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登高丘,望远海,冥冥海风生白波,十丈汹涌冰嵯峨。

欧大任明代〕《登高丘而望远海赠梁岳

登高丘,望远海,冥冥海风生白波,十丈汹涌冰嵯峨。

有似瞿唐下三峡,篙工舟子不敢过。是时严冬十一月,雨霜吹作燕山雪。

四野苍茫鸿雁饥,枯树半死木叶脱。嗟君萧飒风沙颜,冒寒苦欲趣入关。

云涛不见西洲渡,咫尺那分北郭山。君不见披发之翁狂渡河,其妻止之徒咨嗟。

家中餔麋尚可住,君今欲渡将如何。请君登高丘,与君望远海,一曲箜篌至今在。

长风破浪岂无时,万斛之舟且须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登高望远冥冥海风生白十丈汹涌嵯峨

登高 dēng gāo
(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刘基 《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郁达夫 《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锦的别名。 晋 陆翙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漢語大詞典》
丘 qiū《國語辭典》

丘 [ qiū ]

  1. 小土山、小土堆。如:「沙丘」、「丘陵」、「丘垤」。唐·柳宗元〈愚溪诗序〉:「愚溪之上,买小邱为愚丘。」
  2. 坟冢、坟墓。《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
  3. 姓。如元代有丘处机。
  1. 大、长。
望远(望远)
三辅黄图长安有夜光宫望远宫  ——《分类字锦》
海 hǎi《國語辭典》

海 [ hǎi ]

