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既 jì《國語辭典》
既 [ jì ]
副- 已经。《论语·先进》:「春服既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
- 尽、全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及其未既济也。」《国语·齐语》:「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
- 不久。《左传·文公元年》:「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
- 已经、既然,表前后情况有连带关系。常与「就」或「则」连用。《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 表示并列的连接词。与「且」、「又」、「也」等词连用。如:「既醉且饱」、「既要爱情,也要面包。」《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元·钟嗣成〈一枝花·生居天地间套·收尾〉:「既通儒,又通吏。」
- 姓。如汉代有既良。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动-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明月 míng yuè
(1).光明的月亮。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刘大白 《丁宁·黄昏》:“这秘密的黄昏,一霎时吞了斜阳,又一霎时吞了明月。”
(2).指明珠。《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 王逸 注:“言己背被明月之珠。”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冯浩 笺注:“明月,珠也。”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捐明月於污瀆兮,余又何憾乎今之世。”
(3).喻泪珠。 唐 孟郊 《连州吟》之三:“开缄白云断,明月堕衣襟。”
(4).下一个月。《左传·昭公七年》:“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良止 以抚之。”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春秋左传·明月》:“ 齐 燕 平之月, 公孙段 卒,国人愈惧;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古书传及俗称谓曰明年、明日则有之矣,明月仅见此耳。” ——《漢語大詞典》
(2).指明珠。《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 王逸 注:“言己背被明月之珠。”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冯浩 笺注:“明月,珠也。”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捐明月於污瀆兮,余又何憾乎今之世。”
(3).喻泪珠。 唐 孟郊 《连州吟》之三:“开缄白云断,明月堕衣襟。”
(4).下一个月。《左传·昭公七年》:“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良止 以抚之。”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春秋左传·明月》:“ 齐 燕 平之月, 公孙段 卒,国人愈惧;其明月, 子产 立 公孙洩 。古书传及俗称谓曰明年、明日则有之矣,明月仅见此耳。” ——《漢語大詞典》
魄 pò《國語辭典》
魄 [ pò ]
名- 人的精气。如:「精魄」、「勾魂摄魄」、「惊心动魄」、「失魂落魄」、「魂飞魄散」。《说文解字·鬼部》:「魄,阴神也。」《左传·宣公十五年》:「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元·关汉卿《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套·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
- 农历月初时始见的月光。汉·王充《论衡·譋时》:「月三日魄,八日弦,十五日望。」通「霸」。
- 月亮。唐·卢仝〈月蚀〉诗:「初露半个璧,渐吐满轮魄。」
- 酒渣、渣滓。《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通「粕」。
魄 [ tuò ]
- 参见「[[落魄]]」条。
无复(無復)wú fù
(1).不再,不会再次。《吕氏春秋·义赏》:“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復。” 陈奇猷 校释:“此文意谓诈伪之道,虽今可以苟且得利,后将不可復得利也。”《晋书·王导传》:“ 桓彝 见朝廷微弱……忧惧不乐。往见 导 ,极谈世事,还,谓 顗 曰:‘向见 管夷吾 无復忧矣。’” 唐 韩愈 《落叶送陈羽》诗:“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復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 圣叹 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髮,穷幽极微,无復有遗议於其间矣。”
(2).指不再有,没有。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不死之事已定,无復奄忽之虑。”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少来搜集书史,颇得诸遗书,无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3).没有履行。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仲尼 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復,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
(4).不能恢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事,其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无復,残类灭宗亡国是也。” ——《漢語大詞典》
