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泰山 tài shān
(1).山名。在 山东省 中部。古称东岳,为五岳之一。也称 岱宗 、 岱山 、 岱岳 、 泰岱 。主峰 玉皇顶 在 泰安市 北。古代帝王常在 泰山 举行封禅大典。《诗·鲁颂·閟宫》:“ 泰山 巖巖, 鲁 邦所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泰山 为东岳,在 泰山 博县 西北。 岱宗 也,王者封禪于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检之事焉。” 明 王守仁 《登泰山》诗:“晓登 泰山 道,行行入烟霏。” 刘白羽 《日出》:“登 泰山 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2).山名。即 沂山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 巨洋水 出 朱虚县 泰山 …… 泰山 即 东小泰山 也。”
(3).比喻重大的或有价值的事物。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 泰山 ,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汉 扬雄 《解嘲》:“夫 萧 规 曹 随, 留侯 画策, 陈平 出奇,功若 泰山 ,响若坻隤。”《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我与你情似 泰山 ,恩同 东海 ,誓同生死。”如:有眼不识 泰山 。
(4).比喻值得敬仰的人。 清 刘大櫆 《祭尹少宰文》:“公之在世,人岂惊奇,及其既没,泣涕追思, 泰山 乔岳,忽然崩摧。”参见“ 泰山北斗 ”、“ 泰山其頽 ”。
(5).比喻安定稳固。 汉 枚乘 《七发》:“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 泰山 。” 宋 苏洵 《远虑》:“盖天下虽有 泰山 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
(6).靠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与你失了这泰山的靠傍,今生再无好日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滑县之捷》:“时又有 曹福昌 、 刘得财 党羽内应之举,诸贼恃为泰山。” 杨朔 《雪浪花》:“日久天长,老人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
(7).岳父的别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明皇 封禪 泰山 , 张説 为封禪使。 説 女婿 郑鎰 ,本九品官,旧例封禪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 郑鎰 因 説 骤迁五品,兼赐緋服。因大脯次, 玄宗 见 鎰 官位腾跃,怪而问之, 鎰 无词以对。 黄幡绰 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明 陈继儒 《群碎录》:“又以 泰山 有 丈人峰 ,故又呼丈人曰岳翁,亦曰泰山。” 杨朔 《雪浪花》:“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拿人当女婿看待。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 ——《漢語大詞典》
(2).山名。即 沂山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 巨洋水 出 朱虚县 泰山 …… 泰山 即 东小泰山 也。”
(3).比喻重大的或有价值的事物。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 泰山 ,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汉 扬雄 《解嘲》:“夫 萧 规 曹 随, 留侯 画策, 陈平 出奇,功若 泰山 ,响若坻隤。”《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我与你情似 泰山 ,恩同 东海 ,誓同生死。”如:有眼不识 泰山 。
(4).比喻值得敬仰的人。 清 刘大櫆 《祭尹少宰文》:“公之在世,人岂惊奇,及其既没,泣涕追思, 泰山 乔岳,忽然崩摧。”参见“ 泰山北斗 ”、“ 泰山其頽 ”。
(5).比喻安定稳固。 汉 枚乘 《七发》:“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 泰山 。” 宋 苏洵 《远虑》:“盖天下虽有 泰山 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
(6).靠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与你失了这泰山的靠傍,今生再无好日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滑县之捷》:“时又有 曹福昌 、 刘得财 党羽内应之举,诸贼恃为泰山。” 杨朔 《雪浪花》:“日久天长,老人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
(7).岳父的别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明皇 封禪 泰山 , 张説 为封禪使。 説 女婿 郑鎰 ,本九品官,旧例封禪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 郑鎰 因 説 骤迁五品,兼赐緋服。因大脯次, 玄宗 见 鎰 官位腾跃,怪而问之, 鎰 无词以对。 黄幡绰 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明 陈继儒 《群碎录》:“又以 泰山 有 丈人峰 ,故又呼丈人曰岳翁,亦曰泰山。” 杨朔 《雪浪花》:“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拿人当女婿看待。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阳 ( 陽 ) yáng
阳 [ yáng ]
- 明亮。
-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
-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
-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
- 温暖:~春。
-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
- 凸出的:~文图章。
-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
-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
- 男性生殖器:~痿。
- 古同“佯”,假装。
- 姓。
汶水
书禹贡浮于汶达于济疏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济 诗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汶左传齐人来归郓欢龟阴田注三邑皆汶阳田也疏水 出泰山莱芜县西南经济北至东平须昌县入济则汶水发源东北而西南流也水北曰阴此三邑皆在汶水北 公羊传公子庆父弑闵公走而之莒莒人逐之将由乎齐齐人不纳却反舍于汶水之上使公子奚斯入请季子曰公子不可以入入则杀矣奚斯不忍反命于庆父自南涘北面而哭庆父闻之曰嘻此奚斯之声也诺己曰吾不得入矣于是抗辀经而死 晋书羊祜传尝游汶水之滨遇父老谓之曰孺子有好相年未六十必建大功于天下既而去莫知所在 水经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嬴县南又东南过奉高县北屈从县西南流过博县西北又西南过蛇丘县南又西南过冈县北又西南过平章县南又西南过无盐县南又西南过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
又济水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来博物志周官云貉不渡汶水鸲不渡济水鲁国无鸲鹆 巢记异也 明一统志汶水源出沂山东麓流经本县东南六十里入安丘县界县又汶水源发泰安州西南流至本府经宁阳平阴汶上界又西至东平州界注济河故道东北流经东阿县界又东北至济南府界入海
又丨丨桥在安丘县西北三里丨
王恽拜奠宣圣林墓诗遥遥鲁甸馀 丨走湍濑凭轼望云林郁郁佳气叆 ——《骈字类编》
又济水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来博物志周官云貉不渡汶水鸲不渡济水鲁国无鸲鹆 巢记异也 明一统志汶水源出沂山东麓流经本县东南六十里入安丘县界县又汶水源发泰安州西南流至本府经宁阳平阴汶上界又西至东平州界注济河故道东北流经东阿县界又东北至济南府界入海
又丨丨桥在安丘县西北三里丨
王恽拜奠宣圣林墓诗遥遥鲁甸馀 丨走湍濑凭轼望云林郁郁佳气叆 ——《骈字类编》
西流
唐 崔国辅 渭水西别李崙 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
唐 高适 同敬八卢五汎河间清河 东流达沧海,西流延滹池。
唐 杜甫 立秋雨院中有作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
唐 刘禹锡 早秋集贤院即事 金数已三伏,火星正西流。
唐 王建 垄头水 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去绕龙城。
唐 彭伉 青云干吕 其二 东起随风暖,西流共日曛。
唐 李洞 上昭国水部从叔郎中 极南极北游,东汎复西流。
宋 苏轼 寓居合江楼 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元 元好问 镇州与文举百一饮 日月尽随天北转,古今谁见海西流?
元 丁鹤年 登北固山多景楼 城随山北固,潮蹴海西流。 ——《骈字类编》
唐 高适 同敬八卢五汎河间清河 东流达沧海,西流延滹池。
唐 杜甫 立秋雨院中有作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
唐 刘禹锡 早秋集贤院即事 金数已三伏,火星正西流。
唐 王建 垄头水 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去绕龙城。
唐 彭伉 青云干吕 其二 东起随风暖,西流共日曛。
唐 李洞 上昭国水部从叔郎中 极南极北游,东汎复西流。
宋 苏轼 寓居合江楼 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元 元好问 镇州与文举百一饮 日月尽随天北转,古今谁见海西流?
元 丁鹤年 登北固山多景楼 城随山北固,潮蹴海西流。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