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然 rán《國語辭典》
然 [ rán ]
动- 烧。燃的本字。《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 赞同。《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沛公然其计,从之。」《三国演义·第一回》:「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
- 对、正确。如:「不以为然」。《论语·雍也》:「雍之言然。」
- 如此。《论语·宪问》:「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辩〉:「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 但是、可是。《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虽。《董西厢·卷八》:「师言然善,奈处凡浮,遭此屈辱,不能无恨。」
- 然后。《隋书·卷七○·李密传》:「待士马肥充,然可与人争利。」
- 形容词或副词词尾。如:「斐然」、「赫然」、「恍然」。《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 用于句末,表肯定、断定的语气。《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礼记·檀弓下》:「穆公召县子而问然。」
- 表示比拟的语助词。《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 唯,表应答。《论语·阳货》:「子曰:『然!有是言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
- 姓。如汉代有然温。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名-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 区域。如:「地方」、「远方」。
-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山子 shān zǐ
(1).古良马名,相传为 周穆王 八骏之一。《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驥、盗驪、白义、踰轮、山子、渠黄、华騮、緑耳。”《列子·周穆王》:“右服渠黄而左踰轮,左驂盗驪而右山子。”
(2).泛指良马。 宋 苏舜钦 《夏热昼寝感咏》:“山子逐雷电,安肯服短辕。”
(3).假山。《宋史·礼志十六》:“ 大中祥符 六年七月二十九日,詔辅臣观粟于后苑御山子。” 明 袁宏道 《饮徐参议园亭》诗:“药栏斜布置,山子幻生成。”《儒林外史》第四十回:“三间楠木厅,一个大院落,堆满了太湖石的山子。”
(4).旧时 湖 广 地方迎春扮演的节目。《湖广志书·衡州府》:“立春先一日,太守率僚属迎春于城东 太平寺 ,各行户装演故事曰山子。”
(5).我国少数民族瑶族的一支。 明 邝露 《赤雅·斑衣山子》:“山子散处 横州 、 震龙 、 六磨 诸山,无版籍定居,斫山烧畬,轻死。” ——《漢語大詞典》
(2).泛指良马。 宋 苏舜钦 《夏热昼寝感咏》:“山子逐雷电,安肯服短辕。”
(3).假山。《宋史·礼志十六》:“ 大中祥符 六年七月二十九日,詔辅臣观粟于后苑御山子。” 明 袁宏道 《饮徐参议园亭》诗:“药栏斜布置,山子幻生成。”《儒林外史》第四十回:“三间楠木厅,一个大院落,堆满了太湖石的山子。”
(4).旧时 湖 广 地方迎春扮演的节目。《湖广志书·衡州府》:“立春先一日,太守率僚属迎春于城东 太平寺 ,各行户装演故事曰山子。”
(5).我国少数民族瑶族的一支。 明 邝露 《赤雅·斑衣山子》:“山子散处 横州 、 震龙 、 六磨 诸山,无版籍定居,斫山烧畬,轻死。” ——《漢語大詞典》
世 shì《國語辭典》
世 [ shì ]
名- 三十年稱為「一世」。《說文解字·十部》:「世,三十年為一世。」《論語·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 父子相繼稱為「一世」,即一代。如:「五世其昌」。《字彙·一部》:「世,父子相代為一世。」《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
- 朝代。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 時代。《易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漢·王充《論衡·逢遇》:「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
- 年、歲。《禮記·曲禮下》:「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
- 量詞。計算一生、一輩子的單位。如:「七世夫妻」、「三生三世」。
- 世界、世間、世人。如:「傳世」、「避世」、「世外桃源」。《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楚辭·屈原·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 姓。如戰國時秦國有世鈞。
- 與先輩有交誼的。如:「世姪」、「世誼」。《儒林外史·第三回》:「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
- 世間的、世俗的。如:「世局」、「人情世故」。
- 累代的。如:「世交」、「世仇」。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勋阀(勳閥)xūn fá
亦作“勛阀”。
(1).犹勋门。 宋 苏轼 《次许冲元韵送成都高士敦钤辖》:“高才本不缘勋阀,餘力还思治 蜀 兵。”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然而矜遭际之隆,不如稽勋阀之旧也;侈福德之符,不加陈黎民之感也。”
(2).勋伐。《新唐书·循吏传序》:“若将相大臣兼以勛阀著者,各见本篇,不列於兹。” 宋 曾巩 《团练使驸马都尉制》:“盖其下嫁必得勋阀之门、良能之士,然后可以成先帝爱育之仁。” 宋 苏轼 《方山子传》:“ 方山子 世有勛阀,当得官。” ——《漢語大詞典》
(1).犹勋门。 宋 苏轼 《次许冲元韵送成都高士敦钤辖》:“高才本不缘勋阀,餘力还思治 蜀 兵。”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然而矜遭际之隆,不如稽勋阀之旧也;侈福德之符,不加陈黎民之感也。”
(2).勋伐。《新唐书·循吏传序》:“若将相大臣兼以勛阀著者,各见本篇,不列於兹。” 宋 曾巩 《团练使驸马都尉制》:“盖其下嫁必得勋阀之门、良能之士,然后可以成先帝爱育之仁。” 宋 苏轼 《方山子传》:“ 方山子 世有勛阀,当得官。” ——《漢語大詞典》
当得(當得)dāng de
