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升 shēng《國語辭典》
升 [ shēng ]
動- 由下而上。如:「升旗」、「升官」、「升級」。唐·白居易〈祭盧虔文〉:「名因 文著,位以才升。」
- 登。《論語·先進》:「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 量詞。計算容量的單位。公制一升等於十合。也稱為「公升」。
-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坤(☷)上。表示亨通之義。
- 姓。如南朝宋有升元。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崇 chóng《國語辭典》
崇 [ chóng ]
形- 高峻的。如:「崇高」、「崇山峻嶺」。《紅樓夢·第一○二回》:「以致崇樓高閣,瓊館瑤臺,皆為禽獸所棲。」
- 尊敬、尊重。《左傳·僖公七年》:「且夫合諸侯,以崇德也。」《禮記·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 重視、崇尚。如:「崇尚」。漢·桓寬《鹽鐵論·非鞅》:「崇利而簡義,高力而尚功。」
- 德高位尊的人。《左傳·宣公十二年》:「師叔,楚之崇也。」
- 姓。如唐代有崇穎。
- 表示整個、一段時間的終了。參見「崇朝 」條。
椒 jiāo《國語辭典》
椒 [ jiāo ]
名- 参见「秦椒」、「番椒」等条。
- 山顶。《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传》:「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南朝宋·谢庄〈月赋〉:「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 姓。如春秋时楚国有椒举。
凭阑(凭闌)píng lán
见“ 凭栏 ”。 ——《漢語大詞典》
遥瞩(遥矚)yáo zhǔ
犹遥望。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之五:“霜塘凋素枝,气爽深遥瞩。” 唐 柳宗元 《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探奇极遥瞩,穷妙閲清响。” ——《漢語大詞典》
必 bì《國語辭典》
必 [ bì ]
副- 一定、肯定。如:「未必」、「务必」、「言必信,行必果。」《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唐·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假设、如果。《论语·颜渊》:「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 坚定、果决。《荀子·彊国》:「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韩非子·内储说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 姓。宋代有必赞,明代有必沙。
悠 yōu《國語辭典》
悠 [ yōu ]
形- 忧闷、烦忧。《文选·江淹·杂体诗·休上人》:「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
- 长久、长远。如:「历史悠久」。《文选·苏武·诗四首之四》:「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 闲静、恬适。如:「自在悠闲」。唐·韦庄〈对雨独酌〉诗:「荷锸醉翁真达者,卧云逋客竟悠哉。」
- 北京方言。指悬空摆荡。如:「他用力把鞭子一悠,大家吓得连退数步。」
- 控制住、稳住。参见「悠著」、「悠停」等条。
然而 rán ér
连词。连接分句,表示转折。连接的两部分意思相反。犹言如此,不过;如此,但是。《左传·昭公十五年》:“臣岂不欲 吴 ,然而前知其为人之异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昔 秦 法繁於秋荼,而网密於凝脂,然而上下相遁,姦伪萌生。”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兵兴已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驱之以刑,然而信有未孚,理有未至。” 巴金 《灭亡》第一章:“有的说这是命该,有的叹死者可怜……然而并没有人骂那秘书长。” ——《漢語大詞典》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 使开始发生:发~。
-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 非静止的:~画。
- 可变的:~产。
- 行为:举~。~作。
- 常常:~辄得咎。
遐思 xiá sī
(1).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唐 韩偓 《〈香奁集〉序》:“遐思宫体未降,称 庾信 攻文,却誚《玉臺》,何必倩 徐陵 作序。”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以 天历 二年三月,作 奎章 之阁,备燕閒之居,将以渊潜遐思,缉熙典学。” 秦牧 《艺海拾贝·南国盆景》:“对着一盆精彩的盆景,有时的确颇能发人遐思。”
(2).深长的思念。 宋 王安石 《谢徐秘校启》:“未即趋承,惟加调护,佇膺殊擢,以慰遐思。” 明 张居正 《祭米公文》:“怀陟岵之遐思兮,冀瓜期之既及。” 清 张仪昭 《侍宦都门题〈香畹楼忆语〉后》诗:“ 燕 云牵别梦, 湘 草寄遐思。” ——《漢語大詞典》
(2).深长的思念。 宋 王安石 《谢徐秘校启》:“未即趋承,惟加调护,佇膺殊擢,以慰遐思。” 明 张居正 《祭米公文》:“怀陟岵之遐思兮,冀瓜期之既及。” 清 张仪昭 《侍宦都门题〈香畹楼忆语〉后》诗:“ 燕 云牵别梦, 湘 草寄遐思。”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