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高阁凭栏槛,中军倚旆旌。感时常激切,于己即忘情。
河华屯妖气,伊瀍有战声。愧无戡难策,多谢出师名。
秉钺知恩重,临戎觉命轻。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隐隐摧锋势,光光弄印荣。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
直道宁殊智,先鞭忽抗行。楚云随去马,淮月尚连营。
抚剑堪投分,悲歌益不平。从来重然诺,况值欲横行。
河华屯妖气,伊瀍有战声。愧无戡难策,多谢出师名。
秉钺知恩重,临戎觉命轻。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隐隐摧锋势,光光弄印荣。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
直道宁殊智,先鞭忽抗行。楚云随去马,淮月尚连营。
抚剑堪投分,悲歌益不平。从来重然诺,况值欲横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股肱 gǔ gōng
(1).大腿和胳膊。《书·说命下》:“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孔 传:“手足具乃成人,有良臣乃成圣。” 汉 刘向 《说苑·君道》:“ 楚国 之有不穀也,由身之有匈脇也;其有令尹司马也,由身之有股肱也。”《水浒传》第二十回:“自此 梁山泊 十一位头领聚义,真乃是交情浑似股肱,义气如同骨肉。”
(2).比喻左右辅佐之臣。《书·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汉书·苏武传》:“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於 麒麟阁 ,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济为舟楫重,任託股肱亲。”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夫以中堂之勛名功业,任寄股肱,而又和易同众,行之尚如此其艰,其他可知矣!”
(3).辅佐;捍卫。《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昔 周公 、 大公 股肱 周 室,夹辅 成王 。”《汉书·路温舒传》:“故大将军受命 武帝 ,股肱 汉国 。” 唐 韩愈 《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伏惟閤下,股肱帝室,藩垣天下。”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封干王诏》:“胞靖共尔位,世世股肱天朝也。”
(4).指拱卫首都或某一中心城市、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地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中牟 ,三国之股肱, 邯郸 之肩髀。” 唐 李德裕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致仕上柱国扶风马公神道碑铭〉序》:“旋以股肱近地, 河 关 要津,爰輟信臣,再监戎旅。”《英烈传》第二十回:“今 常州府 及 宜兴 、 广德 、 寧国 、 镇江 等处,正是 金陵 股肱,若不即取,诚为手足之患。” 清 叶士宽 《上党》诗:“三辅真肩脊, 河东 旧股肱。”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左右辅佐之臣。《书·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汉书·苏武传》:“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於 麒麟阁 ,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济为舟楫重,任託股肱亲。”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夫以中堂之勛名功业,任寄股肱,而又和易同众,行之尚如此其艰,其他可知矣!”
(3).辅佐;捍卫。《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昔 周公 、 大公 股肱 周 室,夹辅 成王 。”《汉书·路温舒传》:“故大将军受命 武帝 ,股肱 汉国 。” 唐 韩愈 《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伏惟閤下,股肱帝室,藩垣天下。”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封干王诏》:“胞靖共尔位,世世股肱天朝也。”
(4).指拱卫首都或某一中心城市、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地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中牟 ,三国之股肱, 邯郸 之肩髀。” 唐 李德裕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致仕上柱国扶风马公神道碑铭〉序》:“旋以股肱近地, 河 关 要津,爰輟信臣,再监戎旅。”《英烈传》第二十回:“今 常州府 及 宜兴 、 广德 、 寧国 、 镇江 等处,正是 金陵 股肱,若不即取,诚为手足之患。” 清 叶士宽 《上党》诗:“三辅真肩脊, 河东 旧股肱。” ——《漢語大詞典》
瞻 zhān《國語辭典》
瞻 [ zhān ]
动- 向上或向前看。《诗经·邶风·雄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楚辞·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 仰望。如:「瞻仰」。《诗经·大雅·桑柔》:「维此惠君,民人所瞻。」
列岳(列嶽)liè yuè
亦作“ 列岳 ”。
(1).高大的山岳。喻位高名重者。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驃骑上将之元勋,神州仪刑之列岳。” 唐 李阳冰 《唐李翰林〈草堂集〉序》:“王公趍风,列岳结轨。”一本岳作“岳”。
(2).谓妻子的伯叔父。 梁章鉅 《称谓录》卷七引 宋 谢维新 《合璧事类》:“今世俗呼人妇翁为令岳,妻之伯叔为列岳。” 清 唐训方 《里语徵实》卷中之上:“呼妻之伯叔父曰列岳耳。” ——《漢語大詞典》
(1).高大的山岳。喻位高名重者。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驃骑上将之元勋,神州仪刑之列岳。” 唐 李阳冰 《唐李翰林〈草堂集〉序》:“王公趍风,列岳结轨。”一本岳作“岳”。
(2).谓妻子的伯叔父。 梁章鉅 《称谓录》卷七引 宋 谢维新 《合璧事类》:“今世俗呼人妇翁为令岳,妻之伯叔为列岳。” 清 唐训方 《里语徵实》卷中之上:“呼妻之伯叔父曰列岳耳。” ——《漢語大詞典》
唇齿(唇齒,脣齿)chún chǐ
(1).比喻互相依存而有共同利益的双方。 唐 高适 《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诗:“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三国志平话》卷下:“ 孙亮 对天説誓: 荆州 与 吴 地唇齿之邦,世不相顾。” 清 黄遵宪 《哭威海》诗:“ 臺 南北,若唇齿。” 陈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寿祝辞》诗:“ 中 越 相依如唇齿,后方前綫互支援。”
(2).议论;说闲话。《金瓶梅词话》第三三回:“惹的人动的唇齿。”《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我﹞怀着个临月身子,只管往人家撞来撞去的,交人家唇齿。”
脣齿:1.唇与齿。 晋 陆机 《文赋》:“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脣齿。”《晋书·王濬传》:“以累卵之身,处雷霆之衝;茧栗之质,当豺狼之路,其见吞噬,岂抗脣齿?”
