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邻家(鄰家)lín jiā
邻居,邻舍。《墨子·天志上》:“若处家得罪於家长,犹有邻家所避逃之。” 唐 韩愈 《杏花》诗:“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一絇丝》:“ 汪苕文 题诗云:‘借问邻家竞笙管,一絇能络几多丝。’” 茅盾 《子夜》十三:“邻家的灯光从破坏的泥墙洞里射过来。” ——《漢語大詞典》
思妇(思婦)sī fù
(1).怀念远行丈夫的妇人。 晋 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东南有思妇,长叹充幽闥。” 宋 陆游 《军中杂歌》之八:“征人楼上看太白,思妇城南迎 紫姑 。”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女弟子》:“思妇不知秋夜冷,寒衣还未寄边城。” 何其芳 《画梦录·秋海棠》:“寂寞的思妇,凭倚在石阶前的石栏干畔。”
(2).鸟名。《文选·宋玉〈高唐赋〉》:“姊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思妇,亦鸟名也。” ——《漢語大詞典》
(2).鸟名。《文选·宋玉〈高唐赋〉》:“姊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思妇,亦鸟名也。” ——《漢語大詞典》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动-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副-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动-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长短(長短)cháng duǎn
(1).长和短。指距离、时间。《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名曰 石夷 ,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晋 向秀 《难嵇叔夜〈养生论〉》:“若性命以巧拙为长短,则圣人穷理尽性,宜享遐期;而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 周 、 孔 ,上获百年,下者七十,岂復疏于导养邪?顾天命有限,非物所加耳。”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夫良知之於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於方圆长短也。” 巴金 《秋》二九:“它一扬一顿,甚至声音的长短,都像是合着节拍的。”
(2).偏指长或长度。《齐民要术·薕》引 汉 杨孚 《异物志》:“薕实虽名三薕,或有五六。长短四五寸。” 宋 苏轼 《私试策问》之四:“古者坐於席,故籩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水浒传》第二四回:“便将出那綾绸绢缎来,妇人将尺量了长短,裁得完备,便缝起来。”
(3).长处和短处。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二》:“人各有长短,子欲学我亦不能,吾欲效子亦败矣。”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臣窃以为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要在权利害之多寡,酌长短之所宜,委任责成,庶克有济。” 清 唐甄 《潜书·讲学》:“此长短明蔽,人各有其一二,皆可以相资。”
(4).偏指长处、正确之处。《汉书·张汤传》:“有郎功高不调,自言, 安世 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絶不许。”
(5).偏指短处、错误之处。《史记·酷吏列传》:“﹝ 寧成 ﹞致产数千金,为任侠,持吏长短,出从数十骑。其使民威重於郡守。”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 宋 苏轼 《上皇帝书》:“上有监司伺其过失,下有吏民持其长短,未及按问,而差替之命已下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方尔止》:“ 刘贡父 平生未尝议人长短,有不韙,必面折之。”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二章:“而议论邻居的长短,都是婆婆妈妈的恶习。”
(6).犹关系、牵涉。 萧红 《牛车上》:“人们说是‘告示,告示’,可是告的什么?我也不懂那一套……‘告示’倒知道是官家的事情,与我们做小民的有什么长短!”
(7).高和下,优和劣。《北史·独孤罗传》:“诸弟见 罗 少长贫贱,每轻侮,不以兄礼事之。然性长者,亦不与诸弟校竞长短。后由是重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那么,你只好和我较个长短!”
