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屈原 qū yuán
(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国贵族出身,任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5月秦军一举攻破楚都郢。他怀着亡国的悲痛,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他一生写下许多感人肺腑、彪炳千秋的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无比憎恨和对楚国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感情奔放。他的作品千古传诵,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诗篇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宝库的伟大贡献 ——《整理自网络》
既 jì《國語辭典》
既 [ jì ]
副- 已经。《论语·先进》:「春服既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
- 尽、全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济也。」《国语·齐语》:「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
- 不久。《左传·文公元年》:「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
- 已经、既然,表前后情况有连带关系。常与「就」或「则」连用。《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 表示并列的连接词。与「且」、「又」、「也」等词连用。如:「既醉且饱」、「既要爱情,也要面包。」《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元·钟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间套·收尾〉:「既通儒,又通吏。」
- 姓。如汉代有既良。
放 fàng《國語辭典》
放 [ fàng ]
动- 逐。如:「流放」。《楚辞·屈原·渔父》:「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闲,忧愁叹吟,仪容变易。」
- 弃。《三国志·卷四四·蜀书·姜维传》:「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
- 放纵、任由。如:「放声高歌」、「放言高论」。《孟子·告子上》:「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 安置。如:「陈放」、「安放」。《水浒传·第二一回》:「一桶盘拖上楼来,放在春台上。」
- 发出。如:「施放」、「鸣放」。《三国演义·第五回》:「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
- 开、展。如:「心花怒放」、「百花开放」。
- 在一定时间后停止。如:「放学」、「放工」。
- 任官职,多指京官外任而言。如:「外放」、「下放」。《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赏了头等官加了个副都统衔,放了乌里雅苏台的参赞大臣了。」
- 弄,置于「仔细」、「明白」、「聪明」等词前,有提请注意的意思。如:「放明白些」、「放聪明点」。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哥哥,你丢我时,放仔细些,我肚子上有个疖子哩。」
- 打网球、排球、乒乓球时的偷袭。如:「他在网前放小球,漂亮极了!」
- 放荡、不拘束。如:「豪放」、「狂放」、「奔放」。
放 [ fǎng ]
动- 依据。《论语·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
- 至。《孟子·梁惠王下》:「南放于琅邪。」
- 仿效。《后汉书·卷四十·班彪传上》:「据坤灵之正位,放太紫之圆方。」宋·苏轼〈上韩太尉书〉:「皆依放儒术六经之言,而取其近似者以为口实。」
游 yóu《國語辭典》
游 [ yóu ]
動- 在水中行動。如:「游泳」。《詩經·邶風·谷風》:「就其淺矣,泳之游之。」《淮南子·墬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士者無心而慧。」
- 遨遊。《墨子·貴義》:「子墨子南游於楚,見楚獻惠王。」通「遊」。
- 交往。《左傳·隱公三年》:「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通「遊」。
- 飄蕩不定。如:「游民」、「游資」、「氣若游絲」。《新唐書·卷九五·竇威傳》:「周洛間,因隋亂,人不土著,軌下令諸縣,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趨本。」
- 河流、江河的段落。如:「上游」、「中游」、「下游」。《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 姓。如清代有游士鳳。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動-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歎-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江潭 jiāng tán
江水深处。《楚辞·九章·抽思》:“长瀨湍流,泝江潭兮。” 汉 扬雄 《解嘲》:“或倚 夷门 而笑,或横江潭而渔。” 宋 苏辙 《次韵毛君留别》:“鱼纵江潭真窟宅,鹤飞松岭倍精神。”
江边。《楚辞·渔父》:“ 屈原 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 南朝 宋 鲍照 《赠傅都曹别》诗:“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 清 吴伟业 《橘灯》诗:“花开槐市枝枝大,霜满江潭树树金。” ——《漢語大詞典》
