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其八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其八十三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五月十二日抵淮埔作)
其八十七
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勋。
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其一百三十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副-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名-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名-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動-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诗人(詩人)shī rén
(1).指《诗经》的作者。《楚辞·九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託志乎素餐。”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 范鲁公 戒子孙诗,其略曰:‘……《相鼠》尚有礼,宜鉴诗人刺。’”
(2).写诗的作家。 汉 扬雄 《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唐 白居易 《马上作》诗:“ 吴中 多诗人,亦不少酒酤。” 明 黄淳耀 《马巽甫〈游横山记〉序》:“昔 陶徵士 作《桃花源记》,后世诗人如 摩詰 、 昌黎 、 梦得 、 圣俞 诸公,皆形之咏歌,以为神仙。” 孙犁 《秀露集·关于诗》:“这包括诗人的‘志’,即思想或见解。” ——《漢語大詞典》
(2).写诗的作家。 汉 扬雄 《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唐 白居易 《马上作》诗:“ 吴中 多诗人,亦不少酒酤。” 明 黄淳耀 《马巽甫〈游横山记〉序》:“昔 陶徵士 作《桃花源记》,后世诗人如 摩詰 、 昌黎 、 梦得 、 圣俞 诸公,皆形之咏歌,以为神仙。” 孙犁 《秀露集·关于诗》:“这包括诗人的‘志’,即思想或见解。” ——《漢語大詞典》
竟 jìng《國語辭典》
竟 [ jìng ]
动- 乐曲演奏完毕。《说文解字·音部》:「竟,乐曲尽为竟。」
- 完成、终了、完毕。如:「未竟之业」。《晋书·卷七九·谢安传》:「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唐·柳宗元〈田家〉诗三首之三:「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 穷究、追究。如:「穷原竟委」。《汉书·卷六八·霍光传》:「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唐·颜师古·注:「竟,穷竟其事也。」
- 全、整。如:「竟日」、「竟夜」。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居然。如:「竟然」、「他竟敢不理我。」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一○首之三:「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红楼梦·第六二回》:「原来今日也是平姑娘的千秋,我竟不知。」
- 到底、终于。如:「有志者事竟成。」唐·李询〈赠织锦人〉诗:「札札机声晓复晡,眼穿力尽竟何如!」
- 直接。《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我竟往夏口,尽起军前来相助。」
平淡 píng dàn
亦作“ 平澹 ”。
(1).谓人的品性浑厚淡泊。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晋书·郗鉴传》:“ 彦辅 道韵平淡,体识冲粹,处倾危之朝,不可得而亲疏。” 宋 王巩 《王氏谈录·性贵平淡》:“公言人性贵平淡,若加以识器,即所谓宰辅器也。” 明 张居正 《杂著》:“故人之才性,以平淡为上。” 明 李东阳 《书米南宫真迹后》:“ 米 称 颜柳 挑踢,用意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 清 刘熙载 《艺概·诗概》:“平澹天真,於五言为宜。” 秦牧 《艺海拾贝·〈茅台、花雕瓶子〉》:“大抵本领高强,作品寓意深厚,耐人寻味的画家,才敢于在画幅上萧疏平淡地仅仅画上一点东西,而留下很多的空白。”
(2).平常;没有曲折。 唐 韩愈 《送无本师归范阳》:“姦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澹。” 宋 文天祥 《跋胡琴牕诗卷》:“或谓游 吾山 如读 少陵 诗,平淡奇崛,无所不有。”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陆蠡 《私塾师》:“目前简直是归隐了,没有访问,没有通讯,我过着平淡而寂寞的日子。”
(3).特指诗文、书画风格自然而不事雕琢。 ——《漢語大詞典》
(1).谓人的品性浑厚淡泊。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晋书·郗鉴传》:“ 彦辅 道韵平淡,体识冲粹,处倾危之朝,不可得而亲疏。” 宋 王巩 《王氏谈录·性贵平淡》:“公言人性贵平淡,若加以识器,即所谓宰辅器也。” 明 张居正 《杂著》:“故人之才性,以平淡为上。” 明 李东阳 《书米南宫真迹后》:“ 米 称 颜柳 挑踢,用意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 清 刘熙载 《艺概·诗概》:“平澹天真,於五言为宜。” 秦牧 《艺海拾贝·〈茅台、花雕瓶子〉》:“大抵本领高强,作品寓意深厚,耐人寻味的画家,才敢于在画幅上萧疏平淡地仅仅画上一点东西,而留下很多的空白。”
(2).平常;没有曲折。 唐 韩愈 《送无本师归范阳》:“姦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澹。” 宋 文天祥 《跋胡琴牕诗卷》:“或谓游 吾山 如读 少陵 诗,平淡奇崛,无所不有。”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陆蠡 《私塾师》:“目前简直是归隐了,没有访问,没有通讯,我过着平淡而寂寞的日子。”
(3).特指诗文、书画风格自然而不事雕琢。 ——《漢語大詞典》
二分 èr fēn
(1).春分和秋分。《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 杜预 注:“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文选·左思〈魏都赋〉》:“阐钩绳之筌绪,承二分之正要。” 李善 注:“二分,春、秋之中者也。”《元史·世祖纪三》:“敕二分、二至及圣诞节日,祭星于司天臺。”
(2).分而为二。 晋 郭璞 《江赋》:“源二分於 崌 崍 ,流九派乎 潯阳 。”
(3).犹言两份。 唐 徐凝 《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 扬州 。” 宋 苏轼 《水龙吟·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4).十分之二,二成。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谓之放债取利,可乎?”《元史·成宗纪四》:“ 江 南佃户私租太重,以十分为率减二分,永为定例。” ——《漢語大詞典》
(2).分而为二。 晋 郭璞 《江赋》:“源二分於 崌 崍 ,流九派乎 潯阳 。”
(3).犹言两份。 唐 徐凝 《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 扬州 。” 宋 苏轼 《水龙吟·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4).十分之二,二成。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谓之放债取利,可乎?”《元史·成宗纪四》:“ 江 南佃户私租太重,以十分为率减二分,永为定例。” ——《漢語大詞典》
梁甫 liáng fǔ
见“ 梁父 ”。 ——《漢語大詞典》
一分 yī fēn
(1).整体分为若干分的一部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汉 王充 《论衡·解除》:“夫土地犹人之体也……则一宅之土,犹人一分之肉也。” 宋 真德秀 《问止于至善》:“知到十分精处,而行处有一分未密,亦未得为至善。”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文王 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 武王 伐 商 之时, 文王 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 文王 。”
(2).一点儿;少量。 战国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臣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史·道学传一·邵雍》:“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许那 高四 的东西也一分不少,都悄地送了。”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漢語大詞典》
(2).一点儿;少量。 战国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臣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史·道学传一·邵雍》:“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许那 高四 的东西也一分不少,都悄地送了。”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漢語大詞典》
骚 ( 騷 ) sāo/sǎo
骚 [ sāo ]
- 动乱,扰乱,不安定:~乱。~扰。~动。
- 忧愁:“离~者,犹离忧也。”
- 指中国屈原的《离骚》,后泛指诗文:~体。~人。~客。风~(❶指《诗经》和《离骚》,代指古代诗歌或文化;❷指妇女举止轻佻)。
- 举止轻佻,作风下流:~货。
- 同“臊”(sāo ㄙㄠ)。
- 古通“扫”,尽其所有,扫数出动:“大王宜~淮南之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