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登陆(登陸)dēng lù
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特指作战的军队由水面登上敌方的陆地。 唐 孟浩然 《越中逢天台太乙子》诗:“登陆寻 天台 ,顺流下 吴 会 。”《明史·俞大猷传》:“ 柘林 倭 亦为官兵所击沉二十餘舟,餘贼退登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新抚臺捨舟登陆,坐了八抬緑呢大轿,到行辕里去。” 杨朔 《中国人民的心》:“一九五三年二月,正是敌人妄想从我们战线后方登陆作战时, 史元厚 跟着队伍到了 朝鲜 。” ——《漢語大詞典》
寻 ( 尋 ) xún
寻 [ xún ]
- 找,搜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
-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天台(天臺)tiān tāi
(1).谓尚书台、省。《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天臺县远,众所絶意。”《北齐书·文宣帝纪》:“仍摄天臺,总参戎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何敢久污天臺、辱东朝乎?” 胡三省 注:“天臺,谓尚书省。”参见“ 三臺 ”。
(2).对太守、县令等地方行政官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太守道:‘他怎么敢赖你?’ 程元 道:‘……万乞天臺老爷做主。’” 明 郑仲夔 《耳新·经国》:“今幸遇天臺,夫冤庶伸有日。”
山名。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台 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明 杨珽 《龙膏记·邂逅》:“听言词有意相怜,怕重来 天台 路远。”详“ 天台山 ”。 ——《漢語大詞典》
(2).对太守、县令等地方行政官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太守道:‘他怎么敢赖你?’ 程元 道:‘……万乞天臺老爷做主。’” 明 郑仲夔 《耳新·经国》:“今幸遇天臺,夫冤庶伸有日。”
山名。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台 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明 杨珽 《龙膏记·邂逅》:“听言词有意相怜,怕重来 天台 路远。”详“ 天台山 ”。 ——《漢語大詞典》
顺流(順流)shùn liú
(1).顺着地势而流动。 汉 陆贾 《新语·道基》:“百川顺流,各归其所。” 汉 焦赣 《易林·临之革》:“百川顺流,民安其居。” 叶圣陶 《隔膜·恐怖的夜》:“他的船也许因舟人的努力或是水势的顺流,再摇一两橹,就到对面的水埠了。”
(2).顺着水流。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下》:“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唐 刘禹锡 《平齐行》之二:“千钧猛簴顺流下,洪波涵淡浮熊羆。”《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竺 领命,驾小舟顺流而下,径至 周瑜 大寨前。”《明史·常遇春传》:“有败舟顺流下,触 遇春 舟乃脱。”
(3).比喻顺应社会潮流。《史记·萧相国世家论》:“及 汉 兴,依日月之末光, 何 谨守管籥,因民之疾 秦 法,顺流与之更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汉 初词人,顺流而作, 陆贾 扣其端, 贾谊 振其绪。”
(4).指与前进方向一致的水流。 晋 陆机 《辨亡论上》:“羽檝万计,龙跃顺流,鋭骑千旅,虎步原隰。” 晋 束晰 《补亡诗·由庚》:“兽在於草,鱼跃顺流。”
(5).比喻安定的社会。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若使平世顺流,以任宰执藩镇,其才岂减於 李德裕 、 张居正 哉!”
(6).顺利,顺当。《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长儿 赢得顺流,动了赌兴,问 再旺 道:‘还有钱么?’”甬剧《两兄弟》第三场:“﹝ 马宝凤 ﹞闷愁愁回转房门内--(进屋),保佑他生意顺流发大财。”
(7).传说中的雷电名。《《说郛》卷一○九引《起世经》》:“东方有电名曰无厚,南方有电名曰顺流,西方有电名堕光明,北方有电名百生树。无厚与堕光明相触相对,顺流与百生(树)相触相对,故虚空云聚之中出生大明,名曰电光。” ——《漢語大詞典》
(2).顺着水流。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下》:“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唐 刘禹锡 《平齐行》之二:“千钧猛簴顺流下,洪波涵淡浮熊羆。”《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竺 领命,驾小舟顺流而下,径至 周瑜 大寨前。”《明史·常遇春传》:“有败舟顺流下,触 遇春 舟乃脱。”
(3).比喻顺应社会潮流。《史记·萧相国世家论》:“及 汉 兴,依日月之末光, 何 谨守管籥,因民之疾 秦 法,顺流与之更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汉 初词人,顺流而作, 陆贾 扣其端, 贾谊 振其绪。”
(4).指与前进方向一致的水流。 晋 陆机 《辨亡论上》:“羽檝万计,龙跃顺流,鋭骑千旅,虎步原隰。” 晋 束晰 《补亡诗·由庚》:“兽在於草,鱼跃顺流。”
(5).比喻安定的社会。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若使平世顺流,以任宰执藩镇,其才岂减於 李德裕 、 张居正 哉!”
(6).顺利,顺当。《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长儿 赢得顺流,动了赌兴,问 再旺 道:‘还有钱么?’”甬剧《两兄弟》第三场:“﹝ 马宝凤 ﹞闷愁愁回转房门内--(进屋),保佑他生意顺流发大财。”
(7).传说中的雷电名。《《说郛》卷一○九引《起世经》》:“东方有电名曰无厚,南方有电名曰顺流,西方有电名堕光明,北方有电名百生树。无厚与堕光明相触相对,顺流与百生(树)相触相对,故虚空云聚之中出生大明,名曰电光。”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吴会(吴會)wú huì
(1). 秦 汉 会稽 郡治在 吴县 ,郡县连称为 吴会 。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吴会》:“ 西汉 时 会稽 郡治本在 吴县 ,时俗以郡县连称,故云 吴会 。”
(2). 东汉 分 会稽郡 为 吴 会稽 二郡,并称 吴 会 。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 吴会 。《后汉书·蔡邕传》:“ 邕 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跡 吴 会 。”《三国志·吴志·孙贲传》:“时 策 已平 吴 会 二郡。” 宋 苏轼 《喜刘景文至》诗:“平生所乐在 吴 会 ,老死欲葬 杭 与 苏 。”《金史·完颜纲传》:“僭称位号,偷生 吴 会 。”
唐 以后,俗亦称 平江府 (今 江苏 苏州 )为 吴会 。 元 陆友仁 《吴中旧事》:“府署之南名 吴会坊 。”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世多称 平江 为 吴会 ,意谓 吴 为东南一都会也。自 唐 以来如此,今郡中有 吴会亭 ,府治前有 吴会坊 。” ——《漢語大詞典》
(2). 东汉 分 会稽郡 为 吴 会稽 二郡,并称 吴 会 。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 吴会 。《后汉书·蔡邕传》:“ 邕 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跡 吴 会 。”《三国志·吴志·孙贲传》:“时 策 已平 吴 会 二郡。” 宋 苏轼 《喜刘景文至》诗:“平生所乐在 吴 会 ,老死欲葬 杭 与 苏 。”《金史·完颜纲传》:“僭称位号,偷生 吴 会 。”
唐 以后,俗亦称 平江府 (今 江苏 苏州 )为 吴会 。 元 陆友仁 《吴中旧事》:“府署之南名 吴会坊 。”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世多称 平江 为 吴会 ,意谓 吴 为东南一都会也。自 唐 以来如此,今郡中有 吴会亭 ,府治前有 吴会坊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