江边。《楚辞·渔父》:“ 屈原 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 南朝 宋 鲍照 《赠傅都曹别》诗:“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 清 吴伟业 《橘灯》诗:“花开槐市枝枝大,霜满江潭树树金。” ——《漢語大詞典》
行吟 xíng yín
亦作“ 行唫 ”。 边走边吟咏。《楚辞·渔父》:“ 屈原 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 汉 刘向 《九叹·愍命》:“行唫累欷,声喟喟兮。” 唐 李群玉 《长沙春望寄涔阳故人》诗:“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 清 纳兰性德 《满庭芳·题元人芦洲聚雁图》词:“我欲行吟去也,应难问、骚客遗踪。” 鲁迅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漢語大詞典》
泽畔(泽畔)
诗疏见泽陂下年史记屈原传见江滨下一齐书祥瑞志永明八 延陵县前泽畔获毫龟 枚庄子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欤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挐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李纲含笑花赋采杜若于洲中搴芙蓉于泽畔 ——《骈字类编》
颜色(顔色)yán sè
(1).面容;面色。《礼记·玉藻》:“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 南朝 梁 江淹 《古离别》诗:“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清 黄遵宪 《今别离》诗:“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曹禺 《雷雨》第四幕:“颜色惨白,鬓发湿漉漉的。”
(2).表情;神色。《论语·泰伯》:“正颜色,斯近信矣。”《新唐书·韦思谦传》:“性謇諤,颜色庄重,不可犯,见王公,未尝屈礼。”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他们都背着枪,悠然的站着,毫无紧张的颜色。”
(3).姿色。《墨子·尚贤中》:“不论贵富,不嬖颜色。” 前蜀 贯休 《偶作》诗之五:“君不见 西施 緑珠 颜色可倾国,乐极悲来留不得。”《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因他有几分颜色,从十七岁上就卖与 北门桥 来 家做小。”
(4).面子,光彩。 三国 魏 曹植 《艳歌》:“长者赐颜色, 泰山 可动移。”《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那些亲眷们一向訕笑 杜子春 这个败子,岂知还有发跡之日。这些时见了那首感怀诗,老大的好没颜色。”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
(5).色彩。 唐 杜甫 《花底》诗:“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水浒传》第一○三回:“ 张世开 嫌那段颜色不好,尺头又短,花样又是旧的。”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你看,颜色和血一样,多鲜艳。”
(6).指尊严。《吕氏春秋·勿躬》:“蚤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諫必忠,不辟死亡。” 汉 刘向 《九叹·怨思》:“犯颜色而触諫兮,反蒙辜而被疑。”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昨在京师官时,不敢犯人颜色,不敢议论时事,随众上下,心志蟠屈不开,固亦极矣!”
(7).借指头。 唐 白居易 《胶漆契》诗:“陋巷飢寒士,出门甚栖栖。虽然志气高,岂免颜色低。” 胡适 《吴敬梓年谱》:“昔之列戟鸣珂,加以紫标黄榜,莫不低其颜色,增以悽愴。”
(8).指显示利害的脸色或行动。 沙汀 《防空》:“ 愚生先生 从那时起勃发了雄心,总想拿点颜色给他的仇家看看。” 杨朔 《渔笛》:“姓 宋 的那穷鬼敢沾你一沾,我不给你们点颜色看才怪。”
(9).指本领。 鲁迅 《花边文学·点句的难》:“标点古文真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真颜色显出来了。”
(10).颜料或染料。如:彩印厂的仓库里,各种颜色都有的。 ——《漢語大詞典》
(2).表情;神色。《论语·泰伯》:“正颜色,斯近信矣。”《新唐书·韦思谦传》:“性謇諤,颜色庄重,不可犯,见王公,未尝屈礼。”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他们都背着枪,悠然的站着,毫无紧张的颜色。”
(3).姿色。《墨子·尚贤中》:“不论贵富,不嬖颜色。” 前蜀 贯休 《偶作》诗之五:“君不见 西施 緑珠 颜色可倾国,乐极悲来留不得。”《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因他有几分颜色,从十七岁上就卖与 北门桥 来 家做小。”
(4).面子,光彩。 三国 魏 曹植 《艳歌》:“长者赐颜色, 泰山 可动移。”《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那些亲眷们一向訕笑 杜子春 这个败子,岂知还有发跡之日。这些时见了那首感怀诗,老大的好没颜色。”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
(5).色彩。 唐 杜甫 《花底》诗:“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水浒传》第一○三回:“ 张世开 嫌那段颜色不好,尺头又短,花样又是旧的。”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你看,颜色和血一样,多鲜艳。”
(6).指尊严。《吕氏春秋·勿躬》:“蚤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諫必忠,不辟死亡。” 汉 刘向 《九叹·怨思》:“犯颜色而触諫兮,反蒙辜而被疑。”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昨在京师官时,不敢犯人颜色,不敢议论时事,随众上下,心志蟠屈不开,固亦极矣!”
