簌簌惊尘,吹下半冰规。
西风来晚桂开迟。月宫移。到东篱。簌簌惊尘,吹下半冰规。拟唤阿娇来小隐,金屋底,乱香飞。
重阳还是隔年期。蝶相思。客情知。吴水吴烟,愁里更多诗。一夜看承应未别,秋好处,雁来时。
重阳还是隔年期。蝶相思。客情知。吴水吴烟,愁里更多诗。一夜看承应未别,秋好处,雁来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簌簌 sù sù
(1).象声词。《水浒传》第一回:“太尉定睛看时,山边竹藤里簌簌地响,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老残游记》第九回:“却听窗外远远唔了一声,那窗纸微觉颯颯价动,屋尘簌簌价落。” 郭小川 《万里长江横渡》诗:“看前方:大水汹汹,巨浪滔滔,风声簌簌。”
(2).坠落貌。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簌簌。”《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且説夫人急请司户进来,屏退丫鬟,未曾开言,眼中早已簌簌泪下。” 朱自清 《背影》:“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3).犹簇簇,丛丛。 宋 蔡襄 《荔枝谱》第五:“大略其花春生,簌簌然白色。”
(4).犹浓密;浓厚。 元 乃贤 《三峰山歌》:“旷野天寒霜簌簌,夜静愁闻山鬼哭。”
(5).颤抖貌。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諕的他战簌簌的把不定腿脡摇,可扑扑的按不住心头跳。”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虽然他决定不去的时候,从 北海 小山上跑下来,双腿不禁簌簌地颤抖。”
(6).指颤动貌。 明 陆采 《明珠记·酬节》:“生綃扇儿休挥触,清风自有凉亭竹。风来也,鬢簌簌。” ——《漢語大詞典》
(2).坠落貌。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簌簌。”《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且説夫人急请司户进来,屏退丫鬟,未曾开言,眼中早已簌簌泪下。” 朱自清 《背影》:“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3).犹簇簇,丛丛。 宋 蔡襄 《荔枝谱》第五:“大略其花春生,簌簌然白色。”
(4).犹浓密;浓厚。 元 乃贤 《三峰山歌》:“旷野天寒霜簌簌,夜静愁闻山鬼哭。”
(5).颤抖貌。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諕的他战簌簌的把不定腿脡摇,可扑扑的按不住心头跳。”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虽然他决定不去的时候,从 北海 小山上跑下来,双腿不禁簌簌地颤抖。”
(6).指颤动貌。 明 陆采 《明珠记·酬节》:“生綃扇儿休挥触,清风自有凉亭竹。风来也,鬢簌簌。” ——《漢語大詞典》
惊尘(驚塵)jīng chén
车马疾驶扬起的尘土。 唐 戴叔伦 《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诗:“骏马帐前发,惊尘路傍起。” 宋 范成大 《郊外阅骁骑剪柳》诗:“千骑同瞻白羽挥,惊尘一鬨响金鞿。” 明 叶宪祖 《鸾鎞记·途逅》:“恨香軺,驀地惊尘,听彻金铃小。” ——《漢語大詞典》
吹 chuī《國語辭典》
吹 [ chuī ]
动- 噘著嘴将气体用力从口中呼出来。如:「吹奏」、「吹口哨」。《诗经·小雅·鹿鸣》:「鼓瑟吹笙。」
- 气流顺著某方向流动。如:「风吹雨打」。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 夸口、说大话。如:「吹牛」、「吹嘘」。
- 事情作罢或关系断绝。如:「他们的婚事,早就吹了。」
吹 [ chuì ]
- 参见「鼓吹」(一)条。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半冰(半冰)
唐书黠戛斯传气多寒虽大河亦半冰 ——《骈字类编》
规 ( 規 ) guī
规 [ guī ]
- 画圆等的仪器:圆~。两脚~。
- 法则,章程,标准:~则。法~。常~。清~戒律。
- 格局,范围:~模。
- 相劝:~尽力。~谏。~正(a.规劝,匡正;b.整齐;c.规矩)。~勉。
- 谋划:~划。~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