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驰骛于杳冥之中兮,休息虖昆仑之墟。

贾谊两汉〕《惜誓

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
登苍天而高举兮,历众山而日远。
观江河之纡曲兮,离四海之霑濡。
攀北极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虚。
飞朱鸟使先驱兮,驾太一之象舆。
苍龙蚴虯于左骖兮,白虎骋而为右騑。
建日月以为盖兮,载玉女于後车。
驰骛于杳冥之中兮,休息虖昆仑之墟。
乐穷极而不厌兮,愿从容虖神明。
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
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
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临中国之众人兮,讬回飙乎尚羊。
乃至少原之野兮,赤松、王乔皆在旁。
二子拥瑟而调均兮,余因称乎清商。
澹然而自乐兮,吸众气而翱翔。
念我长生而久仙兮,不如反余之故乡。

黄鹄後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
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
夫黄鹄神龙犹如此兮,况贤者之逢乱世哉。
寿冉冉而日衰兮,固儃回而不息。
俗流从而不止兮,众枉聚而矫直。
或偷合而苟进兮,或隐居而深藏。
苦称量之不审兮,同权概而就衡。
或推迻而苟容兮,或直言之谔謣。
伤诚是之不察兮,并纫茅丝以为索。
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
梅伯数谏而至醢兮,来革顺志而用国。
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
比干忠谏而剖心兮,箕子被发而佯狂。
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长。
非重躯以虑难兮,惜伤身之无功。

已矣哉!
独不见夫鸾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野。
循四极而回周兮,见盛德而後下。
彼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使麒麟可得羁而係兮,又何以异虖犬羊?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驰骛休息昆仑

驰骛(馳騖)chí wù
亦作“ 驰鶩 ”。
(1).疾驰;奔腾。《逸周书·文傅解》:“畈渔以时,童不夭胎,马不驰騖,土不失宜。”《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驾青龙以驰騖兮,班衍衍之冥冥。” 王逸 注:“言极疾也。” 三国 魏 曹植 《节游赋》:“遂驾言而出游,步北园而驰騖。” 南朝 梁 江淹 《青苔赋》:“悲凹嶮兮,唯流水而驰騖。” 唐 独孤及 《唐故殿中侍御史赠考功郎中萧府君文章集录序》:“方将乘惊风以驰騖,视青云如咫尺,天道何喜而无报?” 清 李霨 《枫岭》诗:“驰騖违所往,邅迴增忧色。”
(2).奔走;奔竞。《史记·李斯列传》:“今 秦王 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騖之时而游説者之秋也。” 唐 独孤及 《送张泳赴举入关序》:“彼驰鶩乎士林者,鲜不争九流之胜负,徇三川之声利。” 明 何景明 《饮酒》诗:“寄言驰鶩子,从今任去留。” 清 唐孙华 《卧闻鸡鸣》诗:“身外驰騖息,胸中块礧平。”
(3).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并有所建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驰騖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唐 刘知几 《史通·探赜》:“按史之於书也,有其事则记,无其事则闕, 马迁 之驰騖今古,上下数千载,《春秋》已往,得其遗事者,盖唯 首阳 之二子而已。” 宋 徐铉 《奉酬度支陈员外》诗:“古来贤达士,驰鶩唯羣书。” 郑观应 《盛世危言·技艺》:“ 秦 汉 以后,佛老盛行 中国 ,才智之人皆驰騖於清净虚无之学。”  ——《漢語大詞典》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杳 yǎo《國語辭典》

杳 [ yǎo ]

  1. 幽暗、深远。《说文解字·日部》:「杳,冥也。」《楚辞·屈原·九章·涉江》:「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二》:「其坳两 旁石峰东西涌起,而坳中则下陷成井,灌木丛翳其间,杳不可窥。」
  2. 辽阔无边。唐·王维〈临高台送黎拾遗〉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宋·王安石〈送裴如晦宰吴江〉诗:「霜泽与天杳,旁临无限情。」
  1. 不见踪影,毫无消息。形容渺茫沉寂。如:「杳无音信」、「杳无人踪」。
冥 míng《國語辭典》

冥 [ míng ]

