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曹植两汉〕《鼙舞歌五首 其二 灵芝篇

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

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尽孝于田垄,烝烝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綵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侮,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岁月不安居,呜呼我皇考。生我既已晚,弃我何其早。

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

乱曰: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

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户有曾闵子,比屋皆仁贤。

髫龀无夭齿,黄发尽其年。陛下三万岁,慈母亦复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丈人泣血

丈人 zhàng rén
(1).古时对老人的尊称。《易·师》:“贞,丈人,吉。” 孔颖达 疏:“丈人,谓严庄尊重之人。”《论语·微子》:“ 子路 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丈人,老人也。” 唐 韩愈 《芍药歌》:“一尊春酒甘若飴,丈人此乐无人知。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 韩退之 。”
(2).家长;主人。《尸子》卷上:“家人子姪和、臣妾力则家富,丈人虽厚衣食无伤也;子姪不和、臣妾不力则家贫,丈人虽薄衣食无益也。”《史记·刺客列传》:“ 高渐离 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 宋子 ……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 司马贞 索隐引 刘氏 云:“谓主人翁也。”
(3).岳父。《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献帝 舅车骑将军 董承 辞受帝衣带中密詔”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董承 , 汉灵帝 母 董太后 之姪,於 献帝 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董承 女为 献帝 贵人。《水浒传》第四回:“只见 杨雄 的丈人 潘公 ,带领了五七个人,直寻到酒店里来。” 清 李渔 《风筝误·释疑》:“你们两箇女壻都不曾拜丈人,两箇媳妇都不曾拜公公。” 田汉 《梅雨》:“你丈人这样困难,做女婿的替丈人还点债,不是应当的吗?”
(4).对亲戚长辈的通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丈人亦长老之目,今世俗犹呼其祖考为先亡丈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吾尝问 周宏让 曰:‘父母中外姊妹,何以称之?’ 周 曰:‘亦呼为丈人。’” 刘盼遂 注引 吴承仕 曰:“中外对文……以族亲为内,故以异姓为外,其辈行尊於我者,则通谓之丈人,盖 晋 、 宋 以来之通语矣。”
(5).指丈夫。《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属累君两三孤儿,莫我儿饥且寒。” 南朝 梁 王筠 《三妇艳》诗:“大妇留芳褥,中妇对华烛,小妇独无事,当轩理清曲。丈人且安卧,艷歌方断续。” 宋 梅尧臣 《欧阳郡太君挽歌》之二:“当时丈人殁,虽少守孤儿。”
(6).星名。属井宿。《晋书·天文志上》:“军市西南二星曰丈人。”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泣血 qì xuè
(1).无声痛哭,泪如血涌。一说,泪尽血出。形容极度悲伤。《易·屯》:“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宋 欧阳修 《皇祐四年与韩忠献王书》:“某叩头泣血,罪逆哀苦,无所告诉。”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愿我国民,从兹勿忘此弥天之耻辱可耳。泣血陈辞,不知所云。”
(2).指因极度悲痛而无声哭泣时流出的眼泪。《晋书·王敦传》:“闻之惶惑,精神飞散,不觉胸臆摧破,泣血横流。”  ——《漢語大詞典》
免 miǎn《國語辭典》

免 [ miǎn ]

  1. 避开、脱逃。如:「避免」、「幸免于难」。《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2. 去除、省去。如:「免除」、「免费」、「减免」、「免税」。
  3. 脱去。《左传·哀公十六年》:「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
  4. 罢黜、革除。如:「罢免」、「黜免」。《汉书·卷四·文帝纪》:「遂免丞相勃,遣就国。」
  1. 姓。如汉代有免乙。

免 [ wèn ]

  1. 古代一种脱冠扎发的丧服。《集韵·去声·问韵》:「絻,丧冠也。或省。」《左传·僖公十五年》:「穆姬闻晋侯将至……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晋·杜预·注:「免、衰、绖,遭丧之服。」通「絻」。
  1. 去冠扎发,穿著丧服,以示哀悼。《礼记·檀弓上》:「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同「絻 」。
戾 lì《國語辭典》

戾 [ lì ]

  1. 凶狠暴烈。如:「暴戾」。《北史·卷六三·苏绰传》:「然其性狠戾,不切世要,求名太甚。」
  2. 劲疾。《文选·潘岳·秋兴赋》:「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唐·李善·注:「戾,劲疾之貌。」
  1. 到达。《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唐·刘禹锡〈飞鸢操〉诗:「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
  2. 违背。《淮南子·览冥》:「举事戾苍天,发号逆四时。」
  1. 罪过。《左传·文公四年》:「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晋·杜预·注:「戾,罪也。」
全 quán《國語辭典》

全 [ quán ]

  1. 完备、不缺。如:「齐全」、「文武双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 整个的。如:「全家」、「全人类」、「全神贯注」、「全军覆没」。《汉书·卷五一·枚乘传》:「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
  1. 皆、都。如:「全自动化」、「将课文全背下来!」、「这事全靠你帮忙了!」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词:「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1. 使完整而没有缺憾。如:「保全」、「苟全」、「顾全大局」。《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1. 姓。如清代有全祖望。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名 míng《國語辭典》

名 [ míng ]

  1. 人的称号。如:「尊姓大名」、「请问芳名」。
  2. 事物的称号。如:「地名」。《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3. 声誉。如:「盛名」、「令名」。
  4. 表示概念的名称。《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5. 量词:➊ ​ 计算人的单位。如:「学生十名,缺席一名。」➋ ​ 计算排名的单位。如:「全班第十名。」
  1. 指称、形容。如:「莫名其妙」、「无以名之」。
  1. 有名的。如:「名人」、「名马」。
  2. 贵重的、出色的。如:「名器」、「名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