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
代业京华里,远投魑魅乡。登高望不极,云海四茫茫。
伊昔承休盼,曾为人所羡。两朝赐颜色,二纪陪欢宴。
昆明御宿侍龙媒,伊阙天泉复几回。西夏黄河水心剑,
东周清洛羽觞杯。苑中落花扫还合,河畔垂杨拨不开。
千春万寿多行乐,柏梁和歌攀睿作。赐金分帛奉恩辉,
风举云摇入紫微。晨趋北阙鸣珂至,夜出南宫把烛归。
载笔儒林多岁月,襆被文昌佐吴越。越中山海高且深,
兴来无处不登临。永和九年刺海郡,暮春三月醉山阴。
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欻成今。始安繁华旧风俗,
帐饮倾城沸江曲。主人丝管清且悲,客子肝肠断还续。
荔浦蘅皋万里馀,洛阳音信绝能疏。故园今日应愁思,
曲水何能更祓除。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
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
伊昔承休盼,曾为人所羡。两朝赐颜色,二纪陪欢宴。
昆明御宿侍龙媒,伊阙天泉复几回。西夏黄河水心剑,
东周清洛羽觞杯。苑中落花扫还合,河畔垂杨拨不开。
千春万寿多行乐,柏梁和歌攀睿作。赐金分帛奉恩辉,
风举云摇入紫微。晨趋北阙鸣珂至,夜出南宫把烛归。
载笔儒林多岁月,襆被文昌佐吴越。越中山海高且深,
兴来无处不登临。永和九年刺海郡,暮春三月醉山阴。
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欻成今。始安繁华旧风俗,
帐饮倾城沸江曲。主人丝管清且悲,客子肝肠断还续。
荔浦蘅皋万里馀,洛阳音信绝能疏。故园今日应愁思,
曲水何能更祓除。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
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逐 zhú《國語辭典》
逐 [ zhú ]
动- 追赶。如:「追逐」、「随波逐流」。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之三:「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驱走。如:「驱逐出境」、「逐出家门」、「逐客令」。
- 追求、追寻。《国语·晋语四》:「餍迩逐远,远人入服,不为邮矣。」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 竞争、争夺。如:「角逐」。《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竞逐,迷惑千数。」
- 跟随。唐·杨发〈残花〉诗:「暖芳随日薄,残片逐风回。」
- 依次、按照顺序。如:「逐年增加」、「逐条说明」。
伴 bàn《國語辭典》
伴 [ bàn ]
名- 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如:「伴侶」、「老伴」、「夥伴」。《三國志·卷四○·蜀書·李嚴傳》:「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 陪同、依隨。如:「伴我良宵」。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詩:「轉添愁伴客,更覺老隨人。」宋·周邦彥〈瑞龍吟·章臺路〉詞:「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閒步。」
- 和聲。如:「你歌我伴」。
- 陪著。如:「伴讀」、「伴遊」。
- 和著。如:「伴奏」、「伴唱」。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怜 ( 憐 ) lián《國語辭典》
- 「怜 」的异体字。
合浦 hé pǔ
古郡名。 汉 置,郡治在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 合浦县 东北,县东南有 珍珠城 ,又名 白龙城 ,以产珍珠著名。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凡探明珠,不於 合浦 之渊,不得驪龙之夜光也;採美玉,不於 荆山 之岫,不得连城之尺璧也。” 宋 苏轼 《示过》诗:“ 合浦 卖珠无復有,当年笑我泣牛衣。”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珠玉》:“ 合浦 、 于闐 ,行程相去二万里,珠雄于此,玉峙于彼,无脛而来,以宠爱人寰之中,而辉煌廊庙之上。” ——《漢語大詞典》
叶 ( 葉 ) yè/xié《國語辭典》
- 「協 」的異體字。
思归(思歸)sī guī
(1).想望回故乡。 汉 张衡 《思玄赋》:“悲离居之劳心兮,情悁悁而思归。” 晋 石崇 《思归引》序:“困於人閒烦黷,常思归而永叹。”
(2).鸟名。即子规,一名杜鹃。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姊规》:“子规,人但知其为催春归去之鸟,盖因其声曰归去了,故又名思归鸟。” ——《漢語大詞典》
(2).鸟名。即子规,一名杜鹃。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姊规》:“子规,人但知其为催春归去之鸟,盖因其声曰归去了,故又名思归鸟。” ——《漢語大詞典》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 古同“恺”,快乐。
- 古同“凯”,胜利的。
食 shí/sì/yì《國語辭典》
食 [ shí ]
名- 吃的東西。如:「糧食」、「麵食」、「素食」、「節衣縮食」。
- 生計、俸祿。《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吃、吃飯。如:「食髓知味」、「發憤忘食」、「廢寢忘食」。《戰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 嚐到、承受。如:「自食惡果」。《漢書·卷一○○·敘傳下》:「廣阿之廑,食厥舊德。」《宋史·卷三八六·范成大傳》:「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 消耗、虧損。《易經·豐卦·彖曰》:「日中則昊,月盈則食。」通「蝕」。
- 違背、背棄。參見「食言 」條。
食 [ yì ]
名- 人名用字。如漢代有酈食其,音讀為(ㄌㄧˋ ㄧˋ ㄐㄧ)。
食 [ sì ]
動- 拿食物給人或牲畜吃。《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唐·韓愈〈雜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飼 」。
桂江
唐 宋之问 桂州三月三日 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
唐 柳宗元 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 其二 桂江日夜流千里,挥泪何时到甬东。 ——《骈字类编》
唐 柳宗元 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 其二 桂江日夜流千里,挥泪何时到甬东。 ——《骈字类编》
鱼 ( 魚 ) yú
鱼 [ yú ]
-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虾。~虫。~网。~跃。~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雁(书信,信息)。~米乡。~尾纹。~目混珠。~质龙文(喻虚有其表)。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