(7).借指头。 唐 白居易 《胶漆契》诗:“陋巷飢寒士,出门甚栖栖。虽然志气高,岂免颜色低。” 胡适 《吴敬梓年谱》:“昔之列戟鸣珂,加以紫标黄榜,莫不低其颜色,增以悽愴。”
(8).指显示利害的脸色或行动。 沙汀 《防空》:“ 愚生先生 从那时起勃发了雄心,总想拿点颜色给他的仇家看看。” 杨朔 《渔笛》:“姓 宋 的那穷鬼敢沾你一沾,我不给你们点颜色看才怪。”
(9).指本领。 鲁迅 《花边文学·点句的难》:“标点古文真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真颜色显出来了。”
(10).颜料或染料。如:彩印厂的仓库里,各种颜色都有的。 ——《漢語大詞典》
憔悴 qiáo cuì
亦作“ 憔瘁 ”。
(1).黄瘦;瘦损。《国语·吴语》:“使吾甲兵钝弊,民日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 韦昭 注:“憔悴,瘦病也。”《三国志·魏志·于禁传》:“帝引见 禁 ,鬚髮皓白,形容憔顇。” 唐 王建 《调笑令》词之一:“玉颜憔悴三年,谁復商量管絃?”《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 保安 见 仲翔 形容憔悴,半人半鬼。”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三:“仅仅十天不见,我看见 立群 是憔悴了许多。”
(2).凋零;枯萎。 汉 焦赣 《易林·需之否》:“毛羽憔悴,志如死灰。” 宋 梅尧臣 《风异赋》:“乾坤黯惨,物色憔悴。”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七:“花有点憔悴……我想这一点新鲜的水会使它们苏生。”
(3).引申为衰败。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4).谓竭尽心力。《左传·昭公七年》:“《诗》曰:‘或燕燕居息,或憔悴事国。’”憔悴,今本《诗·小雅·北山》作“尽瘁”。《周礼·秋官·小司寇》“议勤之辟” 汉 郑玄 注:“谓憔悴以事国。”
(5).困顿。《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战国策·燕策一》:“西困 秦 三年,民憔瘁,士罢弊。”《明史·邹智传》:“风俗浮薄,生民憔悴。” 巴金 《利娜·第十封信》:“在小村庄里,在那些分散的破屋内,农民就憔悴地过着没有希望的日子。”
(6).忧戚;烦恼。《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倚巖石以流涕兮,忧憔悴而无乐。” 王逸 注:“中心憔悴,无欢乐之时也。”《后汉书·清和王庆传》:“ 杨 失志憔悴,卒於家。”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飞烟传》:“企望宽怀,毋至憔悴。”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四折:“强风情不晓事,呆廝!谁着你将钱去买憔悴。”
(7).陋贱之人。《后汉书·应劭传》:“《左氏》实云虽有 姬 姜 丝麻,不弃憔悴菅蒯。” 李贤 注:“《左传》曰:‘《诗》云: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 姬 姜 ,无弃蕉萃。’ 杜 注云:‘……蕉萃,陋贱之人。’蕉萃、憔悴,古字通。” ——《漢語大詞典》
(1).黄瘦;瘦损。《国语·吴语》:“使吾甲兵钝弊,民日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 韦昭 注:“憔悴,瘦病也。”《三国志·魏志·于禁传》:“帝引见 禁 ,鬚髮皓白,形容憔顇。” 唐 王建 《调笑令》词之一:“玉颜憔悴三年,谁復商量管絃?”《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 保安 见 仲翔 形容憔悴,半人半鬼。”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三:“仅仅十天不见,我看见 立群 是憔悴了许多。”
(2).凋零;枯萎。 汉 焦赣 《易林·需之否》:“毛羽憔悴,志如死灰。” 宋 梅尧臣 《风异赋》:“乾坤黯惨,物色憔悴。”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七:“花有点憔悴……我想这一点新鲜的水会使它们苏生。”
(3).引申为衰败。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4).谓竭尽心力。《左传·昭公七年》:“《诗》曰:‘或燕燕居息,或憔悴事国。’”憔悴,今本《诗·小雅·北山》作“尽瘁”。《周礼·秋官·小司寇》“议勤之辟” 汉 郑玄 注:“谓憔悴以事国。”
