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五更 wǔ gēng
(1).古代乡官名。用以安置年老致仕的官员。《魏书·尉元传》:“卿以七十之龄,可充五更之选。”详“ 三老五更 ”。
(2).旧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间,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谓之“五更”。又称五鼓、五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 汉 魏 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歷也,经也,故曰五更尔。’”
(3).特指第五更的时候。即天将明时。 南朝 陈 伏知道 《从军五更转》诗之五:“五更催送筹,晓色映山头。”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皇上日阅实录》:“五更时,上已遣小内侍索取,余是日承值,乃匆匆启库取书。”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一章:“俺在外边,风里雨里,起五更睡半夜。” ——《漢語大詞典》
(2).旧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间,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谓之“五更”。又称五鼓、五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 汉 魏 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歷也,经也,故曰五更尔。’”
(3).特指第五更的时候。即天将明时。 南朝 陈 伏知道 《从军五更转》诗之五:“五更催送筹,晓色映山头。”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皇上日阅实录》:“五更时,上已遣小内侍索取,余是日承值,乃匆匆启库取书。”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一章:“俺在外边,风里雨里,起五更睡半夜。” ——《漢語大詞典》
初起 chū qǐ
(1).谓最初起事。《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 者, 下相 人也,字 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2).起初;开始。《老残游记》第四回:“初起还办着几个强盗,后来强盗摸着他的脾气,这 玉大人 倒反做了强盗的兵器了。”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九章:“ 阿划 初起有点不相信,但是一听见床上的呻吟,他慢慢地跑了过来。” ——《漢語大詞典》
(2).起初;开始。《老残游记》第四回:“初起还办着几个强盗,后来强盗摸着他的脾气,这 玉大人 倒反做了强盗的兵器了。”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九章:“ 阿划 初起有点不相信,但是一听见床上的呻吟,他慢慢地跑了过来。” ——《漢語大詞典》
扫松(掃松)sǎo sōng
扫墓。 宋 李之彦 《东谷所见·先垄》:“吾乡多於至节、岁节、清明诣坟所……乘祭之后,大率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游览,尽观而归。至节、岁节非扫松也,祇赏梅耳;清明非省墓也,祇踏青耳。”《古谣谚·〈寒食占雨谚〉序》:“《四时占候》:寒食係清明前一日,人家墓祭,谓之‘扫松’。” ——《漢語大詞典》
堂 táng《國語辭典》
堂 [ táng ]
名- 正房、大廳。如:「廳堂」、「登堂入室」。《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 以前官府辦公、審訊、舉行典禮的地方。如:「明堂」、「政事堂」、「大堂」。
- 用於廳堂名稱。有時也含有某一世系的意義。如:「養志堂」、「三槐堂」。
- 專門用途的房屋。如:「課堂」、「食堂」、「禮堂」、「佛堂」、「紀念堂」。
- 同祖父的親屬。參見「堂兄弟」、「堂姪」等條。
- 量詞:➊ 計算成套物品的單位。如:「一堂瓷器」、「兩堂家具」。➋ 計算課程分節的單位。如:「一堂課」。
- 用於商店的名號。如:「同仁堂」、「回春堂」。
- 宏偉。如:「富麗堂皇」。
瞑目 míng mù
(1).闭上眼睛。《淮南子·缪称训》:“故行险者不得履绳,出林者不符直道,夜行瞑目而前其手,事有所至,而明有所害,人能贯冥冥入於昭昭,可与言至矣。”《晋书·隐逸传·杨轲》:“ 潁川 荀铺 ,好奇之士也,造而谈经, 軻 瞑目不答。”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二:“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 何其芳 《画梦录·丁令威》:“ 丁令威 瞑目微思,难道隐隐有一点失悔在深山中学仙吗?”
(2).谓死。《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欲令瞑目之日,无所復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前代之所贵,而吾之所行也,以此得罪,甘心瞑目。” 宋 司马光 《叙清河郡君》:“君性和柔敦实,自始嫁至于瞑目,未尝见其有忿懥之色,矫妄之言。”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至于我那个爸爸……在家乡从一种极轻微的疾病中便瞑目了。” ——《漢語大詞典》
(2).谓死。《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欲令瞑目之日,无所復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前代之所贵,而吾之所行也,以此得罪,甘心瞑目。” 宋 司马光 《叙清河郡君》:“君性和柔敦实,自始嫁至于瞑目,未尝见其有忿懥之色,矫妄之言。”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至于我那个爸爸……在家乡从一种极轻微的疾病中便瞑目了。” ——《漢語大詞典》
先 xiān《國語辭典》
先 [ xiān ]
名- 祖先。《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 首要的事务。《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原先、先前。《红楼梦·第七二回》:「这两日比先又添了些病,所以支持不住。」
- 先生的简称。《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夫叔孙先非不忠也。」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先轸。
- 对已去世者的尊称。如:「先父」、「先人」、「先圣先贤」、「革命先烈」。
- 时间或次序在前。如:「先发制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二首之一:「春江水暖鸭先 知。」
- 暂时。如:「你先不要慌,我们慢慢想办法来解决。」
- 倡导、先行。《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文选·曹植·求自试表》:「突刃触锋,为士卒先。」
- 时间居前。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事前联系、介绍。《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先 [ xiàn ]
动- 不当超前而超前。《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 领导、率导。《礼记·郊特牲》:「天先乎地,君先乎臣。」
焚 fén《國語辭典》
焚 [ fén ]
動- 燒。如:「玩火自焚」、「憂心如焚」。《春秋·桓公七年》:「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 古代刑罰之一。炮烙人犯。《書經·泰誓上》:「焚炙忠良,刳剔孕婦。」《周禮·秋官 ·掌戮》:「凡殺其親者焚之。」
- 乾。如:「焚風」。
焚 [ fèn ]
動- 僵仆、敗壞。《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一八·春秋左氏音義之四》:「服虔云:『焚,讀曰僨。僨,僵也。』」通「僨」。
一炷香 yī zhù xiāng
(1).一枝香或一束香。 唐 李中 《赠念法华经绶上人》诗:“五更初起扫松堂,瞑目先焚一炷香。” 宋 王禹偁 《书斋》诗:“屏山独卧千峯雪,御札时开一炷香。” 宋 陆游 《夜香》诗:“清夜一炷香,实与天心通。”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此一炷香,愿化去死人,早生天界。此一炷香,愿堂中老母,身安无事。”
(2). 明 清 时俗称下官见上司时投递的手本。因其楷书工整,细字直行,又常手捧高拱,故名。 清 翟灏 《通俗编·手本》:“今手本单书官衔姓名,俗号一炷香者,长刺也。” ——《漢語大詞典》
(2). 明 清 时俗称下官见上司时投递的手本。因其楷书工整,细字直行,又常手捧高拱,故名。 清 翟灏 《通俗编·手本》:“今手本单书官衔姓名,俗号一炷香者,长刺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