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韦门旌旧德,班氏业前书。

宋之问唐代〕《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二首

韦门旌旧德,班氏业前书。谪去因丞相,归来为婕妤。
周原乌相冢,越岭雁随车。冥漠辞昭代,空怜赋子虚。
绿车随帝子,青琐翊宸机。昔枉朝歌骑,今虚夕拜闱。
柳河凄挽曲,薤露湿灵衣。一厝穷泉闭,双鸾遂不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旧德前书

韦 ( 韋 ) wéi
韦 [ wéi ]
  1. 经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编三绝(喻读书刻苦)。
  2. 〔~伯〕磁通量实用单位,一韦伯等于108麦克斯韦。
  3. 姓。
门 ( 門 ) mén
门 [ mén ]
  1.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儿。~口。开~见山。
  2.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
  3. 途径,诀窍:~径。~道儿。
  4.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第。~风。~婿。长(zhǎng )~长子。
  5. 事物的分类:分~别类。
  6.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徒。
  7. 量词:一~大炮。
  8. 姓。
旌 jīng《國語辭典》

旌 [ jīng ]

  1. 一种旗杆上装饰著五彩羽毛的旗子。《说文解字·㫃部》:「旌,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进士卒。」《礼记·曲礼上》:「武车绥旌,德车结旌。」唐·杜甫〈哀江头〉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2. 尊称他人的行踪。如:「文旌」、「行旌」。
  1. 表示、说明。《左传·定公元年》:「生不能事,死又离之,以自旌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旌性行以制珮兮,佩夜光与琼枝。」
  2. 表扬、表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
旧德(舊德)jiù dé
(1).谓先人的德泽;往日的恩德。《易·讼》:“食旧德,贞厉,终吉。”《左传·成公十三年》:“ 穆公 不忘旧德,俾我 惠公 用能奉祀于 晋 。” 唐 韩愈 《题楚昭王庙》诗:“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 昭王 。”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十餘代衍秀才家,旧德清门世所夸。”
(2).指德高望重的老臣。 汉 蔡邕 《焦君赞》:“惜哉朝廷,丧兹旧德,恨以学士,将何法则。”《三国志·蜀志·杜微传》:“ 建兴 二年,丞相 亮 领 益州 牧,选迎皆妙简旧德,以 秦宓 为别驾, 五梁 为功曹, 微 为主簿。”《晋书·何曾传》:“可谓旧德老成,国之宗臣者也。”
(3).昔日的德行善绩。《史记·张丞相列传论》:“ 任敖 以旧德用。”《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旧德前功,罔不咸秩。” 吕延济 注:“耆旧美德,前代立功之人,无不皆序其功德也。”  ——《漢語大詞典》
班 bān《國語辭典》

班 [ bān ]

  1. 古代将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以为信。《说文解字·玨部》:「班,分端玉。」《书经·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2. 分开、分别。参见「班马 」条。
  3. 分予、赠给。《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援)​乃散尽(货殖财产)​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裤。」
  4. 颁布。《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秋,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于天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自周命维新,姬公定法,䌷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
  5. 回、还。如:「班师回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遂班军而回还,一郡并获全。」
  6. 相等、等同。《孟子·公孙丑上》:「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汉·赵岐·注:「班,齐等之貌也。」
  1. 工作或学习人员的分组组别。如:「甲班」、「初级班」、「才艺班」、「进修班」。
  2. 行业中的小团体。如:「戏班」。
  3. 军队中编制的单位。属于排,通常由十人组成。
  4. 行列、行次。如:「排班」。《文选·张衡·东京赋》:「然后百辟乃入,司仪辨等,尊卑以班。」三国吴·薛综·注:「班,位次也。谓尊卑有等差也。」
  5. 按时间分成的工作段落。如:「上班」、「值班」、「加班」、「三班制」。
  6. 量词:➊ ​ 计算人群的单位。如:「一班人马」。➋ ​ 计算交通工具定时开动的单位。如:「这家航空公司每周有三班飞机飞往欧洲。」➌ ​ 计算班级的单位。如:「我们学校有二十五班学生。」➍ ​ 计算工作时段的单位。如:「这星期加了三班工作。」
  7. 姓。如汉代有班彪、班超、班昭。
  1. 定时开动的。如:「班机」、「班车」。清·徐珂《清稗类钞·舟车类·班船》:「江苏之称航船,曰:『班船』。喻其往来有定,更番为代也。」
氏 shì/zhī《國語辭典》

氏 [ shì ]

  1. 古代巴蜀一帶稱突出而將要崩頹的山崖。《說文解字·氏部》:「氏,巴蜀山名岸脅之旁箸欲落墮者曰氏。」
  2. 姓的支系。古代姓和氏分用,姓表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別子孫的支派,漢以後姓氏則互用不分。
  3. 古代傳說的人物或國名、朝代等,均繫以氏。如:「伏羲氏」、「神農氏」、「葛天氏」、「有扈氏」。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4. 古代少數民族支系的稱號。如鮮卑族有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
  5. 稱學有專長或有聲望的人。如:「春秋左氏傳」、「段氏說文解字注」。
  6. 古代稱呼已婚婦女,常於父姓或夫姓與父姓之後繫氏。如:「張氏」、「王氏」、「陳林氏」、「孫李氏」。
  7. 古代於官爵名後繫氏以稱呼。如:「師氏」、「太史氏」。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8. 對親屬的尊稱。於親屬稱謂後繫氏。如:「母氏」、「舅氏」、「仲氏」。
  9. 學術派別。如:「老氏」、「釋氏」。《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妙思六經,逍遙百氏。」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氏 [ zhī ]

  1. 參見「月氏 」條。
业 ( 業 ) yè
业 [ yè ]
  1. 国民经济中的部门:工~。农~。
  2. 职务,工作岗位:职~。就~。
  3. 学习的功课:学~。肄~。毕~。~精于勤。
  4. 重大的成就或功劳:创~。丰功伟~。~绩。
  5. 从事:~医。~商。
  6. 财产:产~。
  7. 既,已经:~已。~经。
  8. 佛教名词:~报(佛教指善行、恶行的报应)。~障(亦称“孽障”)。
  9. 姓。
前书(前書)qián shū
(1).《汉书》《后汉书·儒林传序》:“《前书》云: 田何 传《易》授 丁宽 。”《后汉书·王丹传》“世称 管 鲍 次则 王 贡 ” 唐 李贤 注:“《前书》, 王吉 字 子阳 , 禹贡 字 少翁 ,并 瑯邪 人也。二人相善,时人为之语曰:‘ 王阳 在位, 禹贡 弹冠。’言其趋舍同也。”
(2).前次的书信。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嗟乎 子卿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促,未尽所怀,故復略而言之。” 三国 魏 曹丕 《与杨德祖书》:“以 孔璋 之才,不闲於辞赋,而多自谓能与 司马长卿 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僕赞其文。”
(3).前人之书。《宋史·赵普传》:“前书有‘兵久生变’之言,深为可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