  1. 地球上邻接大陆而小于洋的水域。如:「南海」、「黄海」、「地中海」。
  2. 海水。《汉书·卷四九·鼌错传》:「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
  3. 内陆的大湖或人工湖。如:「青海」、「中南海」。
  4. 积聚众广的人或物。如:「棉海」、「人海」、「火海」、「花海」。
  5. 领域、渊薮。如:「苦海无边」、「学海无涯」。宋·陆游〈休日感兴〉诗:「宦海风波实饱经,久将人世寄邮亭。」
  6. 荒远之地。《周礼·夏官·校人》:「凡将事于四海山川,则饰黄驹。」汉·郑玄·注:「四海,犹四方也。」
  7. 较宽大的器皿。如:「茶海」、「酒海」。
  8. 姓。如金代有海里。
  1. 巨大的。如:「海派」、「海量」、「海口」。
  1. 任意的、漫无目标的。《红楼梦·第七回》:「他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 惯了。」《海上花列传·第九回》:「阿珠、阿金大都跟著海骂。莲生气得怔怔的,半晌说不出话。」
  2. 狠狠的、严重的。如:「他严重怠工,所以被老板海刮了一顿。」
冥冥 míng míng
(1).昏暗貌。《诗·小雅·无将大车》:“无将大车,维尘冥冥。” 朱熹 集传:“冥冥,昏晦也。” 汉 蔡琰 《悲愤诗》之二:“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 唐 欧阳詹 《暗室箴》:“孜孜硕人,冥冥暗室。罔纵尔神,罔轻尔质。” 元 乔吉 《两姻缘》第二折:“门半掩,悄悄冥冥,断肠人和泪梦初醒。” 戴望舒 《二月》诗:“在暮色冥冥里,我将听了最后一个游女的惋叹。”
(2).黑夜;晚上。《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 杨倞 注:“冥冥,暮夜也。” 南朝 陈 徐陵 《杂曲》:“只应私将琥珀枕,冥冥来上珊瑚牀。”
(3).懵懂无知貌。《战国策·赵策二》:“岂掩於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若不信其説,则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 清 戴名世 《汪武曹稿序》:“世之从事於举业者,冥冥茫茫,不以通经学古为务。”
(4).引申为不知不觉。 鲁迅 《二心集·〈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译者附记》:“然而,冥冥中也还有功效在,看见他们‘勇壮武侠’的战事巨片,不意中也会觉得主人如此英武,自己只好做奴才。”
(5).迷漫。《楚辞·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 宋 张孝祥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词:“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古 金陵 , 秦淮 烟水冥冥。” 陈三立 《夜舟泊吴城》诗:“夜气冥冥白,烟丝窈窈青。”
(6).渺茫貌。 汉 刘向 《九叹·远逝》:“水波远以冥冥兮,眇不睹其东西。” 唐 沈千运 《感怀弟妹》诗:“兄弟可存半,空为亡者惜。冥冥无再期,哀哀望松柏。” 清 龚自珍 《寒月吟》:“一逸谢万古,冥冥不可追。” 郑泽 《杂诗·晚蝉》:“修名惧不立,前路徒冥冥。”
(7).高远貌。《楚辞·九辩》:“ 尧 舜 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 宋 王安石 《馀寒》诗:“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
(8).指高远的空际。 赵朴初 《木兰花慢·科伦坡海滨旅馆听潮》词:“望阵涌滔滔,光摇灧灧,气接冥冥。”
(9).幽深貌。《楚辞·九章·涉江》:“深林杳以冥冥兮,乃获狖之所居。” 唐 张籍 《猛虎行》:“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清 唐甄 《潜书·格君》:“深渊冥冥,乔岳安安,静之体也。”
(10). 汉 扬雄 《法言·问明》:“鸿飞冥冥,弋人何簒焉?” 李轨 注:“君子潜神重玄之域,世网不能制御之。”后以指避世隐居之处。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引 种明逸 《寄二华隐者》诗:“北闕空追悔,西山羡独醒。秋风旧期约,何日去冥冥。” 清 戴名世 《朱翁诗序》:“翁至是始悔其出,乃欲为鸿,飞之冥冥,於人世已不復置其一喙。”
(11).指阴间。《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不新宫,不復故庭分。”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玉历钞传》,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
(12).泛指主宰人世祸福的神灵世界。 宋 沈作喆 《寓简》卷一:“岂人之祸福吉凶自有定数存於冥冥之中,虽圣与智不可得而逃耶?”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八:“冥冥之中大概确实有神灵支配人世间的祸福。”
(13).指死亡。《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何期远远离 京兆 ,不忆冥冥卧 朔方 。” 唐 孟云卿 《古挽歌》:“冥冥何所需,尽我人生意。”
(14).昏迷;麻木。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贾成之》:“酒入 贾 口,便觉肠胃掣痛,眼鼻血流,急命驾归,及家已冥冥……经夕而死。” 明 刘基 《郁离子·公孙无人》:“强生以四肢,又何不使之冥冥木木,不知痛痒,以保其真乎?”
(15).沉默不语貌。 宋 苏轼 《喜雨亭记》:“造物不自以为动,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金 王若虚 《瑞竹赋》:“天何为者耶?视之苍苍,詰之冥冥,不可得而名?”
(16).专心致志貌。《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杨倞 注:“冥冥、惛惛,皆专默精诚之谓也。”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刘蕺山集》:“山林学问,只是平淡布素,不必冥冥,亦不必汲汲。”
(17).私下;暗中。《荀子·修身》:“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 杨倞 注:“行乎冥冥,谓行事不务求人之知。” 汉 刘向 《列女传·卫灵夫人》:“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冥冥之中,积了阴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商三官》:“母惭怍,唯恐壻家知,不敢告族党,但嘱二子冥冥侦察之。”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此冥冥一大漏巵,其数较鸦片为尤甚,亦有国者所当并禁也。”  ——《漢語大詞典》
海风 hǎi fēng
①海上刮的风。②气象学上指沿海地带白天从海洋吹向大陆的风。  ——《漢語大詞典》
生白 shēng bái
生出光明。《庄子·人间世》:“瞻彼闋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陆德明 释文:“ 崔 云:‘白者,日光所照也。’ 司马 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 唐 白居易 《奉和李大夫题新诗·忘筌亭》:“只开新户牖,不改旧风烟。虚室閒生白,高情澹入玄。”一说,谓产生纯洁的道心。《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室生白,吉祥止也。” 高诱 注:“虚,心也;室,身也;白,道也。能虚其心以生於道。道性无欲,吉祥来止舍也。”  ——《漢語大詞典》
波 bō《國語辭典》

波 [ bō ]

  1. 水因涌流或风力振荡所产生的起伏现象。如:「水波」、「海波」。
  2. 比喻目光。如:「眼波」、「秋波」。《文选·宋玉·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3. 物理学上指由弹性体振动所产生像波浪一样起落的现象。如:「音波」、「电波」。
  4. 永字八法之一。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也称为「捺」、「磔」。
  5. 量词。计算接续情势的单位。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6. 姓。如汉代有波俊。
  1. 跑。如:「奔波」。明·李翊《俗呼小录·卷一》:「跑谓之波。」
  2. 逃。《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齐˙王琰《冥祥记》:「苏峻之乱,都邑人士皆东西波迁。」《乐府诗集·卷二五·企喻歌辞·横吹曲辞五·四曲之一》:「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1. 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语助词,置于句中或句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学士!我愿为之,并不推辞,自有言语。」同「吧 」。

