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更于性上究真宗。

张伯端宋代〕《西江月(十三)

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于性上究真宗。决了死生妙用。
不待他身后世,现前获福神通。自从龙虎著斯功。尔后谁能继踵。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上究真宗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性 xìng《國語辭典》

性 [ xìng ]

  1. 人或物自然具有的本质、本能。如:「本性」、「人性」、「兽性」。《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2. 事物的特质或功能。如:「毒性」、「药性」、「磁性」、「韧性」。《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则天之明,因地之性。」
  3. 生物的种别或事物的类别。如:「男性」、「雌性」、「阴性」、「阳性」。
  4. 生命。如:「性命」。《左传·昭公八年》:「怨讟并作,莫保其性。」宋·辛弃疾〈 满江红·汉水东流〉词:「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5. 生殖或情欲。如:「性器官」、「性生活」、「性行为」。
  6. 脾气、性情。如:「任性」、「率性而为」。《水浒传·第一九回》:「兄长性直,只是一勇。你道王伦肯收留我们?」
  7. 范围、方式。如:「全国性」、「全面性」、「综合性」、「临时性」。
上究 shàng jiū
上及;上达。《尉缭子·武议》:“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是刑上究也;赏及牛童、马圉者,是赏下流也。”《急就篇》卷四:“迹行上究为贵人,丞相御史郎中君。” 颜师古 注:“上究,闻於天子也。究,竟也。”  ——《漢語大詞典》
真宗 zhēn zōng
释道两教谓所持的真正宗旨;正宗。 唐 张九龄 《敕岁初处分》:“我 玄元皇帝 著《道德经》五千文,明乎真宗,致於妙用。” 唐 孟郊 《夏月谒智远禅师》诗:“謁师见真宗,何必千万劫?”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龙门鲤》:“﹝ 朱大祺 ﹞徒步至 嵩山 东岳庙 謁 北摩禪师 。居一年,尽得 少林 真宗。”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