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至于(至於)zhì yú
亦作“ 至於 ”。
(1).到;达到。于,助词,无义。《书·盘庚上》:“王命众,悉至于庭。”《论语·学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 宋 苏轼 《表忠观碑》:“是以其民至於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添兵》:“ 五代 之际,四方割裂,以区区中州之地, 晋 汉 之兵尝至於数十万人。”
(2).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国语·周语中》:“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於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注意于大众的艺术家,来注意于这些东西,大约也未必错,至于仍要加以提炼,那也是无须赘说的。”
(3).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竟至于,甚至于。《北史·魏彭城王勰传》:“自 孝文 不豫, 勰 常居中,亲侍医药,夙夜不离左右,至於衣不解带,乱首垢面。”
(4).连词。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犹以致于。《后汉书·宦者传论》:“ 竇武 、 何进 ,位崇戚近,乘九服之嚣怨,协羣英之埶力,而以疑留不断,至於殄败。” 鲁迅 《书信集·致翟永坤》:“我因居处不大,所以书籍稿件,无法布置,至于常易散失,实为困难。”
(5).连词。犹即使是,即便是。《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唐 杜荀鹤 《乱后逢村叟》诗:“还似平寧徵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於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6).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犹竟然。《史记·伍子胥列传》:“今子故 平王 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少年饮之,至於口鼻出血,盖性极暖也。” ——《漢語大詞典》
(1).到;达到。于,助词,无义。《书·盘庚上》:“王命众,悉至于庭。”《论语·学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 宋 苏轼 《表忠观碑》:“是以其民至於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添兵》:“ 五代 之际,四方割裂,以区区中州之地, 晋 汉 之兵尝至於数十万人。”
(2).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国语·周语中》:“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於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注意于大众的艺术家,来注意于这些东西,大约也未必错,至于仍要加以提炼,那也是无须赘说的。”
(3).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竟至于,甚至于。《北史·魏彭城王勰传》:“自 孝文 不豫, 勰 常居中,亲侍医药,夙夜不离左右,至於衣不解带,乱首垢面。”
(4).连词。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犹以致于。《后汉书·宦者传论》:“ 竇武 、 何进 ,位崇戚近,乘九服之嚣怨,协羣英之埶力,而以疑留不断,至於殄败。” 鲁迅 《书信集·致翟永坤》:“我因居处不大,所以书籍稿件,无法布置,至于常易散失,实为困难。”
(5).连词。犹即使是,即便是。《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唐 杜荀鹤 《乱后逢村叟》诗:“还似平寧徵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於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6).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犹竟然。《史记·伍子胥列传》:“今子故 平王 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少年饮之,至於口鼻出血,盖性极暖也。” ——《漢語大詞典》
亚 ( 亞 ) yà
亚 [ yà ]
- 较差:他的体力不~于你。
- 次一等:~军。~圣。
- 原子价较低的,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一个氢原子或氧原子的:硫酸~铁。
- 指“亚细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简称“亚洲”):东~。
夫 fū/fú《國語辭典》
夫 [ fū ]
名- 古代稱成年男子為「夫」,後泛稱男子。如:「征夫」、「懦夫」。《說文解字·夫部》:「夫,丈夫也。」清·徐灝·箋:「男子已冠之偁也。」《孟子·萬章下》:「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
- 泛指一般人。如:「千夫所指」、「萬夫莫敵」、「匹夫」。
- 夫婿。如:「姊夫」、「前夫」、「亡夫」。《樂府詩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辭三·無名氏·陌上桑詩》:「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 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如:「漁夫」、「農夫」、「車夫」、「挑夫」、「樵夫」。
夫 [ fú ]
助- 文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論語·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孟子·離婁上》:「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 文言文中用於句末,表示感嘆或疑問。《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曰:『吾歌,可夫?』」
- 文言文中用於句中,無義。《禮記·檀弓下》:「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
- 文言文中指示代名詞。《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曰:『夫獨無族姻乎?』」《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
- 文言文中指示形容詞。相當於「此」、「彼」。《左傳·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动-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 美好的。如:「可人儿」。
-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 参见「可汗 」条。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动-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介-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副-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动-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名-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犯 fàn《國語辭典》
犯 [ fàn ]
動- 侵害、干擾、沖撞。如:「侵犯」、「干犯」、「冒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國語·晉語八》:「忠不可暴,信不可犯。」
- 抵觸、違背。如:「犯法」、「犯規」、「違法犯紀」。《周禮·夏官·大司馬》:「犯令陵正,則杜之。」
- 發生。如:「他愛說謊的老毛病又犯了。」《紅樓夢·第一一五回》:「你們忒不留神,二爺犯了病也不來回我。」
- 冒著。宋·蘇軾〈岐亭〉詩五首之一:「知我犯寒來,呼酒意頗多。」
- 落進、落到。元·無名氏《神奴兒·第三折》:「我兒也,你今日犯到我這衙門裡來 。」《老殘遊記·第五回》:「或者說話說的不得法,犯到他手裡,也是一個死。」
- 有罪的人。如:「主犯」、「從犯」、「罪犯」、「嫌犯」。
- 值得。如:「犯不著」。《紅樓夢·第七五回》:「四丫頭也不犯囉唕你,卻是誰呢?」
邪 xié/yé《國語辭典》
邪 [ xié ]
形- 不正當的。如:「邪念」、「邪心」、「邪惡」。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論〉:「闢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
- 奇怪、異於正常的。如:「邪事」、「邪門」、「邪魔」。《兒女英雄傳·第六回》:「這可是邪的!難道那小子有這麼大神通不成?」
- 偏斜不正的。《詩經·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通「斜」。
- 不正當的思想或行為。如:「改邪歸正」、「奸邪」。《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人事無法理解的怪異事件。如:「中邪」、「驅邪」、「百邪不侵」。
- 中醫稱足以傷人致病的四時之氣或環境因素。如:「風邪」、「寒邪」。
邪 [ yé ]
助-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感嘆的語氣。《莊子·養生主》:「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史記·卷六一·伯夷傳》:「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同「耶 」。
- 參見「邪呼 」、「邪許 」條。
邪 [ xiá ]
- (一)之又音。
邪 [ xú ]
副- 慢慢的。《詩經·邶風·北風》:「其虛其邪,既亟只且。」漢·鄭玄·箋:「邪,讀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儀虛徐寬仁者,今皆以為急刻之行矣,所以當去以此也。」通「徐」。
邪 [ yú ]
名- 剩餘。《史記·卷二六·曆書》:「歸邪於終,事則不悖。」南朝宋·裴駰·集解:「邪,餘分也;終,閏月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