(1).应该;理所当然。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孚 ( 羊孚 )雅善理义,乃与 仲堪 道《齐物》。 殷 难之, 羊 云:‘君四番后,当得见同。’”《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小娘子放心,令尊与我是老兄弟,当得早晚照管。” 清 洪升 《长生殿·私祭》:“这是当得的,待我写个牌位儿供养。”
(2).承受。《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巢大郎 ﹞怎当得妻妾两个,推班出色,递换来扰,不勾几时,把所得之物乾浄弄完。”川剧《谭记儿》第一场:“姑姑,想你我都是苦命之人,这‘夫人’二字实实不敢当得。” ——《漢語大詞典》
(2).承受。《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巢大郎 ﹞怎当得妻妾两个,推班出色,递换来扰,不勾几时,把所得之物乾浄弄完。”川剧《谭记儿》第一场:“姑姑,想你我都是苦命之人,这‘夫人’二字实实不敢当得。” ——《漢語大詞典》
官 guān《國語辭典》
官 [ guān ]
名- 在政府机关担任公职的人。如:「县官」、「法官」、「贪官污吏」。《字汇·宀部》:「官,宦也。」《书经·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
- 宦吏的居处。《论语·子张》:「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 职位、官职。如:「辞官归隐」。汉·王充《论衡·命禄》:「智虑深而无财,才能高而无官。」
- 对人的尊称。如:「看官」、「客官」。
- 生物体中负责某种独立机能的组织。如:「器官」、「感官」、「五官」。《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 姓。如宋代有官熙。
- 任命、授职。《礼记·学记》:「君子大德不官,大道不器。」汉·曹操〈论吏士行能令〉:「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 任职。《礼记·杂记下》:「管仲死,桓公使为之服。官于大夫者之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
- 国家的、政府的。如:「官费」、「官仓」、「官方说法」。《文选·任昉·王文宪集 序》:「春秋三十有八七年五月三日,薨于建康官舍。」
使 shǐ《國語辭典》
使 [ shǐ ]
动- 命令、派遣。《左传·桓公五年》:「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水浒传·第八五回》:「若得如此,宋江星夜使人回家搬取老父,以绝根本。」
- 让、以致于。《诗经·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唐·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役用、役使。《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晋·范宁〈为豫章临发上疏〉:「古之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二日休停。」
- 可、行、做。如:「使不得」。《红楼梦·第九六回》:「若说服里娶亲,当真使不得。」《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如要看全,也不过一百多钱,倘若租看,亦使得。」
- 用。《文明小史·第一五回》:「至少也得几百块钱,少了不够使的。」
- 放纵、放任。如:「使性子」。
- 出使。《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奉命到外国执行任务或留驻的外交长官。如:「大使」、「公使」。
- 假设、如果。《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汉·王充《论衡·祀义》:「使天地有口能食,祭食宜食尽。」
使 [ shì ]
名- (一)、
- 之又音。
从事(從事)cóng shì
(1).行事;办事。《诗·小雅·十月之交》:“黽勉从事,不敢告劳。” 汉 班彪 《北征赋》:“达人从事,有仪则兮。”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伏见 熙寧 中,天下以新法从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章宗 以仆散揆领行省于 南京 ( 开封 ),便宜从事。”
(2).参与做(某种事情);致力于(某种事情)。《论语·泰伯》:“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国语·齐语》:“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鎛,以旦暮从事於田野。”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注苏诗》:“告养回籍,从事 苏 诗,罗百氏之説,以证 王 、 施 、 查 三家之讹。” 老舍 《我怎样写〈骆驼祥子〉》:“在学校开课的时候,我便专心教书,等到学校放寒暑假,我才从事写作。”
(3).指任职。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 愈 尝从事於 汴 徐 二府,屡道於两州间。”
(4).处置;处理。《左传·哀公十一年》:“﹝ 子胥 ﹞諫曰:‘ 越 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於我。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汉书·王莽传中》:“敢有趋讙犯法,輒以军法从事。”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又诸居职,其犯公法者,以法律从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招情相同,即以军法从事,立时梟首。”
(5).追随,奉事。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佐》:“嚮慕先生高躅,愿从事左右耳。”《英烈传》第十九回:“﹝ 章溢 ﹞后来长成,便从事 叶公 。”
(6).犹周旋。 唐 韩愈 《鳄鱼文》:“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鱷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金史·外国传下·高丽》:“或来侵略,则整尔行列,与之从事。” 明 徐渭 《白母传》:“假令母与 翊 之妻不为妇人,在今日得提数万之众,以与 闽 、 越 、 东夷 之寇相从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遂募丁壮子弟数千,以与匪 苗 从事,来痛击,去修边。”
