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大事 dà shì
(1).重大的事情。指祭祀或征伐。《书·大诰》:“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孔 传:“大事,戎事也。”《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礼器》:“故作大事,必顺天时。” 郑玄 注:“大事,祭祀也。”
(2).重大的事情。指丧事。《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 郑玄 注:“大事,谓死丧也。” 宋 苏轼 《李宪仲哀词》:“谁能脱左驂,大事不可缓。” 茅盾 《子夜》十六:“忽然想起夫人的‘大事’也许要赶在他自己做寿之前就会发生。”
(3).重大的事情。指夺取政权。《左传·文公元年》:“能行大事乎?” 杜预 注:“大事,谓弑君。”《史记·项羽本纪》:“ 梁 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为起大事,遂举 吴中 兵。”《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韜 既死,主上必亲临丧,因行大事,蔑不济矣。”《明史·太祖纪一》:“得无当举大事乎?”
(4).重大的事情。指重要的政事,国家大计。《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勃 为人木彊敦厚, 高帝 以为可属大事。”《后汉书·郑太传》:“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慾,必危朝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其处大事,明决若此,亦未可徒责以素丝之节也。”
(5).重大的事情。指男女婚事。《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我听见説你们居乡的人儿都是从小儿就説婆家,还有十一二岁就给人家童养去的,怎么妹妹的大事还没有定呢?”
(6).重大的事情。泛指其他各种大的事情。《红楼梦》第五一回:“上次我要説这话,我见你们的大事太多了,如今又添出这些事来。” 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漢語大詞典》
(2).重大的事情。指丧事。《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 郑玄 注:“大事,谓死丧也。” 宋 苏轼 《李宪仲哀词》:“谁能脱左驂,大事不可缓。” 茅盾 《子夜》十六:“忽然想起夫人的‘大事’也许要赶在他自己做寿之前就会发生。”
(3).重大的事情。指夺取政权。《左传·文公元年》:“能行大事乎?” 杜预 注:“大事,谓弑君。”《史记·项羽本纪》:“ 梁 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为起大事,遂举 吴中 兵。”《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韜 既死,主上必亲临丧,因行大事,蔑不济矣。”《明史·太祖纪一》:“得无当举大事乎?”
(4).重大的事情。指重要的政事,国家大计。《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勃 为人木彊敦厚, 高帝 以为可属大事。”《后汉书·郑太传》:“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慾,必危朝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其处大事,明决若此,亦未可徒责以素丝之节也。”
(5).重大的事情。指男女婚事。《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我听见説你们居乡的人儿都是从小儿就説婆家,还有十一二岁就给人家童养去的,怎么妹妹的大事还没有定呢?”
(6).重大的事情。泛指其他各种大的事情。《红楼梦》第五一回:“上次我要説这话,我见你们的大事太多了,如今又添出这些事来。” 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漢語大詞典》
竟 jìng《國語辭典》
竟 [ jìng ]
动- 乐曲演奏完毕。《说文解字·音部》:「竟,乐曲尽为竟。」
- 完成、终了、完毕。如:「未竟之业」。《晋书·卷七九·谢安传》:「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唐·柳宗元〈田家〉诗三首之三:「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 穷究、追究。如:「穷原竟委」。《汉书·卷六八·霍光传》:「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唐·颜师古·注:「竟,穷竟其事也。」
- 全、整。如:「竟日」、「竟夜」。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居然。如:「竟然」、「他竟敢不理我。」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一○首之三:「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红楼梦·第六二回》:「原来今日也是平姑娘的千秋,我竟不知。」
- 到底、终于。如:「有志者事竟成。」唐·李询〈赠织锦人〉诗:「札札机声晓复晡,眼穿力尽竟何如!」
- 直接。《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我竟往夏口,尽起军前来相助。」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朋党(朋黨)péng dǎng
(1).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战国策·赵策二》:“臣闻明王絶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絶并兼之路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八年》:“时 德裕 、 宗閔 ,各有朋党,互相济援。上患之,每叹曰:‘去 河北 贼易,去此朋党难!’”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七:“假绍述之説以胁持上下,立朋党之论以禁錮忠良。”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道中》:“不尚名誉,故无朋党;不尊谈説,故无游士;不贵才气,故无骤官。”
(2).谓结为朋党。《韩非子·有度》:“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晋书·郤詵传》:“动则争竞,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誷,诬誷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主听用惑,姦之所会也。” ——《漢語大詞典》
(2).谓结为朋党。《韩非子·有度》:“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晋书·郤詵传》:“动则争竞,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誷,诬誷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主听用惑,姦之所会也。” ——《漢語大詞典》
误 ( 誤 ) wù
误 [ wù ]
- 错,不正确:错~。失~。笔~。~差(chā)。
- 耽搁:耽~。
- 因自己做错而使受损害:~国。~人子弟。
- 不是故意而有害于人:~伤。
遗民(遺民)yí mín
(1).亡国之民;前朝留下的老百姓。《左传·哀公四年》:“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杜预 注:“ 楚 復诈为 蛮子 作邑,立其宗主。”《史记·周本纪》:“ 成王 既迁 殷 遗民, 周公 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六:“遗民暗忆名都会,尚绕湖脣唱大堤。” 清 唐孙华 《读顾亭林集二十四韵》:“胜国遗民在,贞心匪石坚。” 吴晗 《论中立》:“﹝ 秦国 ﹞害怕六国的遗民反抗,叛乱,在武力控制之下,执行全面的文化杀戮,焚书坑儒。”
(2).指沦陷区的人民。 宋 陆游 《感兴》诗:“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寃?”
