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雠。

杜牧唐代〕《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雠。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吕氏强梁嗣子天性恩雠

吕氏 lǚ shì
(1).指 春秋 吕尚 的后代。 周武王 封 太公望 吕尚 于 齐 ,其子孙世代为 齐 君。入 战国 ,为 田 氏所簒。《韩非子·孤愤》:“人之所以谓 齐 亡者,非地与城亡也, 吕 氏弗制而 田 氏用之。”《韩非子·忠孝》:“是故 田氏 夺 吕 氏於 齐 , 戴 氏侵 子 氏於 宋 。”
(2).《吕氏春秋》的省称。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春秋》之成,莫能损益;《吕氏》《淮南》,字直千金。” 章炳麟 《文学说例》:“且沉思孰若 庄周 荀卿 ,翰藻孰若《吕氏》《淮南》。”
(3).指 汉高祖 后 吕雉 及其侄 吕产 、 吕禄 等。 晋 陆机 《五等论》:“然 吕 氏之难,朝士外顾; 宋昌 策 汉 ,必称诸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宣后 乱 秦 , 吕 氏危 汉 。”  ——《漢語大詞典》
强梁 qiáng liáng
亦作“强良”。亦作“彊良”。亦作“彊梁”。
(1).强劲有力;勇武。《老子》:“强梁者不得其死。” 魏源 本义:“ 焦氏竑 曰:‘木絶水曰梁,负栋曰梁,皆取其力之强。’” 汉 桓宽 《盐铁论·讼贤》:“刚者折,柔者卷,故 季由 以强梁死, 宰我 以柔弱杀。”《后汉书·苏竟传》:“良医不能救无命,彊梁不能与天争。”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仿十在》:“北有 后唐 霸盛,南有蛮蜑强良。” 明 徐元 《八义记·孤儿耀武》:“今日小将逞强梁,和他论一场。” 沈从文 《泥涂》:“第二天一大清早,强梁的 祖贵 ,就……拿一张白纸,一块砚台,一支笔,挨家来查看,看水是不是已浸进了屋子。”
(2).指勇武有力的人;健儿。 续范亭 《风云庄巡边》诗:“ 黄河 以西无敌寇,特因肘腋有强梁。”
(3).强壮;强健。《墨子·公孟》:“有游於 子墨子 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徇通。” 宋 王安石 《休假大佛寺》诗:“冬屋稍暄暖,病身更强梁。”
(4).强干果决。《庄子·应帝王》:“ 阳子居 见 老耼 ,曰:‘有人於此,嚮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勌。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成玄英 疏:“假且有人,素性聪达,神智捷疾,犹如响应,涉事理务,强干果决,鉴物洞彻,疏通明敏,学道精勤,曾无懈倦。如是之人,可得将明王圣帝比德否乎?”
(5).谓刚愎自用。《三国志·魏志·董昭传》:“ 羽 ( 关羽 )为人彊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习强梁而专己,距忠告而不纳者,刺人也。”
(6).强横凶暴。《墨子·鲁问》:“譬有人於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此乃凶险之顽人,强梁之悍妇。”《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常见大人家强梁僮僕,每每借着势力,动不动欺打小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 成 捺而止之曰:‘强梁世界,原无皂白。’”
(7).古代传说中能食鬼的神。《山海经·大荒北经》:“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蹏长肘,名曰 彊良 。” 郝懿行 笺疏:“《后汉·礼仪志》説十二神云:‘ 强梁 、 祖明 ,共食磔死寄生。’疑 强梁 即 彊良 ,古字通也。”
(8).古时 卫 之公族有 强梁氏 。见 汉 王符 《潜夫论·志氏姓》。按,《通志·氏族四》强作“彊”。  ——《漢語大詞典》
嗣子 sì zǐ
(1).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多为嫡长子)。《左传·哀公二十年》:“ 赵孟 曰:‘ 黄池 之役,先主与 吴王 有质,曰:“好恶同之。”今 越 围 吴 ,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 杜预 注:“嗣子, 襄子 自谓。”《史记·五帝本纪》:“ 尧 曰:‘谁可顺此事?’ 放齐 曰:‘嗣子 丹朱 开明。’ 尧 曰:‘吁!顽凶,不用。’”《汉书·高后纪》:“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于高庙,世世勿絶,嗣子各袭其功位。” 清 侯方域 《云起楼记》:“ 昭烈 谓 诸葛亮 曰:‘嗣子如不可辅,君自取之。’”
(2).旧时称嫡长子。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子四人:嗣子光禄主簿 纵 ,学於 樊宗师 ,士大夫多称之;长子 元一 ……次子 景阳 、 景长 ,皆举进士。”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嗣子》:“又﹝ 昌黎 ﹞《节度使李公墓誌铭》云:公有四子,长曰 元孙 ,次曰 元质 ,曰 元立 ,曰 元本 。 元立 、 元本 皆 崔氏 出。‘葬得日,嗣子 元立 与其昆弟四人请铭於 韩氏 。’ 昌黎 所谓嗣子,与《汉书》正同,皆所谓嫡长子也。盖庶出之子,虽年长于嫡出,而不得为嗣子。”
(3).旧时无子者以近支兄弟或他人之子为后嗣,亦称“ 嗣子 ”。参阅《清会典事例·户口·旗人抚养嗣子》。  ——《漢語大詞典》
柔 róu《國語辭典》

柔 [ róu ]

  1. 软弱。如:「柔弱」、「柔能克刚」。
  2. 温和、和顺。《管子·四时》:「解怨赦罪,通四方,然则柔风甘雨乃至。」《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柔而不犯,文而有礼。」
  3. 草木新生,茎叶幼嫩的样子。《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文选·曹植·美女篇》:「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1. 安抚。《礼记·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金史·卷八六·李石传》:「北俗无定居,出没不常,惟当以德柔之。」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天性 tiān xìng
(1).犹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运。《书·西伯戡黎》:“不虞天性。” 孔颖达 疏:“而王不度知天命所在。”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所秉自天性,贫富岂相讥。”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一:“鐘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2).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为人,天性刚戾自用。”《水浒传》第八一回:“ 燕青 道:‘小人天性不能饮酒。’”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一个老实人面前,我是已尽自己的残酷天性去磨折了他。”  ——《漢語大詞典》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岂 [ kǎi ]
  1. 古同“恺”,快乐。
  2. 古同“凯”,胜利的。
恩雠(恩讎)ēn chóu
见“ 恩仇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