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蹴 cù《國語辭典》
蹴 [ cù ]
动- 踏踩。《战国策·韩策三》:「东孟之会,聂政、阳坚刺相兼君。许异蹴哀侯而殪之,立以为郑君。」唐·杜甫〈遣兴〉诗五首之二:「骍弓金爪镝,白马蹴微雪。」
- 踢。如:「蹴踘」、「蹴毬」。《晋书·卷六二·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 恭敬的样子。参见「蹴然 」条。
罢 ( 罷 ) bà/ba/pí
罢 [ bà ]
- 停,歇:~休。~工。~课。~市。~论(打消了打算)。~笔(停止写作)。
- 免去,解除:~免。~官。~职。~黜。
- 完了,毕:吃~饭。
- 同“吧”。
- 同“疲”,累。
秋千(鞦韆)qiū qiān
传统体育游戏。两绳下拴横板,上悬于木架,人坐或站在板上,两手分握两绳,前后往返摆动。相传 春秋 时 齐桓公 自北方 山戎 传入。一说本为 汉武帝 时宫中之戏,作千秋,为祝寿之辞,后倒读为秋千。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入秋千去。” 金 元好问 《辛亥寒食》诗:“秋千与花影,併在月明中。” 清 孙枝蔚 《漫兴》诗之四:“谁家红袖过红桥,一丈秋千努折腰。”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既不跺脚一走,就得想办法作事,先必得站一头儿,不能打秋千似的来回晃悠。”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秋千》。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相传为 春秋 齐桓公 从北方 山戎 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 汉武帝 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鞦韆”。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 仇兆鳌 注:“ 宗懔 《岁时记》: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古今艺术图》:以綵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鞦韆。一云当作千秋,本出 汉 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陈维嵩 《减字木兰花·过惠山九华庵》词:“些事消魂,剩有鞦韆断板存。”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也有人在栗子树的横枝上系着绳子,吊了架秋千,大家围着悠荡着玩。” ——《漢語大詞典》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相传为 春秋 齐桓公 从北方 山戎 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 汉武帝 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鞦韆”。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 仇兆鳌 注:“ 宗懔 《岁时记》:寒食有打毬、鞦韆、施钩之戏。《古今艺术图》:以綵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鞦韆。一云当作千秋,本出 汉 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陈维嵩 《减字木兰花·过惠山九华庵》词:“些事消魂,剩有鞦韆断板存。”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也有人在栗子树的横枝上系着绳子,吊了架秋千,大家围着悠荡着玩。” ——《漢語大詞典》
起来(起來)qǐ lái
(1).起床。 唐 白居易 《食后》诗:“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甌茶。”《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次日,清早起来,也无心想观看书史,忙忙梳洗了,即望园东墙边来。”《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话説 匡超人 睡在楼上,听见有客来拜,慌忙穿衣起来下楼。” 萧永银 《从祁连山到陇东》:“这样冷的夜晚,和尚们是不会起来的。”
(2).借指病愈。《红楼梦》第四九回:“ 林丫头 刚起来了,二姐姐又病了。”
(3).起立;站起。《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那 黄巢 拿着酒壶抬身起来。”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第十一章:“ 赵三多 收回式子,哈哈一笑说:‘起来起来, 成德 兄弟!这是干什么?’”