(3).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艺文类聚》卷七引 汉 杜笃 《首阳山赋》:“其二老(指 伯夷 、 叔齐 )乃答余曰:吾 殷 之遗民也。”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鼓楼刻漏》:“ 陈石堂 名 普 ……以 宋 遗民不受 元 聘,隐居授徒,岿然为后学师表。”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是 明 的遗民 朱舜水 先生客死的地方。”
(4).指劫后馀留的人民。《左传·闵公二年》:“ 卫 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陛下不善留意,将遂凋弊不可復振。”
(5).后裔;后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 唐 ,曰:‘思深哉!其有 陶唐氏 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宋 梅尧臣 《寄题苏子美沧浪亭》诗:“莫与 吴 俗尚, 吴 俗多文身。蛟龙刺两股,未变此遗民。” 清 钱谦益 《父诰》:“予观於土风, 巴 之人有好古乐道之诗焉。今其遗民犹有存者。”
(6).指隐士。 唐 张登 《招客游寺》诗:“招取遗民赴僧社,竹堂分坐静看心。”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 梁谿 陈卿茂 ,字 本符 ,予未识其人,曾於友人处见其诗笺一幅,玩其词意,亦今日之遗民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 张遗 字 瑶星 , 金陵 遗民也。居 栖霞 一小庵,数十年不入城市,著书十餘种。”
(7).泛指老百姓。 宋 叶适 《再申省状》:“伏乞俯加矜惻,特赐奏闻,许令就今年致仕。渔樵故物,復还山泽之臞;耕凿遗民,永被乾坤之造。” 宋 陈亮 《胡夫人吕氏墓碣铭》:“因叹承平遗民,虽妇人犹能如此。” ——《漢語大詞典》
(2).指沦陷区的人民。 宋 陆游 《感兴》诗:“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寃?”
(3).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艺文类聚》卷七引 汉 杜笃 《首阳山赋》:“其二老(指 伯夷 、 叔齐 )乃答余曰:吾 殷 之遗民也。”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鼓楼刻漏》:“ 陈石堂 名 普 ……以 宋 遗民不受 元 聘,隐居授徒,岿然为后学师表。”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是 明 的遗民 朱舜水 先生客死的地方。”
(4).指劫后馀留的人民。《左传·闵公二年》:“ 卫 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陛下不善留意,将遂凋弊不可復振。”
(5).后裔;后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 唐 ,曰:‘思深哉!其有 陶唐氏 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宋 梅尧臣 《寄题苏子美沧浪亭》诗:“莫与 吴 俗尚, 吴 俗多文身。蛟龙刺两股,未变此遗民。” 清 钱谦益 《父诰》:“予观於土风, 巴 之人有好古乐道之诗焉。今其遗民犹有存者。”
(6).指隐士。 唐 张登 《招客游寺》诗:“招取遗民赴僧社,竹堂分坐静看心。”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 梁谿 陈卿茂 ,字 本符 ,予未识其人,曾於友人处见其诗笺一幅,玩其词意,亦今日之遗民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 张遗 字 瑶星 , 金陵 遗民也。居 栖霞 一小庵,数十年不入城市,著书十餘种。”
(7).泛指老百姓。 宋 叶适 《再申省状》:“伏乞俯加矜惻,特赐奏闻,许令就今年致仕。渔樵故物,復还山泽之臞;耕凿遗民,永被乾坤之造。” 宋 陈亮 《胡夫人吕氏墓碣铭》:“因叹承平遗民,虽妇人犹能如此。” ——《漢語大詞典》
空 kōng/kòng/kǒng《國語辭典》
空 [ kōng ]
形- 没有东西的。如:「空屋」、「空手而回」、「赤手空拳」。
- 不切实际的。如:「空言」、「空论」。《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 广阔、高旷。如:「海阔天空」。《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汉·毛亨·传:「空,大也。」
- 徒然、白白的。如:「空想」、「空欢喜一场」。唐·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只、仅仅。唐·李颀〈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 天、天际。如:「高空」、「晴空」、「星空」、「领空」、「皓月当空」。宋·苏轼〈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虚无所有。如:「扑空」、「买空」、「卖空」。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各自的因缘,并无实体的概念。如:「空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 [ kòng ]
名- 闲暇时间。如:「拨空」、「没空」、「抽空」。
