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罔敢逸豫,昭事必恭。

玄烨清代〕《长至日祀天圜丘有述四章

于穆天縡,鉴观惟赫。播物无私,佑于有德。高皇受命,膺符阐绎。

丕显太宗,廓图登绩。眷我皇考,九围是式。克享天心,立民之极。

洪惟景运,集于渺躬。南谐北燮,君兹万邦。夙夜敬止,恒惕于衷。

毋曰高高,听卑则聪。毋曰盱盱,视远斯通。罔敢逸豫,昭事必恭。

是月仲冬,维日长至。爰启泰坛,肃将禋祀。济济奉璋,群工在位。

牲玉既陈,籥舞乃备。对越有虔,百神攸暨。云旓扬扬,华皇晢晢。

乃辨云物,载观载书。乃占丰年,多黍多稌。南陆曜采,导我归舆。

芸香始生,景长以舒。初阳来复,相协厥居。垂象是则,奉若不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逸豫昭事

罔 wǎng《國語辭典》

罔 [ wǎng ]

  1. 用繩線編成捕捉動物的器具。網的初文。《易經·繫辭下》:「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資治通鑑·卷三二·漢紀二十四·成帝元延三年》:「南驅漢中,張羅罔罝罘,捕熊羆禽獸。」
  2. 災禍、冤屈。《詩經·大雅·瞻卬》:「天之降罔,維其優矣。」《紅樓夢·第七八回》:「既忳幽沉於不盡,復含罔屈於無窮。」
  1. 誣衊、陷害。《論語·雍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孟子·梁惠王上》:「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2. 欺騙、蒙蔽。《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知萬物之情,不可罔以非類。」《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君者也。」
  3. 沒有。如:「藥石罔效」。通「無」。
  1. 惆悵失意的樣子。《文選·宋玉·神女賦·序》:「罔兮不樂,悵然失志。」《資治通鑑·卷八二·晉紀四·武帝太康十年》:「久在中書,專管機事。及遷尚甚罔悵。」通「惘」。
  2. 迷惑、困惑。《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通「惘」。
  1. 不可、不要。表示禁止。《書經·大禹謨》:「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縱已之欲。」通「毋」。
敢 gǎn《國語辭典》

敢 [ gǎn ]

  1. 有膽識、毫不畏懼人的。如:「勇敢」、「果敢」。《荀子·非十二子》:「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
  1. 有膽量、不畏懼。如:「敢作敢當」。《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2. 表示冒昧。如:「敢請」。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不勝慺慺之至,敢陳薦以聞。」《水滸傳·第一六回》:「敢問軍師用甚計策,賺得本人上山?」
  3. 豈。《左傳·昭公三十年》:「若得從君而歸,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
  4. 莫非、大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你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水滸傳·第五三回》:「不是我,你敢錯認了!」
逸豫 yì yù
(1).犹安乐。《诗·小雅·白驹》:“尔公尔侯,逸豫无期。” 余冠英 注:“逸豫,安乐也。” 三国 魏 曹植 《临观赋》:“乐时物之逸豫,悲予志之长违。”《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三折:“主公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尚不肯逸豫。”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虽少逸豫者一时,而其静亦非真静,殆犹大海旋洑中心之静点而已。”
(2).舒缓貌。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笔墨》:“真措毫笔,委曲宛转,不叛散,尝滑密沾污,墨须多胶紺黟者,如此逸豫。”  ——《漢語大詞典》
昭事 zhāo shì
(1).勤勉地服事。昭,通“ 劭 ”。《诗·大雅·大明》:“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高亨 注:“昭,借为劭。《説文》:‘劭,勉也。’此句言 文王 勤勉侍奉上帝。”一说,光明正大地服事。 揆郑 《哀政闻社员》:“﹝ 马良 ﹞昭事上帝,旁通科学。”
(2).指祭祀。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昭事是肃,俎实非馨。”《旧唐书·肃宗纪》:“今两京无虞,三灵通庆,可以昭事。” 明 李贽 《鬼神论》:“小人之无忌惮,皆由於不敬鬼神,是以不能务民义以致昭事之勤。”  ——《漢語大詞典》
必 bì《國語辭典》

必 [ bì ]

  1. 一定、肯定。如:「未必」、「务必」、「言必信,行必果。」《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唐·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 假设、如果。《论语·颜渊》:「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 坚定、果决。《荀子·彊国》:「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韩非子·内储说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1. 姓。宋代有必赞,明代有必沙。
恭 gōng《國語辭典》

恭 [ gōng ]

  1. 尊敬。《說文解字·心部》:「恭,肅也。」《孔子家語·卷三·弟子行》:「恭老卹幼,不忘賓旅。」
  2. 遵行、奉行。《三國志·卷五五·吳書·黃蓋傳》:「初皆怖威,夙夜恭職。」
  3. 稱讚。如:「恭維」。
  1. 一種拱手致意的禮節。如:「打恭作揖」。《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請過了文昌,大人朝上又打三恭。」
  2. 姓。如晉代有恭播。
  1. 謙和。如:「恭敬」、「謙恭有禮」。
  1. 敬肅。如:「恭送」、「洗耳恭聽」、「恭候大駕」。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