(7).官名。 汉 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汉书·丙吉传》:“坐法失官,归为州从事。” 清 侯方域 《陈将军二鹤记》:“其从事 刘子 曰:‘……若移其所以养鹤者养士,庶吾军其振乎。’”
(8).赤眉农民起义军将领称号。《后汉书·刘盆子传》:“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营置三老、从事各一人。”《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元年》:“﹝ 樊崇 等﹞於 郑 北设坛场,祠 城阳景王 ,诸三老、从事皆大会。” 胡三省 注:“赤眉诸帅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 ——《漢語大詞典》
(2).参与做(某种事情);致力于(某种事情)。《论语·泰伯》:“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国语·齐语》:“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鎛,以旦暮从事於田野。”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注苏诗》:“告养回籍,从事 苏 诗,罗百氏之説,以证 王 、 施 、 查 三家之讹。” 老舍 《我怎样写〈骆驼祥子〉》:“在学校开课的时候,我便专心教书,等到学校放寒暑假,我才从事写作。”
(3).指任职。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 愈 尝从事於 汴 徐 二府,屡道於两州间。”
(4).处置;处理。《左传·哀公十一年》:“﹝ 子胥 ﹞諫曰:‘ 越 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於我。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汉书·王莽传中》:“敢有趋讙犯法,輒以军法从事。”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又诸居职,其犯公法者,以法律从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招情相同,即以军法从事,立时梟首。”
(5).追随,奉事。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佐》:“嚮慕先生高躅,愿从事左右耳。”《英烈传》第十九回:“﹝ 章溢 ﹞后来长成,便从事 叶公 。”
(6).犹周旋。 唐 韩愈 《鳄鱼文》:“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鱷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金史·外国传下·高丽》:“或来侵略,则整尔行列,与之从事。” 明 徐渭 《白母传》:“假令母与 翊 之妻不为妇人,在今日得提数万之众,以与 闽 、 越 、 东夷 之寇相从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遂募丁壮子弟数千,以与匪 苗 从事,来痛击,去修边。”
(7).官名。 汉 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汉书·丙吉传》:“坐法失官,归为州从事。” 清 侯方域 《陈将军二鹤记》:“其从事 刘子 曰:‘……若移其所以养鹤者养士,庶吾军其振乎。’”
(8).赤眉农民起义军将领称号。《后汉书·刘盆子传》:“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营置三老、从事各一人。”《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元年》:“﹝ 樊崇 等﹞於 郑 北设坛场,祠 城阳景王 ,诸三老、从事皆大会。” 胡三省 注:“赤眉诸帅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 ——《漢語大詞典》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動-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歎-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其间(其間)qí jiān
(1).其中;那中间。 唐 韩愈 《谢自然》诗:“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然古书之存於今者寡矣,其间亦有异闻焉,安可废之。” 鲁迅 《野草·过客》:“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
(2).指某一段时间。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一折:“那其间墻里无人看,墻外行人则要你厮顾盼。” 毛泽东 《两个中国之命运》:“中国共产党从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已经二十四年了,其间经过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这样三个英勇奋斗的历史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漢語大詞典》
(2).指某一段时间。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一折:“那其间墻里无人看,墻外行人则要你厮顾盼。” 毛泽东 《两个中国之命运》:“中国共产党从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已经二十四年了,其间经过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这样三个英勇奋斗的历史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名-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显闻(顯聞)xiǎn wén
显著而为世所闻知。《书·康诰》:“惟厥罪无在大,亦无在多,矧曰其尚显闻于天!” 汉 王充 《论衡·答佞》:“假令甲有高行奇知,名声显闻,将恐人君召问,抉而胜己。” 汉 王逸 《招隐士》序:“虽身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处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章其志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