(5).困顿。《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战国策·燕策一》:“西困 秦 三年,民憔瘁,士罢弊。”《明史·邹智传》:“风俗浮薄,生民憔悴。” 巴金 《利娜·第十封信》:“在小村庄里,在那些分散的破屋内,农民就憔悴地过着没有希望的日子。”
(6).忧戚;烦恼。《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倚巖石以流涕兮,忧憔悴而无乐。” 王逸 注:“中心憔悴,无欢乐之时也。”《后汉书·清和王庆传》:“ 杨 失志憔悴,卒於家。”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飞烟传》:“企望宽怀,毋至憔悴。”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四折:“强风情不晓事,呆廝!谁着你将钱去买憔悴。”
(7).陋贱之人。《后汉书·应劭传》:“《左氏》实云虽有 姬 姜 丝麻,不弃憔悴菅蒯。” 李贤 注:“《左传》曰:‘《诗》云: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 姬 姜 ,无弃蕉萃。’ 杜 注云:‘……蕉萃,陋贱之人。’蕉萃、憔悴,古字通。” ——《漢語大詞典》
形容 xíng róng
(1).外貌;模样。《管子·内业》:“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於形容,见於肤色。”《北史·夏侯道迁传》:“时日晚天阴,空中微闇,咸见 夬 在坐,衣服形容,不异平昔。” 宋 王禹偁 《赁宅》诗:“老病形容日日衰,十年赁宅住京师。” 吴组缃 《天下太平》:“它的形容虽因年久失修,显得很是晦暗败坏了……”
(2).指表情,神态。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她听了这话,又深深的看了我一眼,作了一种不了解的形容,依旧的走到她的房里去了。”
(3).形状。《易·繫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賾,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清 戴名世 《游吼山记》:“按其形容,皆刀斧凿削而成者。”
(4).指盛德的表现;体现。《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晋书·蔡谟传》:“盗贼奔突,王都隳败,而此堂块然独存,斯诚神灵保祚之徵,然未是大 晋 盛德之形容,歌颂之所先也。” 宋 王禹偁 《单州谢上表》:“此际臣之本郡实有行宫,儻得导行皇舆,扫除御路,撰礼天之书册,虽匪职司,对盛德之形容,敢忘歌颂。”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刘驾》:“虽不足贡声宗庙,形容盛德,愿与耕稼陶渔者歌江湖田野间,亦足自快。”
(5).借指盛德。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天下之金石,不足颂閤下之形容矣。”
(6).描摹;描述。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形容》:“形容:絶佇灵素,少迴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诗之七:“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闻一多 《关于儒·道·土匪》:“儒道交融的妙用,真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
(7).指装饰、描画。 唐 白居易 《画弥勒上生帧记》:“以丹素金碧形容之,以香火花果供养之。”
(8).比照。《水浒传》第十二回:“ 王伦 心里想道:‘若留 林冲 ,实形容得我们不济。’” ——《漢語大詞典》
(2).指表情,神态。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她听了这话,又深深的看了我一眼,作了一种不了解的形容,依旧的走到她的房里去了。”
(3).形状。《易·繫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賾,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清 戴名世 《游吼山记》:“按其形容,皆刀斧凿削而成者。”