(2).借喻互相接近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卿更相拔举,迭为脣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晋书·温峤传》:“僕与仁公当如 常山 之蛇,首尾相卫,又脣齿之喻也。”《新唐书·李吉甫传》:“及 元济 擅立, 吉甫 以内地无脣齿援,因时可取,不当用 河朔 故事,与帝意合。”《明史·四川土司传一·乌蒙》:“ 乌蒙 、 乌撒 、 东川 诸土官,故与 芒部 为脣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勇略》:“坝为 川江 上流,与 昭化 脣齿,俗号 铁门槛 。”参见“ 脣齿相依 ”、“ 脣亡齿寒 ”。
(3).比喻尖刻、讽刺的言词。《太平广记》卷四四四引 唐 张读 《宣室志·陈岩》:“ 刘君 无行,又娶一 卢氏 者, 濮上 人,性极悍戾,每以脣齿相及,妾不胜其愤,故遁而至此。”
(4).谓议论。《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怀着个临月身子,只管往人家撞来撞去的,交人家脣齿。” ——《漢語大詞典》
(2).议论;说闲话。《金瓶梅词话》第三三回:“惹的人动的唇齿。”《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我﹞怀着个临月身子,只管往人家撞来撞去的,交人家唇齿。”
脣齿:1.唇与齿。 晋 陆机 《文赋》:“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脣齿。”《晋书·王濬传》:“以累卵之身,处雷霆之衝;茧栗之质,当豺狼之路,其见吞噬,岂抗脣齿?”
(2).借喻互相接近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卿更相拔举,迭为脣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晋书·温峤传》:“僕与仁公当如 常山 之蛇,首尾相卫,又脣齿之喻也。”《新唐书·李吉甫传》:“及 元济 擅立, 吉甫 以内地无脣齿援,因时可取,不当用 河朔 故事,与帝意合。”《明史·四川土司传一·乌蒙》:“ 乌蒙 、 乌撒 、 东川 诸土官,故与 芒部 为脣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赵勇略》:“坝为 川江 上流,与 昭化 脣齿,俗号 铁门槛 。”参见“ 脣齿相依 ”、“ 脣亡齿寒 ”。
(3).比喻尖刻、讽刺的言词。《太平广记》卷四四四引 唐 张读 《宣室志·陈岩》:“ 刘君 无行,又娶一 卢氏 者, 濮上 人,性极悍戾,每以脣齿相及,妾不胜其愤,故遁而至此。”
(4).谓议论。《金瓶梅词话》第七八回:“怀着个临月身子,只管往人家撞来撞去的,交人家脣齿。” ——《漢語大詞典》
赖 ( 賴 ) lài
赖 [ lài ]
- 倚靠,仗恃:依~。仰~。百无聊~(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 留在某处不肯走开:~着不走。
- 不承认:抵~。~账。~婚。
- 刁钻泼辣,不讲道理;游手好闲,行为不端的人:~子。无~。
- 诬,怪罪:诬~。
- 不好,劣:好~。
- 姓。
长城(長城)cháng chéng
(1).供防御用的绵亘不绝的城墙。 春秋 战国 时各国出于防御目的,分别在边境形势险要处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载有“ 楚国 方城 以为城”的话,这是有关 长城 的最早记载。 战国 时 齐 、 楚 、 魏 、 燕 、 赵 、 秦 和 中山 等国相继兴筑。 秦始皇 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 匈奴 的南侵,将 秦 、 赵 、 燕 三国的北边 长城 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城西起 临洮 (今 甘肃省 岷县 ),北傍 阴山 ,东至 辽 东,俗称“万里长城”。至今尚有遗迹残存。此后 汉 、 北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 明 代为了防御 鞑靼 、 瓦剌 的侵扰,自 洪武 至 万历 时,前后修筑 长城 达十八次,西起 嘉峪关 ,东至 辽 东,称为“边墙”。 宣化 、 大同 二镇之南, 直隶 、 山西 界上,并筑有内 长城 ,称为“次边”。总长约6700公里,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为世界历史上伟大工程之一。
(2).喻指可资倚重的人或坚不可摧的力量。《宋书·檀道济传》:“ 道济 见收,脱幘投地曰:‘乃復坏汝万里之长城。’”《新唐书·隐逸传·秦系》:“ 长卿 自以为五言长城, 系 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宋 陆游 《书愤》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鬢已先斑。” 柳亚子 《寄朱玉阶总司令延安》诗:“武力由来属民众, 中华 民族此长城。” ——《漢語大詞典》
(2).喻指可资倚重的人或坚不可摧的力量。《宋书·檀道济传》:“ 道济 见收,脱幘投地曰:‘乃復坏汝万里之长城。’”《新唐书·隐逸传·秦系》:“ 长卿 自以为五言长城, 系 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宋 陆游 《书愤》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鬢已先斑。” 柳亚子 《寄朱玉阶总司令延安》诗:“武力由来属民众, 中华 民族此长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