  1. 幽暗。如:「幽冥」。《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夷伯,世大夫,正昼雷,其庙独冥。」
  2. 愚昧、不明事理。如:「冥顽不灵」。
  3. 与人死后有关的。如:「冥婚」、「冥器」。
  1. 远离。晋·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中〉诗:「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2. 暗合、默契。魏·高允〈征士颂〉:「神与理冥,形随流浪。」
  1. 地狱。如:「唐太宗入冥记」。《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伤诚善之无辜兮,赍此恨而入冥。」
  2. 海。《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3. 姓。如汉代有冥都。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1.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休息 xiū xī
(1).谓暂停活动,以恢复精神体力。《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宋 苏轼 《上蔡省主论放欠书》:“凡今之所追呼鞭挞,日夜不得休息,皆更数赦,远者六七赦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因述往蹟, 仲仙 始信。场后不暇休息,命驾同归。” 萧红 《回忆鲁迅先生》:“虽然客厅里也摆着一张可以卧倒的藤椅,我们劝他几次想让他坐在藤椅上休息一下,但是他没有去,仍旧坐在椅子上。”
(2).谓使暂停活动,以恢复精神体力。《吕氏春秋·孟冬》:“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宋书·张畅传》:“此精甲十万,人思致命,恐轻相凌践,故且闭城耳。待彼休息士马,然后共治战场,剋日交戏。”
(3).休养生息。《史记·曹相国世家》:“然百姓离 秦 之酷后, 参 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序》:“岂徒世无穷人,民获休息,朝 呼韩 ,罢酤铁而已哉。”《新唐书·高季辅传》:“畿内数州,京师之本,土狭人庶,储畜少而科役多,宜蒙优贷,令得休息,彊本弱支之义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自元年至七年带征,缓征逋欠钱粮,普予豁免,与百姓休息。”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官吏少做一些恶,有利于人民的休息。”
(4).特指处于和平环境中,社会安定。 唐 张九龄 《敕北庭经略使盖嘉运书》:“先声既振,后殿载扬,凶党闻之,卷甲而遁,使我边镇,且得休息。”《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直至二帝蒙尘, 高宗 泥马渡 江 ,偏安一隅,天下分为南北,方得休息。”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自是 英 夷之在 粤 者稍稍敛戢,相与休息者数年。”
(5).休致,官吏年老去职。《后汉书·班超传》:“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 宋 王安石 《乞改三经义札子》:“幸蒙大恩,休息田裹,坐窃荣禄,免于事累。” 金 王若虚 《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师尝谓人生贵适意,顾名虽尊显而身甚劳,浩然有休息志。”
(6).休假;休整。《晋书·王浑传》:“时州兵并放休息,众裁一旅,浮 淮 潜济,出其不意, 莹 等不虞 晋 师之至。”《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二年》:“帝曰:‘还往几日?’对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
(7).停止。 汉 贾谊 《鵩鸟赋》:“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唐 苏涣 《变律》诗:“开目为晨光,闭目为夜色,一开復一闭,明晦无休息。” 清 魏源 《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千山万山惟一音,耳畔众响皆休息。”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 中国 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 中国 作风和 中国 气派。”
(8).喻死亡。 唐 桑叔文 《淮南节度讨击付使田侁墓志》:“一朝休息,平生已矣。”  ——《漢語大詞典》
虖 hū《國語辭典》

虖 [ hū ]

  1. 表感叹的语气。《汉书·卷六·武帝纪》:「呜虖!何施而臻此与!」同「呼 」。
昆仑(昆侖)kūn lún
亦作“崐仑2”。
(1).古代亦写作“昆仑”。 昆仑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间,西接 帕米尔 高原,东延入 青海 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 昆仑山 上有 瑶池 、 阆苑 、 增城 、 县圃 等仙境。《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远以周流。” 唐 韩愈 《杂诗》之三:“ 崑崙 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
(2).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叙。” 孔 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 昆仑山 。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闇中大战, 谦之 手射 阳迈 柁工,船败纵横, 崑崙 单舸接得 阳迈 。” 唐 张籍 《昆仑儿》诗:“ 崑崙 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 汉 地游。”《旧唐书·南蛮传·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号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称。 唐 王维 《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并师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崑崙捉马挑灯,迎导以去。”参见“ 崑崙奴 ”。
(6).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你看他乘云驾雾凭虚走,早把那 崑崙 秘术来传受。” 清 顾彩 《髯樵传》:“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 崑崙 。”参见“ 崑崙奴 ”。
(7).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崐崘。”《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 氏,体黑麻面,故谓之 阎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隐 《魏侯第东北楼堂书所见成篇》:“锁香金屈戌,带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注:“酒名。”参见“ 崑崙觴 ”。
(10).道教语。指头脑。《云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黄庭外景经》:“子欲不死修崑崙。”《云笈七籤》卷十七:“眼为日月,髮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崑崙。”
(11).脐之别名。《黄庭内景经·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纬经》:“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崑崙,一名特枢。”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间。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 昆仑 ,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 昆仑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 陈毅 《昆仑山颂》诗:“ 昆仑 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汉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封禅书》:“ 济南 人 公玊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 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参见“ 昆仑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昆仑障 。 西汉 置。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南。为宜禾都尉治所。
(4). 东晋 南朝 时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其肤色较黑。《南齐书·王琨传》:“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为 崑崙 。”按,崑崙,同“ 昆仑 ”。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昆仑》
(5).我国古代泛称今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以至 东非 之人为昆仑。参阅《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 三国 吴万震 《南州异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记》、 唐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6).古岛屿名。亦译 军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昆仑岛 。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亦有此岛。
(7).针灸穴位名。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足三阳经总穴名》:“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阴……昆仑,跗阳。”
广大无垠貌。昆,通“ 浑 ”。 汉 扬雄 《太玄·中》:“昆仑旁薄,思之贞也。” 司马光 集注:“昆,音魂;仑,卢昆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元气昆仑,充满天地。”  ——《漢語大詞典》
墟 xū《國語辭典》

墟 [ xū ]

  1. 大土堆。《孔子家語·卷六·執轡》:「墟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唐·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有一至者焉,又往過之,則為墟矣。」
  2. 荒廢的城市、村落。如:「廢墟」、「殷墟」。《戰國策·齊策六》:「破燕兵,復齊墟。」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二十七齣》:「閭里成墟,門庭易主。」
  3. 泛指村莊、村落。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唐·王維〈渭川田家〉詩:「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4. 農村定期的市集。如:「牛墟」、「趕墟」。
  1. 毀滅。《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王不聽諫,後三年吳其墟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