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曳杖东冈信步行,夕阳偏向竹间明。

陆游宋代〕《龟堂杂兴

曳杖东冈信步行,夕阳偏向竹间明。
丹枫吹尽鸦声乐,又得霜天一日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东冈信步夕阳偏向竹间

曳 yè《國語辭典》

曳 [ ​yì ]

语音
  1. 牵引。如:「牵曳」、「拖曳」。金·元好问〈石门〉诗:「曳杖行歌羡樵叟,此生何计得随君。」
  2. 飘摇。如:「摇曳」。《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阳陆团精气,阴谷曳寒烟。」
  1. 困顿。《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贫而不衰,贱而不恨,年虽疲曳,犹庶几名贤之风。」唐·章怀太子·注:「曳,犹顿也。」

曳 [ ​yè ]

读音
  1. (一)​之读音。
杖 zhàng《國語辭典》

杖 [ zhàng ]

  1. 拄著走路用的棍子。如:「手杖」、「拐杖」。《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诗:「衰颜动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
  2. 泛称棍棒一类的东西。如:「擀面杖」。
  3. 古代的一种刑法。用棒子或竹板打犯人。《宋史·卷五·太宗本纪二》:「杖罪释之。」
  1. 执、持。《书经·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
  2. 凭恃、倚靠。《左传·襄公八年》:「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汉书·卷七五·李寻传》:「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3. 拷打。《唐语林·卷六·补遗》:「穆家法最峻,宁命诸子直馔,稍不如意,则杖之。」
东冈(東岡)dōng gāng
向阳的山冈。《后汉书·周燮传》:“自先世以来,勋宠相承,君独何为守东冈之陂乎?”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公命城者改埋於东冈,祭之以豚酒。” 唐 韦应物 《射雉》诗:“走马上东冈,朝日照野田。”  ——《漢語大詞典》
信步 xìn bù
漫步,随意行走。 唐 齐己 《游谷山寺》诗:“此生有底难抛事,时復携筇信步登。”《水浒传》第四回:“忽一日,天气暴暖,是二月间天气,离了僧房,信步踱出山门外立地,看着 五臺山 ,喝彩一回。”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餘。”  ——《漢語大詞典》
行 háng/xíng《國語辭典》

行 [ xíng ]

  1.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难行」、「锦衣夜行」。《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唐·王维〈终南别业〉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 往。《诗经·秦风·无衣》:「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 韵〉:「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3. 移动、流动。如:「运行」。《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杜甫〈梦李白〉诗二首之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4. 流通。如:「流行」、「风行一时」、「通行全国」、「发行报刊」。《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5. 做、从事。如:「行医」、「行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6. 实施。《易经·系辞上》:「推而行之谓之通。」唐·孔颖达·正义:「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
  7. 经历。《聊斋志异·卷二·侠女》:「行年二十有五,伉俪犹虚。」
  8. 可以。如:「行不行?」、「行!放手去做吧!」、「做事只要尽心尽力就行了。」
  1. 道路。《诗经·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2. 行书的简称。如:「行草」、「行楷」。
  3. 一种乐府和古诗的体裁。如:〈短歌行〉、〈琵琶行〉、〈饮马长城窟行〉。
  4. 量词。计算酌酒奉客的单位。汉·扬雄《法言·修身》:「宾主百拜,而酒三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5. 姓。如汉代有行宏。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能干、干练。如:「你真行。」、「他在这方面行得很。」
  1. 不久、将要。如:「行将就木」。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二:「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1. 且。《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文选·曹丕·与吴质书》:「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行 [ háng ]

  1. 行列。直列为行,横排为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2. 兄弟姐妹长幼的次序。如:「排行老三。」
  3. 量词。计算成排东西的单位。如:「一行树」、「一目十行」。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 营业交易的机构。如:「银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库」。
  5. 职业。如:「各行各业」、「行行出状元」、「三句话不离本行」。
  6. 表处所,用于人称之后。宋·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词:「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水浒传·第一四回》:「你这等贼心贼肝,我行须使不得!」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行 [ xìng ]

  1. 行为举止。如:「品行」、「操行」、「兽行」、「德行」。《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

行 [ hàng ]

  1. 参见「行行」、「树行子」等条。
夕阳(夕陽)xī yáng
(1).指山的西面。《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 豳 居允荒。” 毛 传:“山西曰夕阳。”《释名·释山》:“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
(2).傍晚的太阳。 晋 庾阐 《狭室赋》:“南羲炽暑,夕阳傍照。”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三侠五义》第二回:“正遇着深秋景况,夕阳在山之时。” 冰心 《寄小读者》二二:“每天黄昏独自走到山顶看日落,看夕阳自 戚叩落亚 的最高峰尖下坠,其红如火!”
(3).比喻晚年。 晋 刘琨 《重赠卢谌》诗:“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李周翰 注:“夕阳,谓晚景,喻己之老也。” 唐 杜甫 《上白帝城》诗:“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 唐 白居易 《秦中吟》:“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漢語大詞典》
偏向 piān xiàng
(1).侧重,偏重某一方。《朱子语类》卷三六:“在中间便尽得四边,若偏向这一边,即照管那一边不得。” 朱光潜 《文学的趣味》:“文艺趣味的偏向在大体上先天已被决定。最显著的是民族根性。”
(2).袒护,不公正。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一折:“不争着你箇 陈良佐 先登了举场,著人道我将你箇最小的儿偏向。” 明 彭时 《彭文宪公笔记》:“你每偏向,怀二心,恐追究来不好。”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一:“这样没良心的人!你还要偏向他!”
(3).不正确的倾向。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反对不顾质量,专门追求合作社和农户的数目字的那一种偏向。” 峻青 《水落石出》:“现在有的庄已经出了这样一种偏向:只看到次要的表面上的敌人,却看不见主要的在暗地里操纵的敌人。”  ——《漢語大詞典》
竹间(竹间)
唐 白居易 池上清晨候皇甫郎中 深扫竹间径,静拂松下床。
唐 白居易 林下闲步寄皇甫庶子 一酌池上酒,数声竹间吟。
唐 刘禹锡 和游房公旧竹亭闻琴绝句 尚有竹间路,永无綦下尘。
唐 李嶷 淮南秋夜呈周侃 风乱池上萍,露光竹间月。
唐 赵嘏 沙溪馆 翠湿衣襟山满楼,竹间溪水绕床流。
宋 苏轼 徐君猷挽词 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
宋 黄庭坚 过致政屯田刘公隐庐 今来扫门巷,竹间翁蜕蝉。
宋 晁冲之 寄王立之 拊怜庭下石,问讯竹间梅。
宋 刘克庄 崇化麻沙道中 远闻清磬来林杪,忽有朱栏出竹间。
元 元好问 秋蚕 朝来饲却上马桑,隔簇仍闻竹间雨。
元 虞集 赋程氏竹雨山房二首 其二 竹间开几席,花底注山尊。  ——《骈字类编》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1.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2.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3.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4.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1.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2.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3.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4.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5.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6.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7.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8.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9.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1.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2.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3. 神靈。如:「神明」。
  4.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5.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