- 间隙、可乘之机。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不想皇帝亲幸,问出端的,要将我加刑,我得空逃走了。」《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里婆子捉个空,招著陈大郎一溜溜进门来。」
- 腾出。如:「文章开头须空两格。」、「空出一点时间。」
- 缺乏、短少。如:「亏空」。唐·白居易〈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诗:「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 尚未利用的,或缺少东西的。如:「空地」、「机舱内空得很。」
叹 ( 嘆 ) tàn
叹 [ tàn ]
-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气。~息。悲~。~惋。长吁短~。
-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赏。~服。赞~。~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 吟咏:咏~。一唱三~。
岁时(歲時)suì shí
(1).一年,四季。《周礼·春官·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 郑玄 注:“其岁时,今岁四时也。”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清 唐甄 《潜书·居心》:“假居於人之室,近则月日,久则岁时。”
(2).岁月;时间。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唐 韩愈 《赠族侄》诗:“岁时易迁次,身命多厄穷。” 宋 王安石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自 郭劝 以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
(3).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周礼·地官·州长》:“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灋。” 孙诒让 正义:“此云岁时,唯谓岁之二时春、秋耳。” 唐 元稹 《告赠皇祖祖妣文》:“叔仲伯季、姊妹、诸姑洎友壻、弥孙,岁时与会集者,百有餘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琉球入学》:“寻又遣 蔡朝用 等五人至,今在南雍,处以 光哲堂 ,岁时给衣物如例。” 郁达夫 《东指关》:“现在岁时伏腊,也还有人去顶礼膜拜哩。”
(4).年景;年成。《后汉书·段熲传》:“臣动兵涉夏,连获甘澍,岁时丰稔,人无疵疫。”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三节:“而古时的支配者偏偏会‘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以为岁时的丰啬都好像是王、卿士、师尹的力量了。” ——《漢語大詞典》
(2).岁月;时间。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唐 韩愈 《赠族侄》诗:“岁时易迁次,身命多厄穷。” 宋 王安石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自 郭劝 以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
(3).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周礼·地官·州长》:“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灋。” 孙诒让 正义:“此云岁时,唯谓岁之二时春、秋耳。” 唐 元稹 《告赠皇祖祖妣文》:“叔仲伯季、姊妹、诸姑洎友壻、弥孙,岁时与会集者,百有餘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琉球入学》:“寻又遣 蔡朝用 等五人至,今在南雍,处以 光哲堂 ,岁时给衣物如例。” 郁达夫 《东指关》:“现在岁时伏腊,也还有人去顶礼膜拜哩。”
(4).年景;年成。《后汉书·段熲传》:“臣动兵涉夏,连获甘澍,岁时丰稔,人无疵疫。”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三节:“而古时的支配者偏偏会‘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以为岁时的丰啬都好像是王、卿士、师尹的力量了。” ——《漢語大詞典》
遒 qiú《國語辭典》
遒 [ qiú ]
动- 迫近。三国魏·曹植〈箜篌引〉:「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文选·潘岳·秋兴赋》:「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俛首而自省。」
- 聚集。《诗经·豳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左传·成公二年》:「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 终、尽。《文选·班固·答宾戏》:「〈说难〉既遒,其身乃囚。」宋·陆游〈北望感怀〉诗:「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时遒。」
- 刚健、强劲有力。《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宋·陆游〈江楼醉中作〉诗:「淋漓百榼宴江楼,秉烛挥毫气尚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