(4).指盛德的表现;体现。《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晋书·蔡谟传》:“盗贼奔突,王都隳败,而此堂块然独存,斯诚神灵保祚之徵,然未是大 晋 盛德之形容,歌颂之所先也。” 宋 王禹偁 《单州谢上表》:“此际臣之本郡实有行宫,儻得导行皇舆,扫除御路,撰礼天之书册,虽匪职司,对盛德之形容,敢忘歌颂。”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刘驾》:“虽不足贡声宗庙,形容盛德,愿与耕稼陶渔者歌江湖田野间,亦足自快。”
(5).借指盛德。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天下之金石,不足颂閤下之形容矣。”
(6).描摹;描述。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形容》:“形容:絶佇灵素,少迴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诗之七:“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闻一多 《关于儒·道·土匪》:“儒道交融的妙用,真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
(7).指装饰、描画。 唐 白居易 《画弥勒上生帧记》:“以丹素金碧形容之,以香火花果供养之。”
(8).比照。《水浒传》第十二回:“ 王伦 心里想道:‘若留 林冲 ,实形容得我们不济。’” ——《漢語大詞典》
枯槁 kū gǎo
亦作“ 枯槀 ”。亦作“ 枯稿 ”。
(1).草木枯萎。《老子》:“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易纬通卦验》卷下:“灾则泽涸,物枯槁不生。”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宣王庙树》:“ 兗州 曲阜县 文宣庙 门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六丈,枯稿已久。” 宋 梅尧臣 《暮雪》诗:“草木一变妍,枯槁忘其真。” 陈毅 《题西山红叶》诗:“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
(2).指枯萎的草木。《文子·上仁》:“是以羣生以长,万物蕃殖,春伐枯槁,夏收百果,秋蓄蔬食,冬取薪蒸,以为民资。”《汉书·礼乐志》:“枯槀復产,乃成厥命。” 颜师古 注:“枯槀,谓草木经冬零落者也。” 宋 黄庭坚 《次韵文少微判官祈雨有感》:“从此滂沲遍枯槁,爱民天子似 仁宗 。” 元 萨都剌 《早发黄河即事》诗:“凄风振枯槁,短髮凉颼颼。”
(3).消瘦,憔悴。《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 ﹞形容枯槁,面目犂黑。”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踰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 宋 陆游 《悲秋》诗之一:“形骸枯槁病侵陵,少睡长饥一老僧。”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你道奴家如今形容枯槁,鬢髮蓬鬆,全不似当初的容貌。” 郭沫若 《瓶》诗之四:“我已枯槁了多少年辰,我诀别了我的青春。”
(4).干涸,枯绝。 汉 贾谊 《旱云赋》:“畎亩枯槁而失泽兮,壤石相聚而为害。” 唐 李白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诗:“去岁左迁 夜郎 道,琉璃砚水长枯槁。” 宋 苏轼 《万石君罗文传》:“卿久居荒土,得被漏泉之泽,涵濡浸渍久矣,不自枯槁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此宝形虽两颗,气实相联。彼此相逐,纔是活物,可以长久。若拆开两处,用不多时,就枯槁无用。”
(5).谓穷困潦倒。《庄子·天下》:“虽然, 墨子 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一:“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宋 苏舜钦 《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窃念古之烈士……虽裘葛不完,糲糠几废,亦未尝造謁有位,祈望恩奬。顾血气心膂岂异於人哉?且非乐枯槁饿贱而恶荣利也。” 金 元好问 《戏题新居二十韵》:“胸中广厦千万间,天地一身无着处。北来衣冠日枯槀,十九桃符傍门户。” 清 龚自珍 《乞籴保阳》诗:“苦不合时宜,身名坐枯槁。”
