从、顺应。如:「半身不遂」。《国语·周语下》:「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 成功、成就。如:「杀人未遂」。唐·柳宗元〈瓶赋〉:「功成事遂,复于土泥。」《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
- 进、通达。《易经·大壮卦·上六》:「象曰:不能退,不能遂。」
- 荐举、进用。《书经·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礼记·月令》:「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
- 生长。《汉书·卷二二·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 尽、止。《礼记·曲礼上》:「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 终究、竟然。《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 就、于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而穆公用之并国三十,遂霸西戎。」
- 远郊、郊外。《书经·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礼记·王制》:「不变,移之遂,如初礼。」
- 小沟。《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儒林外史·第四○回》:「沟间有洫,洫间有遂。」
- 古代射箭的人所穿的臂衣。《仪礼·大射礼》:「袒决遂,执弓右,挟之出。」
遂 [ suí ]
- (一)之又音。
远游(遠游)yuǎn yóu
亦作“ 远游 ”。
(1).谓到远方游历。《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汉 班彪 《北征赋》:“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絶迹而远游。” 唐 杜甫 《季秋江村》诗:“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慷慨辞家,踊跃远游。” 潘漠华 《呵》诗:“一回想念已故人,一回想念远游的儿子。”
(2).见“ 远游冠 ”。
(3).见“ 远游履 ”。 ——《漢語大詞典》
(1).谓到远方游历。《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汉 班彪 《北征赋》:“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絶迹而远游。” 唐 杜甫 《季秋江村》诗:“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慷慨辞家,踊跃远游。” 潘漠华 《呵》诗:“一回想念已故人,一回想念远游的儿子。”
(2).见“ 远游冠 ”。
(3).见“ 远游履 ”。 ——《漢語大詞典》
物色 wù sè
(1).牲畜的毛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 陈澔 集说:“物色或騂或黝。” 明 张宁 《方洲杂言》:“ 文帝 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2).物体的颜色。《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3).形状;形貌。《西京杂记》卷二:“ 高帝 既作 新丰 ,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 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4).景色;景象。 南朝 宋 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 苏舜钦 《寄王几道同年》诗:“ 新安 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 高启 《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 宣和殿 ,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乃戍 高加索 ,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5).用品,物品。《南史·刘孝绰传》:“ 溉 少孤,宅近僧寺, 孝绰 往 溉 许,适见黄卧具, 孝绰 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6).访求,寻找;挑选。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喜》:“ 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 老子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 福通 物色 林儿 ,得诸 碭山 夹河 ,迎至 亳 ,僭称皇帝。” 张重光 《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 章湘 ,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7).引申指搜捕。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餘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然隆準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8).端详;辨认。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 金 ,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9).犹物性。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 心解:“犹 庄子 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 孟郊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10).标志。 明 王济 《君子堂日询手镜》:“由 贵 陆行往 宾州 ,必经 大龙山 ,非 冯氏 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漢語大詞典》
(2).物体的颜色。《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3).形状;形貌。《西京杂记》卷二:“ 高帝 既作 新丰 ,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 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4).景色;景象。 南朝 宋 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 苏舜钦 《寄王几道同年》诗:“ 新安 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 高启 《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 宣和殿 ,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乃戍 高加索 ,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5).用品,物品。《南史·刘孝绰传》:“ 溉 少孤,宅近僧寺, 孝绰 往 溉 许,适见黄卧具, 孝绰 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6).访求,寻找;挑选。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喜》:“ 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 老子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 福通 物色 林儿 ,得诸 碭山 夹河 ,迎至 亳 ,僭称皇帝。” 张重光 《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 章湘 ,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7).引申指搜捕。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餘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然隆準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8).端详;辨认。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 金 ,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9).犹物性。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 心解:“犹 庄子 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 孟郊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10).标志。 明 王济 《君子堂日询手镜》:“由 贵 陆行往 宾州 ,必经 大龙山 ,非 冯氏 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漢語大詞典》
候 hòu《國語辭典》
候 [ hòu ]
动- 侦察、探察。《说文解字·人部》:「候,司望也。」《吕氏春秋·慎大览·贵因》:「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汉·高诱·注:「候,视也。」《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太后亦已使人候伺,具以告太后。」
- 等待。如:「候车室」、「逾时不候」、「恭候大驾」、「稍候一会儿」。《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 探望。如:「问候」。《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援尝有疾,梁松来候之,独拜床下,援不答。」《儒林外史·第一三回》:「两公子听见,便同公孙去候姑丈。」
- 服侍。如:「伺候」。《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勃字叔阳,年十二能诵诗、书。常候援兄况。」《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传上·孝章宋皇后传》:「性柔顺好礼,每帝视朝退,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
- 诊察。《北齐书·卷四九·方伎传·马嗣明传》:「刑邵子大宝患伤寒,嗣明为之诊,候脉。」《黄帝素问灵枢经·卷九·卫气失常》:「候病所在,骨之属者。」
- 占卜。《后汉书·卷三○下·郎𫖮传》:「能望气占候吉凶,常卖卜自奉。」《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二十三曰占候医卜,效验多者,为方术之最。」
- 北平方言。指支付、付清。如:「候帐」、「这桌酒菜,张先生已候过钞了。」
- 时间、时令、时节。如:「天候已经不早了,快回去吧!」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下·游太和山日记》:「山谷川原,候同气异。」
- 事物的情况或征兆。如:「症候」、「火候」、「征候」。《列子·周穆王》:「觉有八征,梦有六候。」《晋书·卷一二·天文志中》:「凡游气蔽天,日月失色,皆是风雨之候也。」
- 用来瞭望、监视敌情的碉堡。《史记·卷二五·律书》:「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筑亭候,修烽燧。」唐·章怀太子·注:「亭候,伺候望敌之所。」通「堠」。
逋客 bū kè
(1).逃离的人。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请迴俗士驾,为君谢逋客。”
(2).避世之人;隐士。 唐 司空图 《光启丁未别山》诗:“此去不缘名利去,若逢逋客莫相嘲。” 明 唐寅 《题画》诗:“只容逋客骑驴到,不许朝官引骑来。” 清 金农 《重游王屋抵暮出山》诗:“学道苦云晚,取誚古逋客。”
(3).漂泊流亡的人;失意的人。 唐 白居易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诗:“暮年逋客恨,浮世 謫仙 悲。” 前蜀 韦庄 《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酒市多逋客,渔家足夜航。”《人民日报》1952.5.3:“他毅然去了,拍卖什物,在寂寞的海岛做了十九年的逋客。” ——《漢語大詞典》
(2).避世之人;隐士。 唐 司空图 《光启丁未别山》诗:“此去不缘名利去,若逢逋客莫相嘲。” 明 唐寅 《题画》诗:“只容逋客骑驴到,不许朝官引骑来。” 清 金农 《重游王屋抵暮出山》诗:“学道苦云晚,取誚古逋客。”
(3).漂泊流亡的人;失意的人。 唐 白居易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诗:“暮年逋客恨,浮世 謫仙 悲。” 前蜀 韦庄 《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酒市多逋客,渔家足夜航。”《人民日报》1952.5.3:“他毅然去了,拍卖什物,在寂寞的海岛做了十九年的逋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