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世事何时了。君心天意与年光。

杜安世宋代〕《虞美人

红颜绿鬓催人老。世事何时了。君心天意与年光。春花未遍已秋霜。为谁忙。
樽前正好闲风月。莫话生离别。直饶终日踏红尘。浮名浮利枉劳神。更愁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世事何时天意年光

世事 shì shì
(1).指士农工商各自具备的技艺。《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 郑玄 注:“世事,谓士农工商之事。” 孙诒让 正义:“事谓道艺曲艺之等,四民皆有之。”
(2).指世代相传的专业,如巫、医、卜筮等。《周礼·地官·大司徒》:“十有一曰世事。” 孙诒让 正义引 蒋载康 云:“世事,累世专业相传,凡巫、医、卜筮诸艺事。”
(3).时事;世上的事。《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 帝嚳 ,下道 齐桓 ,中述 汤 武 ,以刺世事。” 宋 陆游 《书愤》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叶紫 《星》第三章一:“他们在那坟堆上抽烟,谈世事,他们向着太阳扪老虱婆。”
(4).世务;尘俗之事。《文选·张衡〈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李善 注:“世务纷浊,以喻尘埃。”《晋书·阮籍传》:“ 籍 本有济世志,属 魏 晋 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籍 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清 刘大櫆 《樵髯传》:“其言 武夷 九曲 ,幽絶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5).指社交应酬、人情世故。《宋书·庾登之传》:“ 登之 虽不涉学,善於世事, 王弘 、 谢晦 、 江夷 之徒,皆相知友。”《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那 杨温 道:‘復员外, 温 在家,世事不会,只会使棒。’”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不晓人事》:“ 李长源 虽高才,然不通世事,傲岸多怒,交游多畏之。” 徐迟 《祁连山下》四:“那些国民党分子把他请来,是别有用心的。我们的画家再不懂世事,也立刻识破了他们的企图。”
(6).大势。《北齐书·王纮传》:“官军频经失利,人情骚动,若復兴兵极武,出顿 江 、 淮 ,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倾国而来,则世事去矣。”《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帝知世事已去,意欲遂幸 永嘉 ,羣臣皆不愿从。”
(7).局面。 孙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崔骨碌 听了,摇头晃脑的说:‘八路军的世事越闹越旺,比早先我在的工夫可厉害多啦!’”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 陕北 红军闹革命,起初只有两支破枪三颗子弹,还有一颗塌火的,如今多大世事了!”  ——《漢語大詞典》
何时(何時)hé shí
(1).什么时候。表示疑问。《楚辞·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乾?”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  ——《漢語大詞典》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1.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2.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1.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2.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1.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1.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2.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1.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2.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3.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4.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5.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6.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7.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8.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天意 tiān yì
(1).上天的意旨。《墨子·天志上》:“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汉书·礼乐志》:“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 宋 苏轼 《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吾儕流落岂天意,自坐迂阔非人挤。”《红楼梦》第九十回:“人心天意,他们两个竟是天配的了。” 老舍 《神拳》第三幕:“凡事都有天意,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管它干到几时为止?”
(2).帝王的心意。 唐 杜甫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诗:“詔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 唐 王建 《上裴度舍人》诗:“天意皆从彩毫出,宸心尽向紫烟来。”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 仁庙 晚未得嗣,天意颇无聊。”
(3).自然的意趣。 宋 梅尧臣 《墨竹》诗:“如将石上萧萧枝,生向壁间天意足。”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年光 nián guāng
(1).年华;岁月。 南朝 陈 徐陵 《答李颙之书》:“年光遒尽,触目崩心,扶心含毫,诸不申具。” 宋 陈允平 《永遇乐》词:“蔷薇旧约,樽前一笑,等闲辜负年光。” 清 江昱 《齐天乐》词:“年光迅羽,怕游倦 相如 ,后期难许。” 冰心 《庄鸿的姊姊》:“从前的快乐光阴,现在追想起来,恨不得使他‘年光倒流’了。”
(2).春光。 唐 王绩 《春桂问答》诗之一:“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 唐 李观 《御沟新柳》诗:“御沟迴广陌,芳柳对行人。翠色枝枝满,年光树树新。” 明 周履靖 《锦笺记·游杭》:“水緑沙平一带春,雪晴风暖不生尘。年光到处皆堪赏,能解閒行有几人。”
(3).年成,年景。 姚雪垠 《长夜》十七:“因为年光太坏,逼得他非蹚不可。”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