(2).指不再有,没有。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不死之事已定,无復奄忽之虑。”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少来搜集书史,颇得诸遗书,无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3).没有履行。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仲尼 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復,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
(4).不能恢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事,其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无復,残类灭宗亡国是也。” ——《漢語大詞典》
玻璃 bō li
亦作“ 玻瓈 ”。
(1).古为玉名,亦称水玉,或以为即水晶。今指一种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体。一般玻璃是用含石英的砂子、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下熔化,成型,冷却后制成。《太平广记》卷八一引《梁四公记》:“ 扶南 大舶从 西天竺国 来,卖碧玻璃镜,内外皎洁……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视之,不见其质。”《新唐书·西域传下·吐火罗》:“ 劫 者,居 葱岭 中…… 武德 二年,遣使者献宝带,玻瓈、水精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二·玻璃》:“本作‘颇黎’。 颇黎 ,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又﹝集解﹞引 陈藏器 曰:“玻璃,西国之宝也,玉石之类,生土中。” 巴金 《灭亡》第一章:“他放下诗稿,对着布满了灰尘的玻璃窗发楞。”
(2).比喻平静澄澈的水面。 宋 毛滂 《清平乐》词:“天连翠瀲,九折玻瓈软。” 金 高士谈 《减字木兰花》词:“涨緑涵空,十顷玻璃四面风。” 元 任昱 《一枝花·题东湖》套曲:“放船去在天际,杨柳风轻生浪迟,漾动玻璃。”
(3).比喻明净的天空。 宋 陆游 《八月十四日夜湖山观月》诗:“长空露洗玻璃碧,紫金之盘径三尺。” 元 朱庭玉 《点绛唇·中秋月》套曲:“烂银盘涌,冰轮动,辗玻璃万顷,无辙无踪。” 明 陈铎 《醉花阴·赏灯》套曲:“值 尧 天新霽,剔团圞月漾玻璃。” 清 潘耒 《登五老峰最高顶》诗:“寒空啸裂碧玻璃,大地山河收寸掌。”
(4).指酒。 宋 梅尧臣 《依韵酬永叔再示》:“隣邦或有寄嘉酿,瓦罌土缶盛玻瓈。” 金 元好问 《踏莎行》词:“翠缕香凝,玉膏酒灩,仙翁莫诉玻璃满。” 宋 陆游 《蜀酒歌》:“青丝玉瓶到处酤,鹅黄玻璃一滴无。” 宋 陆游 《醉书》诗:“一樽酌罢玻璃酒,高枕窗边听雨眠。”自注:“偶餘 眉州 酒一樽,独酌遂醉。”参见“ 玻璃春 ”。
(5).指玻璃酒杯。 宋 欧阳修 《寄圣俞》诗:“忆在 洛阳 各年少,对花把酒倾玻瓈。” 宋 张孝祥 《菩萨蛮》词:“天公怜好客,酒面风吹白。更引十玻璃,月明骑鹤归。” 明 黄祖儒 《醉花阴·元夜》套曲:“屠苏酒瀲灧泛玻璃。”
(6). 玻璃江 之省称。 宋 范成大 《万景楼》诗:“ 玻璃 濯锦 遥相通,指麾 大渡 来朝宗。”参见“ 玻璃江 ”。
(7).指某些像玻璃的物质。如:有机玻璃;玻璃丝。 ——《漢語大詞典》
(1).古为玉名,亦称水玉,或以为即水晶。今指一种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体。一般玻璃是用含石英的砂子、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下熔化,成型,冷却后制成。《太平广记》卷八一引《梁四公记》:“ 扶南 大舶从 西天竺国 来,卖碧玻璃镜,内外皎洁……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视之,不见其质。”《新唐书·西域传下·吐火罗》:“ 劫 者,居 葱岭 中…… 武德 二年,遣使者献宝带,玻瓈、水精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二·玻璃》:“本作‘颇黎’。 颇黎 ,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又﹝集解﹞引 陈藏器 曰:“玻璃,西国之宝也,玉石之类,生土中。” 巴金 《灭亡》第一章:“他放下诗稿,对着布满了灰尘的玻璃窗发楞。”
(2).比喻平静澄澈的水面。 宋 毛滂 《清平乐》词:“天连翠瀲,九折玻瓈软。” 金 高士谈 《减字木兰花》词:“涨緑涵空,十顷玻璃四面风。” 元 任昱 《一枝花·题东湖》套曲:“放船去在天际,杨柳风轻生浪迟,漾动玻璃。”
(3).比喻明净的天空。 宋 陆游 《八月十四日夜湖山观月》诗:“长空露洗玻璃碧,紫金之盘径三尺。” 元 朱庭玉 《点绛唇·中秋月》套曲:“烂银盘涌,冰轮动,辗玻璃万顷,无辙无踪。” 明 陈铎 《醉花阴·赏灯》套曲:“值 尧 天新霽,剔团圞月漾玻璃。” 清 潘耒 《登五老峰最高顶》诗:“寒空啸裂碧玻璃,大地山河收寸掌。”
(4).指酒。 宋 梅尧臣 《依韵酬永叔再示》:“隣邦或有寄嘉酿,瓦罌土缶盛玻瓈。” 金 元好问 《踏莎行》词:“翠缕香凝,玉膏酒灩,仙翁莫诉玻璃满。” 宋 陆游 《蜀酒歌》:“青丝玉瓶到处酤,鹅黄玻璃一滴无。” 宋 陆游 《醉书》诗:“一樽酌罢玻璃酒,高枕窗边听雨眠。”自注:“偶餘 眉州 酒一樽,独酌遂醉。”参见“ 玻璃春 ”。
(5).指玻璃酒杯。 宋 欧阳修 《寄圣俞》诗:“忆在 洛阳 各年少,对花把酒倾玻瓈。” 宋 张孝祥 《菩萨蛮》词:“天公怜好客,酒面风吹白。更引十玻璃,月明骑鹤归。” 明 黄祖儒 《醉花阴·元夜》套曲:“屠苏酒瀲灧泛玻璃。”
(6). 玻璃江 之省称。 宋 范成大 《万景楼》诗:“ 玻璃 濯锦 遥相通,指麾 大渡 来朝宗。”参见“ 玻璃江 ”。
(7).指某些像玻璃的物质。如:有机玻璃;玻璃丝。 ——《漢語大詞典》
魂 hún《國語辭典》
魂 [ hún ]
名- 人的精气。如:「灵魂」、「三魂七魄」、「借尸还魂」。《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西游记·第一二回》:「是我太宗皇帝死去三日,还魂复生。」
- 泛指各种事物的精神。如:「国魂」。唐·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千里涵空澄水魂,万枝破鼻飘香雪。」宋·苏轼〈再用松风亭下梅花盛开韵〉:「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 人的神志、意念。如:「神魂颠倒」、「黯然魂销」。唐·许敬宗〈谢𠡠书表〉:「引领天庭,望丹霄而结恋;驰魂魏阙,惧黄落而长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