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百家 bǎi jiā
(1).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説,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史记·滑稽列传》:“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 孔丘 殁已远,仁义路久荒,纷纷百家起,诡怪相披猖。”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杀青》:“身为竹骨与木皮,杀其青而白乃见,万卷百家,基从此起。” 清 钱谦益 《李逢阳赠中大夫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制》:“学问渊源於经术,文辞泛滥於百家。”
(2).泛指各行业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或有技艺的人。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自 灵王 ( 楚灵王 )之后,射道分流,百家能人用莫得其正。”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韵出百家上,诵之心已醺。”
(3).泛指许多人家或家族。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百家姓〉书后》:“ 宋 沈括 《笔谈》云: 唐 时氏族大率高下分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等。”参见“ 百家姓 ”。
(4).见“ 百家谱 ”。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各行业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或有技艺的人。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自 灵王 ( 楚灵王 )之后,射道分流,百家能人用莫得其正。”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韵出百家上,诵之心已醺。”
(3).泛指许多人家或家族。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百家姓〉书后》:“ 宋 沈括 《笔谈》云: 唐 时氏族大率高下分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等。”参见“ 百家姓 ”。
(4).见“ 百家谱 ”。 ——《漢語大詞典》
唯 wéi《國語辭典》
唯 [ wéi ]
副- 独、只有。《易经·同人卦·彖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楚辞·屈原·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通「惟」。
- 以、因为。《左传·僖公二年》:「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 希望、祈使。《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陛下未有继嗣,子无贵贱,唯留意!」
- 听任、听随。《左传·僖公十五年》:「唯所纳之,无不如志。」《庄子·说剑》:「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 虽。《荀子·性恶》:「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通「惟」。
- 发语词,无义。《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汉书·卷四○·张良传》:「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通「惟」、「维」。
唯 [ wěi ]
名- 对于尊长的应答之词,表示恭敬的意思。《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三家村 sān jiā cūn
(1).偏僻的小乡村。 唐 王季友 《代贺若令誉赠沉千运》诗:“山上双松长不改,百年唯有三家村。”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永谢十年旧,老死三家村。”《水浒传》第五一回:“便駡你这三家村使牛的,打甚么紧?!” 邹韬奋 《救国组织和时事研究》:“即在一个三家村里,能设法减少几个文盲,促进看报和注意时事的兴趣,渐渐唤起他们的民族意识、救国热诚,也是值得做的工作。”
(2).作家 邓拓 、 吴唅 、 廖沫沙 三人于六十年代初,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杂记》专栏,以 吴南星 的笔名撰写短小精炼的杂文。十年内乱开始, 姚文元 写《评〈三家村〉》一文,对作者横加罪名,诬之为“三家村”“反党集团”,一时之间,凡诬三人为“反党集团”者,多以“三家村”称之。 ——《漢語大詞典》
(2).作家 邓拓 、 吴唅 、 廖沫沙 三人于六十年代初,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杂记》专栏,以 吴南星 的笔名撰写短小精炼的杂文。十年内乱开始, 姚文元 写《评〈三家村〉》一文,对作者横加罪名,诬之为“三家村”“反党集团”,一时之间,凡诬三人为“反党集团”者,多以“三家村”称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