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

曹植两汉〕《鼙舞歌五首 其二 灵芝篇

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

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尽孝于田垄,烝烝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綵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侮,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呜呼我皇考。生我既已晚,弃我何其早。

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

乱曰: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

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户有曾闵子,比屋皆仁贤。

髫龀无夭齿,黄发尽其年。陛下三万岁,慈母亦复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荣华晃耀光采

荣华(榮華)róng huá
(1).草木茂盛、开花。《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淮南子·原道训》:“是故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羽者嫗伏,毛者孕育,草木荣华,鸟兽卵胎。”《二刻拍案惊奇》卷六:“况且在此溪山秀丽,草木荣华,又与 金郎 同栖一处。”
(2).指茂盛的花。 闻一多 《花儿开过了》诗:“一夏底荣华被一秋的馋风扫尽了。”
(3).朝菌的别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翫,非宏才也。” 王利器 集解:“荣华,朝菌,一物而异名。”
(1).喻美好的容颜或年华。《楚辞·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五:“南国有佳人,荣华若桃李。”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九:“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王琦 注:“言年华日去,如水之东流。”
(2).荣耀;显贵。《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冠我玄冕,要我朱紱。朱紱光大,使我荣华。” 宋 苏轼 《赐韩绛乞致仕不允诏》:“元老在位,邦之荣华。”《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专候夫人到京,共享荣华。” 郁达夫 《沉沦》二:“他们留了五个月学回去的人,岂不在那里享荣华安乐么?”
(3).谓以为荣显。《庄子·田子方》:“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
(4).指华美的辞藻。《庄子·齐物论》:“道隐於小成,言隐於荣华。” 成玄英 疏:“荣华者,谓浮辩之辞,华美之言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鬱湮,餘风不畅。”
(5).中医指旺盛的血气。《灵枢经·天年》:“荣华頽落,髮颇斑白。”  ——《漢語大詞典》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1.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1.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1.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1.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2.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3.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4.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5.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1.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2. 职官名:➊ ​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4.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晃耀 huǎng yào
闪耀;辉映。 三国 魏 曹植 《鞞舞歌·灵芝篇》:“荣华相晃耀,光采曄若神。” 明 沈榜 《宛署杂记·恩泽》:“金璧辉煌,丹堊晃耀。” 秦兆阳 《老羊工》:“在强烈的阳光晃耀下,这远远近近的山,竟全是透明的。”  ——《漢語大詞典》
光采 guāng cǎi
见“ 光彩 ”。  ——《漢語大詞典》
晔 ( 曄 ) yè
晔 [ yè ]
     ◎ 光。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神 shén《國語辭典》

神 [ shén ]

  1. 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者称为「神」。如:「山神」、「天神」、「海神」。
  2. 圣贤或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也称为「神」。《后汉书·卷四十四·张禹传》:「中土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
  3. 人的精气或注意力。如:「留神」、「伤神」、「聚精会神」。
  4. 姓。如汉代有神曜。
  1. 稀奇、玄妙、不平凡的。如:「神童」、「神机妙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