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公苦寒,谓死宁当存。
周紫芝〔宋代〕《题王摩诘画袁邵公卧雪图》
东京数人物,矫矫称袁公。经纶有能事,早岁初未逢。
何许结蓬茅,草树风淅沥。幽梦寄一椽,暮雪深几尺。
平田已无路,况复知公门。人言公苦寒,谓死宁当存。
鸣驺入空谷,暖律破寒冱。岂伊逢异人,天实起僵仆。
汉明号贤主,杖击无名郎。冤囚我自理,微绪渠当昌。
摩诘亦可人,六幅写奇事。浩荡怀远图,徘徊有佳思。
炎天挂空壁,一洗毛骨寒。意岂在冰雪,高风薄云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人言 rén yán
(1).别人的评议。《左传·昭公四年》:“礼义不愆,何恤於人言。” 宋 苏轼 《次韵滕大夫》之三:“早知百和俱灰烬,未信人言弱胜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晦翁 认是大姓力量大,致得人言如此。”
(2).人的言语。 唐 储光羲 《昭圣观》诗:“石池辨春色,林兽知人言。”
(3).砒霜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砒石》:“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 信州 ,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辟臭虫方,用木瓜打碎,烧烟薰之,若加人言少许,其子粒粒皆爆碎。” ——《漢語大詞典》
(2).人的言语。 唐 储光羲 《昭圣观》诗:“石池辨春色,林兽知人言。”
(3).砒霜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砒石》:“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 信州 ,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辟臭虫方,用木瓜打碎,烧烟薰之,若加人言少许,其子粒粒皆爆碎。” ——《漢語大詞典》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动-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 称谓:➊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 姓。如汉代有公俭。
-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 雄性的。如:「公鸡」。
-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苦寒 kǔ hán
(1).严寒。 唐 杜甫 《捣衣》诗:“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八:“界外苦寒,吾为若纳一袄,可衣之以行,回日当復以归我。”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兼以 石塘 、 古北 ,本号苦寒,地既虏衝,土尤磽确。”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四段:“在苦寒的大草原上,在风雪漫天的 长城 线上,他们共同爬大山,吃冰饭团,枪冻得拉不开栓,还在进行着惨烈的战斗。”
(2).指物性寒凉。《老残游记》第三回:“原起只是一点火气,被医家用苦寒药一逼,火不得发,兼之平常肝气易动,抑鬱而成。”
(3).为严寒所苦。 晋 陆机 《苦寒行》:“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贡赋》:“ 林邑国 贡白鸚鵡,性辩慧,尤善应答,屡有苦寒之言, 太宗 愍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梅》:“花时苦寒,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
(4).土地贫瘠;家境贫穷。《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 永乐爷 从 北平 起兵靖难,迁於 燕都 ,是为 北京 。只因这一迁,把个苦寒地面,变作花锦世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门人有作令 云南 者,家本苦寒,仅携一子一僮,拮据往。” 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文学》:“ 陕西 是比较苦寒的地带。”
(5).古乐府歌辞名。即《苦寒行》。《文选·江淹〈望荆山〉诗》:“一闻《苦寒》奏,更使《艳歌》伤。” 李善 注:“ 沈约 《宋书》曰:《北上苦寒行》, 魏帝 辞。”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 王琦 注:“《苦寒行》,古清商曲也,因行役遇寒而作。” 唐 孟郊 《出门行》之一:“一闻陌上《苦寒》奏,使我佇立惊且悲。” ——《漢語大詞典》
(2).指物性寒凉。《老残游记》第三回:“原起只是一点火气,被医家用苦寒药一逼,火不得发,兼之平常肝气易动,抑鬱而成。”
(3).为严寒所苦。 晋 陆机 《苦寒行》:“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贡赋》:“ 林邑国 贡白鸚鵡,性辩慧,尤善应答,屡有苦寒之言, 太宗 愍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梅》:“花时苦寒,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
(4).土地贫瘠;家境贫穷。《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 永乐爷 从 北平 起兵靖难,迁於 燕都 ,是为 北京 。只因这一迁,把个苦寒地面,变作花锦世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门人有作令 云南 者,家本苦寒,仅携一子一僮,拮据往。” 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文学》:“ 陕西 是比较苦寒的地带。”
(5).古乐府歌辞名。即《苦寒行》。《文选·江淹〈望荆山〉诗》:“一闻《苦寒》奏,更使《艳歌》伤。” 李善 注:“ 沈约 《宋书》曰:《北上苦寒行》, 魏帝 辞。”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 王琦 注:“《苦寒行》,古清商曲也,因行役遇寒而作。” 唐 孟郊 《出门行》之一:“一闻陌上《苦寒》奏,使我佇立惊且悲。” ——《漢語大詞典》
谓 ( 謂 ) wèi
谓 [ wèi ]
- 告诉:人~予曰。
- 称呼,叫作:称~。何~人工呼吸?
- 〔~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 说:所~。无~。可~神速。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动-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宁当(寧當)níng dāng
难道;岂可。《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七岁读《论语》,志在书传,母常非之,曰:‘当习女工,今不是务,寧当学博士邪!’”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民间君子,犹内不负心,外不愧影,上不欺天,下不食言,岂况古之真人,寧当虚造空文,以必不可得之事,誑误将来,何所索乎!” 宋 范成大 《秋芸有春绿》诗:“清霜早晚至,何草不能黄?寧当念衰落,政尔事容光。” ——《漢語大詞典》
存 cún《國語辭典》
存 [ cún ]
动- 省视、问候。《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明史·卷一·太祖本纪》:「罢诸军需,存恤贫无告者,民大悦。」
- 存在、生存。如:「共存」、「生死存亡」。唐·杜甫〈无家别〉诗:「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 寄放、储蓄。如:「寄存」、「存款」。
- 有、心怀。如:「存心不良」、「心存仁厚」、「你存什么心?」
- 保留、留下。如:「存疑」、「去伪存真」、「硕果仅存」。
- 停滞。《红楼梦·第二○回》:「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
- 思念。《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 姓。如宋代有存光孙。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