(4).奋起;站出来;挺身而出。 田汉 《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梁斌 《红旗谱》五一:“谁知他们暗里使劲,串通四乡里穷得没有饭吃的人们,起来抗税。”
(5).起身来到。 宋 李石 《临江仙》词:“起来花影下,扇子扑流萤。”
(6).发生;产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又道是‘疑心生暗鬼’,未必不是阳命将絶,自家心上的事发,眼花灯花上头起来的。”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谣言起来以后的第二天,原先十分热闹的 李 家院子的下屋,冷冷落落的,没有人来了。”
(7).兴盛;兴起。《歧路灯》第九五回:“看看人家已是败讫了。如今父子两个又都进了学,又像起来光景。” 姚雪垠 《长夜》十二:“好好儿干, 吴大帅 还要起来的。 马旅长 需要你们的时候,我派人来叫你们,你们可不能不去。” 所云平 史超 《东进!东进!》第一幕:“我们县的抗 日 形势眼看着起来了。”
(8).建造完成。《廿载繁华梦》第二六回:“我这间屋子起来,连工貲材料,统费了十六万金。”
(9).搜取出来;挖出来。《三侠五义》第九七回:“叫 方公 派人将赃银起来。”
(10).从……以来;开始。《朱子语类》卷一一七:“某在 漳州 ,有讼田者契数十本,自 崇寧 起来,事甚难考。”
(1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情况开始并且递进。《朱子语类》卷八七:“眼前事纔拈一件起来,勘当着所在,便不成模样。” 巴金 《家》二五:“不过她忽然觉得在 倩如 的面前自己显得委琐起来。”如:天气渐渐冷起来。
(12).表示比较。《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一美一丑,相形起来,那标致的越觉美玉增辉,那丑陋的越觉泥涂无色。”
(13).用在动词后,表示向上。《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拨开浮泥看去,乃是一块青石头,上面依稀有字, 晦翁 叫取起来看。”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我也曾读过十几年书,如今倒弔起来,没有一点墨水。”
(1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达到目的。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呵,记起来了,是个单单瘦瘦,三十来往的角色,是不是?”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你妈妈因为花了姓 胡 的许多钱,她找不到你,没法应付姓 胡 的,听说已经躲起来了。” ——《漢語大詞典》
(2).借指病愈。《红楼梦》第四九回:“ 林丫头 刚起来了,二姐姐又病了。”
(3).起立;站起。《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那 黄巢 拿着酒壶抬身起来。”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第十一章:“ 赵三多 收回式子,哈哈一笑说:‘起来起来, 成德 兄弟!这是干什么?’”
(4).奋起;站出来;挺身而出。 田汉 《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梁斌 《红旗谱》五一:“谁知他们暗里使劲,串通四乡里穷得没有饭吃的人们,起来抗税。”
(5).起身来到。 宋 李石 《临江仙》词:“起来花影下,扇子扑流萤。”
(6).发生;产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又道是‘疑心生暗鬼’,未必不是阳命将絶,自家心上的事发,眼花灯花上头起来的。”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谣言起来以后的第二天,原先十分热闹的 李 家院子的下屋,冷冷落落的,没有人来了。”
(7).兴盛;兴起。《歧路灯》第九五回:“看看人家已是败讫了。如今父子两个又都进了学,又像起来光景。” 姚雪垠 《长夜》十二:“好好儿干, 吴大帅 还要起来的。 马旅长 需要你们的时候,我派人来叫你们,你们可不能不去。” 所云平 史超 《东进!东进!》第一幕:“我们县的抗 日 形势眼看着起来了。”
(8).建造完成。《廿载繁华梦》第二六回:“我这间屋子起来,连工貲材料,统费了十六万金。”
(9).搜取出来;挖出来。《三侠五义》第九七回:“叫 方公 派人将赃银起来。”
(10).从……以来;开始。《朱子语类》卷一一七:“某在 漳州 ,有讼田者契数十本,自 崇寧 起来,事甚难考。”
(1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情况开始并且递进。《朱子语类》卷八七:“眼前事纔拈一件起来,勘当着所在,便不成模样。” 巴金 《家》二五:“不过她忽然觉得在 倩如 的面前自己显得委琐起来。”如:天气渐渐冷起来。
(12).表示比较。《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一美一丑,相形起来,那标致的越觉美玉增辉,那丑陋的越觉泥涂无色。”
(13).用在动词后,表示向上。《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拨开浮泥看去,乃是一块青石头,上面依稀有字, 晦翁 叫取起来看。”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我也曾读过十几年书,如今倒弔起来,没有一点墨水。”