波 [ ​pō ]

  1. (一)​之又音。
十丈
宋 秦观 次韵朱李二君见寄二首 其一 十丈莲花开处远,三年楮叶刻成迟。
宋 陆游 记九月三十日夜半梦 两行画戟森朱户,十丈平桥夹绿槐。  ——《骈字类编》
汹涌(洶湧)xiōng yǒng
亦作“ 汹涌 ”。
(1).水势翻腾上涌。 汉 刘向 《九叹·逢纷》:“波逢汹涌,濆滂沛兮。” 唐 李白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清 薛福成 《〈五省沟洫图说〉序》:“西北横流,汹涌而衝决为患。”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十五:“他想起自家的身世,不禁悲从中来,热泪又涔涔地流下,落在汹涌的波浪中。”
(2).气势盛大。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刚柔随之而汹涌,嗜欲继之而隆崇。”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努目向人,势甚汹涌。” 唐韬 《〈点滴集〉序言》:“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革命浪潮汹涌,在中等城市里,中小学教师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
(3).动荡不安。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四折:“ 五代 乱离,人心汹涌。”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石亨奸党》:“事虽传闻,信实显著,人心汹涌,中外危疑。”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葛诚》:“知 长洲县 事 邓云霄 ,见民情汹涌,擒委官头目。”
(4).形容声音喧闹。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有翁媪二人,率男妇六七辈,直入草堂,汹涌叫駡。”《廿载繁华梦》第九回:“及到了门前,已听得楼上人声汹涌,巴不得三步登到楼上。”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四章:“一霎时就地起水,山洪暴发了,雷声、雨声、山洪滔滔,汹涌嘈杂,使他们在避雨窑子里说话,还要大声喊叫才能听见。”  ——《漢語大詞典》
冰 bīng《國語辭典》

冰 [ bīng ]

  1. 水在摄氏零度以下所凝结成的固体。《文选˙陆机˙苦寒行》:「凝冰结重涧,积雪被长峦。」《红楼梦·第六四回》:「因宝玉素昔秉赋柔脆,虽暑月不敢用冰,只以新汲井水将茶连壶浸在盆内,不时更换,取其凉意而已。」
  2. 姓。如明代有冰如鉴。
  1. 使用冰块或利用冰箱以防腐或减低温度。如:「把这块肉冰起来。」
  2. 比喻受人冷淡、不加注意,或不受重用。如:「他被冰了许多年,现在才受重用。」
  1. 寒冷。如:「冰凉」、「冰冷」。
  2. 清高的、纯洁的。如:「冰心」。
  3. 白嫩如冰的。如:「冰肌」、「冰肤」。
  4. 冷酷、没感情。如:「她的态度很冰,很难应付。」
嵯峨 cuó é
(1).山高峻貌。《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山气巃嵸兮石嵯峨,谿谷崭巖兮水曾波。” 王逸 注:“嵯峨嶻嶭,峻蔽日也。” 唐 唐彦谦 《送许户曹》诗:“将军楼船发浩歌,云檣高插天嵯峨。”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投吴》:“宝殿嵯峨对紫宸,帘櫳映碧云。” 峻青 《海滨仲夏夜》:“这儿的山,没有 江 南的山那样纤巧秀丽,但却非常雄伟、嵯峨。”
(2).指高耸的山。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欧阳公 謫 夷陵 时,诗云:江上孤峰蔽緑萝,县楼终日对嵯峨。”
(3).屹立。 唐 姚合 《送潘传秀才归宣州》诗:“ 李白 坟三尺,嵯峨万古名。” 宋 范成大 《春日览镜有感》诗:“习气不解老,壮心故嵯峨。” 清 侯方域 《与任王谷论文书》:“运骨於气者,如纵舟长江大海间……苟能操舵覘星,立意不乱,亦自可免漂溺之失。此 韩 欧 诸子所以独嵯峨於中流也。” 柳亚子 《论诗六绝句》之四:“ 浙 西一老自嵯峨,门下诗人亦未讹。”
(4).坎坷不平。 明 钱士升 《满庭芳》词:“往事千端,閒愁万斛,世情无数嵯峨。”
(5).形容盛多。《文选·陆机〈前缓声歌〉》:“长风万里举,庆云鬱嵯峨。” 刘良 注:“嵯峨,云盛貌。” 唐 韦应物 《送苏评事》诗:“嵯峨夏云起,迢递山川永。”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