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二老佐轩辕,移戈戮蚩尤。

刘复唐代〕《游仙

税驾倚扶桑,逍遥望九州。二老佐轩辕,移戈戮蚩尤。
功成弃之去,乘龙上天游。天上见玉皇,寿与天地休。
俯视昆仑宫,五城十二楼。王母何窈眇,玉质清且柔。
扬袂折琼枝,寄我天东头。相思千万岁,大运浩悠悠。
安用知吾道,日月不能周。寄音青鸟翼,谢尔碧海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二老轩辕蚩尤

二老 èr lǎo
(1).尊称同时或异代齐名的长者二人。(1)指 伯夷 、 吕望 。《孟子·离娄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汉 扬雄 《解嘲》:“昔三仁去而 殷 墟,二老归而 周 炽。”(2)指 伯夷 、 叔齐 。 晋 郭璞 《登百尺楼赋》:“揖 首阳 之二老,招 鬼谷 之隐士。” 唐 陈子昂 《梓州射洪县武东山故居士陈君碑》:“两 龚 不免於兰焚,二老不免於薇嘆。”(3)指 老子 、 老莱子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追 羲 农 之絶轨,躡二老之玄踪。” 李善 注:“二老, 老子 老莱子 也。”(4)指 力牧 、 太山稽 。 唐 刘复 《游仙》诗:“二老佐 轩辕 ,移戈戮 蚩尤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淮南子》:“ 黄帝 治天下,而 力牧 、 太山稽 辅之。”(5)指 李白 、 白居易 。 宋 辛弃疾 《念奴娇·余既为傅岩叟两梅赋》词:“我向东邻曾醉里,唤起诗家二老。” 邓广铭 笺注:“诗家二老即 李白 及 白居易 。”
(2).指父母。 北周 庾信 《王祥扣冰鱼跃赞》:“二老同膳,双鱼共浮。” 宋 张孝祥 《鹧鸪天·为老母寿》词:“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鬢长青。”《秧歌剧选·宝山参军》:“ 刘金莲 :提起父母泪不干。 王宝山 :为什么提起二老泪涟涟。”  ——《漢語大詞典》
佐 zuǒ《國語辭典》

佐 [ zuǒ ]

  1. 辅助。如:「辅佐」、「佐理」。《左传·襄公十三年》:「使赵武将上军,韩起佐之。」
  2. 劝饮、配食。《国语·晋语九》:「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三国吴·韦昭·注:「佐,犹劝也。」《汉书·卷一·高帝纪下》:「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颜师古注引应劭曰:「佐,助行酒。」
  1. 辅助的人员。如:「县佐」、「军佐」、「邮务佐」。
  1. 副的。《礼记·少仪》:「乘贰车则式,佐车则否。」
轩辕(軒轅)xuān yuán
(1).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黄帝 的名字。传说姓 公孙 ,居于 轩辕之丘 ,故名曰 轩辕 。曾战胜 炎帝 于 阪泉 ,战胜 蚩尤 于 涿鹿 ,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 中华 民族的始祖。《楚辞·远游》:“ 轩辕 不可攀援兮,吾将从 王乔 而娱戏!”《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者,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名曰 轩辕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轩辕 之世,史有 仓頡 ,主文之职,其来久矣。” 明 王世贞 《登岱》诗:“ 轩辕皇帝 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开。”
(2).借指中华民族。 鲁迅 《集外集拾遗·〈自题小像〉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 轩辕 。”
(3).指车輈。《战国策·赵策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 秦 患而不与其忧。”《史记·苏秦列传》:“前有楼闕轩辕,后有长姣美人。”《说文·车部》“輈,辕也” 清 朱骏声 通训:“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小车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谓之輈,故亦曰轩辕,谓其穹隆而高也。”
(4).星座名。在星宿北。共十七星,蜿蜒如龙,故称。其第十四星为一等大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为女主象。后多借指皇后。《史记·天官书》:“权,轩辕。轩辕,黄龙体。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御者后宫属。” 张守节 正义:“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黄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后宫之象也……二十四变,皆轩辕主之。其大星,女主也;次北一星,夫人也;次北一星,妃也;其次诸星皆次妃之属。” 清 钱谦益 《皇后册文》:“上应张星,主太庙明堂之位;下临角亢,叶后宫 轩辕 之占。”
(5).运行。 清 龚自珍 《尊隐》:“夫日胎於溟涬,浴於东海,徘徊於华林,轩辕於高閎,照耀人之新沐濯。”
(6).传说中的国名。 汉 张衡 《思玄赋》:“超 轩辕 於 西海 兮,跨 汪氏 之龙鱼,此国之千岁兮,曾焉足以娱余。”
(7).复姓。 唐 有 轩辕集 。见《全唐文》卷九二八。  ——《漢語大詞典》
移 yí《國語辭典》