(6).谓安贫之心。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名山志》:“枕岩潄流者,乏於大志,故保其枯槁。”
(7).谓诗的某些风格。指苦寒悲凉。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 之诗,憔悴枯槁,其气局促不伸。”
(8).谓诗的某些风格。指朴素恬淡。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 陶渊明 、 韦苏州 之诗,寂寞枯槀,如丛兰幽桂,宜于山林而不可置於朝廷之上。”
(9).指书法气脉不畅之弊。 唐 窦臮 《述书赋》:“枯槁:欲北还南,气脉断絶。” ——《漢語大詞典》
(1).草木枯萎。《老子》:“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易纬通卦验》卷下:“灾则泽涸,物枯槁不生。”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宣王庙树》:“ 兗州 曲阜县 文宣庙 门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六丈,枯稿已久。” 宋 梅尧臣 《暮雪》诗:“草木一变妍,枯槁忘其真。” 陈毅 《题西山红叶》诗:“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
(2).指枯萎的草木。《文子·上仁》:“是以羣生以长,万物蕃殖,春伐枯槁,夏收百果,秋蓄蔬食,冬取薪蒸,以为民资。”《汉书·礼乐志》:“枯槀復产,乃成厥命。” 颜师古 注:“枯槀,谓草木经冬零落者也。” 宋 黄庭坚 《次韵文少微判官祈雨有感》:“从此滂沲遍枯槁,爱民天子似 仁宗 。” 元 萨都剌 《早发黄河即事》诗:“凄风振枯槁,短髮凉颼颼。”
(3).消瘦,憔悴。《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 ﹞形容枯槁,面目犂黑。”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踰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 宋 陆游 《悲秋》诗之一:“形骸枯槁病侵陵,少睡长饥一老僧。”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你道奴家如今形容枯槁,鬢髮蓬鬆,全不似当初的容貌。” 郭沫若 《瓶》诗之四:“我已枯槁了多少年辰,我诀别了我的青春。”
(4).干涸,枯绝。 汉 贾谊 《旱云赋》:“畎亩枯槁而失泽兮,壤石相聚而为害。” 唐 李白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诗:“去岁左迁 夜郎 道,琉璃砚水长枯槁。” 宋 苏轼 《万石君罗文传》:“卿久居荒土,得被漏泉之泽,涵濡浸渍久矣,不自枯槁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此宝形虽两颗,气实相联。彼此相逐,纔是活物,可以长久。若拆开两处,用不多时,就枯槁无用。”
(5).谓穷困潦倒。《庄子·天下》:“虽然, 墨子 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一:“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宋 苏舜钦 《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窃念古之烈士……虽裘葛不完,糲糠几废,亦未尝造謁有位,祈望恩奬。顾血气心膂岂异於人哉?且非乐枯槁饿贱而恶荣利也。” 金 元好问 《戏题新居二十韵》:“胸中广厦千万间,天地一身无着处。北来衣冠日枯槀,十九桃符傍门户。” 清 龚自珍 《乞籴保阳》诗:“苦不合时宜,身名坐枯槁。”
(6).谓安贫之心。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名山志》:“枕岩潄流者,乏於大志,故保其枯槁。”
(7).谓诗的某些风格。指苦寒悲凉。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 之诗,憔悴枯槁,其气局促不伸。”
(8).谓诗的某些风格。指朴素恬淡。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 陶渊明 、 韦苏州 之诗,寂寞枯槀,如丛兰幽桂,宜于山林而不可置於朝廷之上。”
(9).指书法气脉不畅之弊。 唐 窦臮 《述书赋》:“枯槁:欲北还南,气脉断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