(1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达到目的。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呵,记起来了,是个单单瘦瘦,三十来往的角色,是不是?”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你妈妈因为花了姓 胡 的许多钱,她找不到你,没法应付姓 胡 的,听说已经躲起来了。” ——《漢語大詞典》
慵 yōng《國語辭典》
慵 [ yōng ]
副- 懒。唐·白居易〈赠友〉诗五首之二:「畬田既慵斫,稻田亦懒耘。」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每日慵将书去习,逐朝常把药的那来扶。」
慵 [ yúng ]
- (一)之又音。
整 zhěng《國語辭典》
整 [ zhěng ]
名- 不带小数点的数字。如:「正整数」、「负整数」。
- 全数、总数。如:「化整为零」。
- 集合。如:「整队」。《诗经·大雅·常武》:「整我六师,以修我戎。」
- 治理、安放。如:「整理」、「整顿」、「整装待发」。
- 修理。如:「整人专家」、「整型」、「这部老爷车该好好整整了。」
- 有秩序的。如:「整齐」、「整然有序」。
- 完全的、全部的。如:「整体」、「整批」、「完整」。
- 正好、刚好。如:「十元七角整」。
纤纤(纖纖)xiān xiān
(1).细微;细微的事物。《荀子·大略》:“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徵调曲五》:“纤纤不絶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宋 张元干 《南歌子·中秋》词之四:“指印纤纤粉,釵横隐隐金。”
(2).女手柔细貌。《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唐 罗邺 《题笙》诗:“最宜轻动纤纤玉,醉送当观灩灩金。”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纪存》:“ 班姬 晋女 今何有,携来合付纤纤手。” 苏曼殊 《东居杂诗》之十九:“旧厢风月重相忆,十指纤纤擘荔枝。”
(3).指女子柔美之手。 元 徐再思 《水仙子·红指甲》曲:“雪藕丝霞十缕,鏤枣班血半点,掐 刘郎 春在纤纤。”
(4).细巧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5).尖细。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鉤。” 唐 韩愈 《答张十一功曹》诗:“篔簹竞长纤纤笋,躑躅閒开艳艳花。” 清 青城子 《志异续编·杨四》:“俄而楼门边,露纤纤小足。”
(6).细长貌;柔细貌。 唐 孙鲂 《柳》诗之二:“春风多事刚牵引,已解纤纤学舞腰。”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延生观后山上小堂》:“古殿神仙深杳杳,香炉烟翠起纤纤。” 清 纳兰性德 《赤枣子》词:“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 柯岩 《东方的明珠》一:“它们拼命往下钻,只想越来越深地潜入缸底,借那几根纤纤的水草来隔开危险,那里还顾得上吃食呢?” ——《漢語大詞典》
(2).女手柔细貌。《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唐 罗邺 《题笙》诗:“最宜轻动纤纤玉,醉送当观灩灩金。”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纪存》:“ 班姬 晋女 今何有,携来合付纤纤手。” 苏曼殊 《东居杂诗》之十九:“旧厢风月重相忆,十指纤纤擘荔枝。”
(3).指女子柔美之手。 元 徐再思 《水仙子·红指甲》曲:“雪藕丝霞十缕,鏤枣班血半点,掐 刘郎 春在纤纤。”
(4).细巧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5).尖细。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鉤。” 唐 韩愈 《答张十一功曹》诗:“篔簹竞长纤纤笋,躑躅閒开艳艳花。” 清 青城子 《志异续编·杨四》:“俄而楼门边,露纤纤小足。”
(6).细长貌;柔细貌。 唐 孙鲂 《柳》诗之二:“春风多事刚牵引,已解纤纤学舞腰。”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延生观后山上小堂》:“古殿神仙深杳杳,香炉烟翠起纤纤。” 清 纳兰性德 《赤枣子》词:“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 柯岩 《东方的明珠》一:“它们拼命往下钻,只想越来越深地潜入缸底,借那几根纤纤的水草来隔开危险,那里还顾得上吃食呢?” ——《漢語大詞典》
手 shǒu《國語辭典》
手 [ shǒu ]
名- 人体的上肢。如:「右手」、「手脑并用」。
- 从事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如:「水手」、「选手」、「国手」、「高手」。
- 做事的人。如:「助手」、「帮手」、「人手不足」。
- 技能、本领。如:「在运动方面,他真有一手。」
- 作法。如:「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亲手写的。如:「手谕」、「手书」、「手抄」。
- 与手有关的。如:「手杖」、「手榴弹」。
-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如:「手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