移 [ yí ]

  1. 移转、搬迁。如:「移植」、「迁移」。《汉书·卷四九·鼌错传》:「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唐·李贺〈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2. 转变、改变。如:「移风易俗」、「移孝作忠」。唐·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3. 摇动。《礼记·玉藻》:「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唐·孔颖达·正义:「移谓靡迆摇动也。」
  4. 施予、赠送。《史记·卷一○四·田叔传》:「鞅鞅如有移德于我者,何也?」《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长,移珍来享,抗手称臣。」
  5. 去除。汉·王充《论衡·变虚》:「齐君欲禳慧星之凶,犹子韦欲移荧惑之祸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1. 一种官方文书的旧称,行文于平行的对等单位之间。《后汉书·卷七四·袁绍传》:「桥帽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诸司相质 其制有三:一曰关,二曰制,三曰移。」
  2. 姓。如汉代有移良。
戈 gē《國語辭典》

戈 [ gē ]

  1. 武器名。为长柄横刃的平头戟。如:「枕戈待旦」、「干戈」。《书经·费誓》:「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晋·熊远〈因灾异上疏〉:「臣子之责,宜在枕戈,为王前驱。」
  2. 战争。《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唐·杜甫〈秦州杂诗〉二○首之一九:「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3. 译音用字。为蒙古、满洲话译音所常用。如:「戈壁」、「戈什」。
  4. 姓。如宋代有戈彦,明代有戈尚友。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戮 lù《國語辭典》

戮 [ lù ]

  1. 刑杀。如:「杀戮」。唐·李白〈拟恨赋〉:「及夫李斯受戮,神气黯然。」
  2. 侮辱、羞辱。唐·杜甫〈行次昭陵〉诗:「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3. 合、并。《墨子·尚贤中》:「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共存亡,戮心力。」
蚩尤 chī yóu
(1).传说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领。以金作兵器,与 黄帝 战于 涿鹿 ,失败被杀。但古籍所载,说法不一:(1) 炎帝 臣。见《逸周书·尝麦》《太平御览·兵部一》《世本》 宋衷 注、《庄子·盗跖》 陆德明 释文。(2) 黄帝 臣。见《管子·五行》《越绝书·计倪内经》。(3)古庶人。见《周礼·春官·肆师》 贾公彦 疏引《五经音义》。(4) 九黎 之君。见《书·吕刑》 陆德明 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策》 高诱 注。(5)古天子。见《山海经·大荒北经》《史记·高祖本纪》 裴駰 集解引《汉书》 应劭 注。
(2).恶人的代称。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你早提三尺殛 蚩尤 ,莫教鬼哭与神愁。”
(3).借指雾或兵气。相传 蚩尤 与 黄帝 决战时雾塞天地。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蚩尤 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明 许承钦 《兵至》诗之二:“蜡索催残令, 蚩尤 卷夕曛。”
(4).星相占卜中的凶神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阴阳家禁忌:﹞一日之中,则有白虎、黑杀、刀砧、天火、重丧、天贼、地贼、血支、血忌、归忌、黑道、土瘟、天狗、大败、蚩尤、官符……等凶神。”
(5).星名。通称彗星。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聚义》:“剑锋辉太皥,旗焰拂蚩尤。”参见“ 蚩尤旗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