(8).攻讦;责难。《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郗虑 持节策命公为 魏公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郗虑 ﹞遂与 融 互相长短,以至不睦。公( 曹操 )以书和解之。”《北史·虞庆则传》:“﹝ 虞庆则 与 杨素 ﹞遂互相长短。” 元 徐阳辉 《有情痴》:“好文章中不得时人目,开着口随他长短,捏着笔一任批驳。”
(9).情由;情况。《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徐盛 从 江 内去, 丁奉 从旱路去,都到 南屏山 七星坛 前,休问长短,拿住 诸葛亮 ,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老婆见他汉子来家,满心欢喜,一面接了行李,与他拂了尘土,问他长短。”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三章:“这一回,你一来,他准是看上你啦,老是跟我打听你的长短。”
(10).指死亡等意外变故。《儒林外史》第五回:“我死了值得甚么!大娘若有些长短,他爷少不得又娶个大娘。”《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箇孩子,要有箇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巴金 《秋》四一:“万一我有什么长短,婆,妈,请你们好好地看待 孙少奶 。”
(11).犹反正、终究。 隋 崔仲方 《夜作巫山》诗:“若为教月夜,长短听猿声。” 宋 陆游 《后春愁曲》:“世间万事元悠悠,此身长短归山丘。” 金 萧贡 《读火山莹禅师卷》诗:“长短都归一梦中,身前身后两无穷。”
(12).指长短术。《史记·酷吏列传》:“ 边通 ,学长短,刚暴彊人也,官再至 济南 相。”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长短术兴於 六国 时。行长入短,其语隐谬,用相激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暨 战国 争雄,辩士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
(13).指长短句。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逢》:“ 逢 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思。豪逸之态,长短皆卒然而成,未免失浅露俗。” 明 何景明 《〈王右丞诗集〉序》:“顾集中长短混列,欲考体制以求作者之意,实烦简閲。乃略加编定,稍用己意去取之。”参见“ 长短句 ”。 ——《漢語大詞典》
(2).偏指长或长度。《齐民要术·薕》引 汉 杨孚 《异物志》:“薕实虽名三薕,或有五六。长短四五寸。” 宋 苏轼 《私试策问》之四:“古者坐於席,故籩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水浒传》第二四回:“便将出那綾绸绢缎来,妇人将尺量了长短,裁得完备,便缝起来。”
(3).长处和短处。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二》:“人各有长短,子欲学我亦不能,吾欲效子亦败矣。”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臣窃以为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要在权利害之多寡,酌长短之所宜,委任责成,庶克有济。” 清 唐甄 《潜书·讲学》:“此长短明蔽,人各有其一二,皆可以相资。”
(4).偏指长处、正确之处。《汉书·张汤传》:“有郎功高不调,自言, 安世 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絶不许。”
(5).偏指短处、错误之处。《史记·酷吏列传》:“﹝ 寧成 ﹞致产数千金,为任侠,持吏长短,出从数十骑。其使民威重於郡守。”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 宋 苏轼 《上皇帝书》:“上有监司伺其过失,下有吏民持其长短,未及按问,而差替之命已下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方尔止》:“ 刘贡父 平生未尝议人长短,有不韙,必面折之。”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二章:“而议论邻居的长短,都是婆婆妈妈的恶习。”
(6).犹关系、牵涉。 萧红 《牛车上》:“人们说是‘告示,告示’,可是告的什么?我也不懂那一套……‘告示’倒知道是官家的事情,与我们做小民的有什么长短!”
(7).高和下,优和劣。《北史·独孤罗传》:“诸弟见 罗 少长贫贱,每轻侮,不以兄礼事之。然性长者,亦不与诸弟校竞长短。后由是重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那么,你只好和我较个长短!”
(8).攻讦;责难。《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郗虑 持节策命公为 魏公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郗虑 ﹞遂与 融 互相长短,以至不睦。公( 曹操 )以书和解之。”《北史·虞庆则传》:“﹝ 虞庆则 与 杨素 ﹞遂互相长短。” 元 徐阳辉 《有情痴》:“好文章中不得时人目,开着口随他长短,捏着笔一任批驳。”
(9).情由;情况。《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徐盛 从 江 内去, 丁奉 从旱路去,都到 南屏山 七星坛 前,休问长短,拿住 诸葛亮 ,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老婆见他汉子来家,满心欢喜,一面接了行李,与他拂了尘土,问他长短。”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三章:“这一回,你一来,他准是看上你啦,老是跟我打听你的长短。”
(10).指死亡等意外变故。《儒林外史》第五回:“我死了值得甚么!大娘若有些长短,他爷少不得又娶个大娘。”《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箇孩子,要有箇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巴金 《秋》四一:“万一我有什么长短,婆,妈,请你们好好地看待 孙少奶 。”
(11).犹反正、终究。 隋 崔仲方 《夜作巫山》诗:“若为教月夜,长短听猿声。” 宋 陆游 《后春愁曲》:“世间万事元悠悠,此身长短归山丘。” 金 萧贡 《读火山莹禅师卷》诗:“长短都归一梦中,身前身后两无穷。”
(12).指长短术。《史记·酷吏列传》:“ 边通 ,学长短,刚暴彊人也,官再至 济南 相。”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长短术兴於 六国 时。行长入短,其语隐谬,用相激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暨 战国 争雄,辩士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
(13).指长短句。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逢》:“ 逢 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思。豪逸之态,长短皆卒然而成,未免失浅露俗。” 明 何景明 《〈王右丞诗集〉序》:“顾集中长短混列,欲考体制以求作者之意,实烦简閲。乃略加编定,稍用己意去取之。”参见“ 长短句 ”。 ——《漢語大詞典》
杨柳(楊柳)yáng liǔ
(1).泛指柳树。《诗·小雅·鹿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唐 温庭筠 《题柳》诗:“杨柳千条拂面丝,緑烟金穗不胜收。” 明 杨慎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允》诗:“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丰子恺 《杨柳》:“昔年我住在 白马湖 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墻角里……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所以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
(2).杨树和柳树的并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柳》:“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檉,河柳也。’观此,则杨可称柳,柳亦可称杨,故今南人犹併称杨柳。”
(3).借指侍妾、歌姬。 唐 白居易 《别柳枝》诗:“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嫋多年伴醉翁。”参见“ 杨枝 ”。 ——《漢語大詞典》
(2).杨树和柳树的并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柳》:“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檉,河柳也。’观此,则杨可称柳,柳亦可称杨,故今南人犹併称杨柳。”
(3).借指侍妾、歌姬。 唐 白居易 《别柳枝》诗:“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嫋多年伴醉翁。”参见“ 杨枝 ”。 ——《漢語大詞典》
如丝(如丝)
李商隐 诗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分类字锦》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动-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 姓。如晋代有在育。
管 guǎn《國語辭典》
管 [ guǎn ]
名- 乐器名。以竹制成,上有六孔,可吹气发声。《说文解字·竹部》:「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
- 管乐器的通称。《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文选·陆机·文赋》:「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
- 中空的圆柱形物体。如:「水管」、「灯管」、「橡皮管」。
- 借指笔。南朝梁·刘孝标〈答刘之遴借类苑书〉:「搦管联册,纂兹奇英。」
- 钥匙。《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北史·卷三三·李灵传》:「元等入城,收管籥。」
- 姓。如春秋时齐国有管仲。
- 主持、办理。如:「管理」、「管辖」。《史记·卷八七·李斯传》:「管事二十余年。」
- 约束、教导。如:「管教」、「看管」。《红楼梦·第五九回》:「干的我管不得,你是我肚里掉出来的,难道也不敢管你不成?」
- 理会、顾虑。如:「别管他,我们先走。」《红楼梦·第五九回》:「姑娘你不知道,别管我们闲事。」
- 关系、干涉。《红楼梦·第二○回》:「去不去,管我什么事?」
- 担任、负责。如:「我管招呼,你管收礼。」
- 负责供给。如:「管吃管住」。
- 保证、铁定。如:「包管你会满意。」《西游记·第一一回》:「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关。」
- 将、把,与「叫」合用。如:「我管祖母叫奶奶。」、「大家都管他叫大哥。」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名-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 中華民國的簡稱。
- 姓。如漢代有中京。
-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 半。如:「中夜」、「中途」。
- 正好。如:「適中」。
-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動-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