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者当时南北扰攘,国家荡析
刻御书王荆公赠僧诗云,纷纷扰扰十年间,世事何常不强颜,亦欲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间。意者当时南北扰攘,国家荡析,磨盾鞍马间,有经营之志,百未一遂,此诗若有深契于心者以自况。予暇日来游,因演太白荆公诗意,亦犹稼轩水龙吟用李延年淳于髡语也。我望山形,虎踞龙盘,壮哉建康。忆黄旗紫盖,中兴东晋,雕兰玉砌,下逮南唐。步步金莲,朝朝琼树,宫殿吴时花草香。今何日,尚寺留萧姓,人做梅妆。长江。不管兴亡。谩流尽、英雄泪万行。问乌衣旧宅,谁家作主,白头老子,今日还乡。吊古愁浓,题诗人去,寂寞高楼无凤凰。斜阳外,正渔舟唱晚,一片鸣榔。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意者 yì zhě
(1).表示测度。大概,或许,恐怕。《墨子·公孟》:“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 汉 刘向 《说苑·君道》:“桑穀者,野草也,而生於朝,意者国亡乎?”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独念乞墦之辱,心实耻之,而必不得免者何居?意者或借闻见以为聪明,或藉耳目以为心腹歟!”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噫!二少年,今日生矣,意者其雀跃返国,聚父母亲友作再生之华筵耶!”
(2).表示选择。是……还是……。《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史记·孔子世家》:“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汉书·文帝纪》:“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 ——《漢語大詞典》
(2).表示选择。是……还是……。《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史记·孔子世家》:“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汉书·文帝纪》:“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 ——《漢語大詞典》
当时(當時)dāng shí
(1).指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昔时。《韩诗外传》卷一:“臣先殿上絶缨者也。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致。今幸得用於臣之义,尚可为王破 吴 而强 楚 。” 唐 曹唐 《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诗:“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近来怕説当时事,结徧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田汉 《江西杂咏·初访井冈山之四》:“龙潭日夜奔飞瀑,犹作当时怒吼声。”
(2).指当时的人们。《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秉理照物,动必研几,当时嗟服,若有神道。” 李周翰 注:“言既研几而为断决,则当时之人嗟叹而服之,若有神明之道也。”《新唐书·苏晋传》:“ 晋 与 齐澣 更典二都选,既糊名校判,而 晋 独事赏拔,当时誉之。”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沈传师 ﹞亦为史官,及出领 湖南 、 江西 ,奉詔在镇修《宪宗实録》,当时荣之。”
(3).指在位的皇帝。《后汉书·邓彪传》:“ 永元 初, 竇氏 专权骄纵,朝廷多有諫争,而 彪 在位修身而已,不能有所匡正……故颇以此致讥,然当时宗其礼让。” 明 李贽 《书苏文忠公外纪后》:“ 苏长公 以文字故获罪当时,亦以文字故取信於朋友,流声於后世。”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廷谳》:“试读檜枝词,掉舌刺当时。这根株深泉无曲处,分明是妬杀九重飞。”
(4).正当青春之时。 唐 长孙佐辅 《对镜吟》:“粧成持照尚当时,只畏愁多遽变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徐 氏 丹桂 ,年正当时,误了佳期,心中常怀不足。”《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看这姑娘年纪已在当时,情竇料也开了。”
(5).官名。《管子·五行》:“ 黄帝 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蚩尤 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冢田虎 曰:“当时,官名。”
(1).适时。《荀子·解蔽》:“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汉书·严安传》:“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 欧阳山 《苦斗》六一:“如今 何 家又是官,又是富,正是当时得令,势大财雄。”
(2).就在那个时刻;即时。《海内十洲记·祖洲》:“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长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一折:“天有不测风雨,人有当时祸福。” ——《漢語大詞典》
(2).指当时的人们。《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秉理照物,动必研几,当时嗟服,若有神道。” 李周翰 注:“言既研几而为断决,则当时之人嗟叹而服之,若有神明之道也。”《新唐书·苏晋传》:“ 晋 与 齐澣 更典二都选,既糊名校判,而 晋 独事赏拔,当时誉之。”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沈传师 ﹞亦为史官,及出领 湖南 、 江西 ,奉詔在镇修《宪宗实録》,当时荣之。”
(3).指在位的皇帝。《后汉书·邓彪传》:“ 永元 初, 竇氏 专权骄纵,朝廷多有諫争,而 彪 在位修身而已,不能有所匡正……故颇以此致讥,然当时宗其礼让。” 明 李贽 《书苏文忠公外纪后》:“ 苏长公 以文字故获罪当时,亦以文字故取信於朋友,流声於后世。”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廷谳》:“试读檜枝词,掉舌刺当时。这根株深泉无曲处,分明是妬杀九重飞。”
(4).正当青春之时。 唐 长孙佐辅 《对镜吟》:“粧成持照尚当时,只畏愁多遽变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徐 氏 丹桂 ,年正当时,误了佳期,心中常怀不足。”《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看这姑娘年纪已在当时,情竇料也开了。”
(5).官名。《管子·五行》:“ 黄帝 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蚩尤 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冢田虎 曰:“当时,官名。”
(1).适时。《荀子·解蔽》:“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汉书·严安传》:“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 欧阳山 《苦斗》六一:“如今 何 家又是官,又是富,正是当时得令,势大财雄。”
(2).就在那个时刻;即时。《海内十洲记·祖洲》:“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长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一折:“天有不测风雨,人有当时祸福。” ——《漢語大詞典》
南北 nán běi
(1).南与北;南方与北方。《史记·天官书》:“ 亢 为疏庙,主疾。其南北两大星,曰 南门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魏文帝 出 广陵 ,望 大江 ” 裴松之 注引 张勃 《吴录》:“是冬, 魏文帝 至 广陵 ,临 江 观兵……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固天所以隔南北也。’”《檮杌闲评》第四四回:“千般奇货穷南北,万种珠璣尽海山。”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国语·周语下》:“南北之揆七同也。” 韦昭 注:“自午至子,其度七同也。”古人以“午”为“南”,以“子”为“北”。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秦 为 阿房殿 ,在 长安 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唐 韦应物 《横壙行》:“象牀可寝鱼可食,不知郎意何南北?” 宋 王安石 《同昌叔赋雁奴》诗:“鸿雁无定栖,随阳以南北。” 宋 苏轼 《孔毅甫龙尾砚铭》:“厚而坚,足以閲人於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4).指“南学”与“北学”。《北史·儒林传序》:“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详“ 南北学 ”。
(5).计谋。指本领。《西游记》第四一回:“ 行者 上前喝 八戒 道:‘你这呆子,全无人气!你就惧怕妖火,败走逃生,却把 老孙 丢下。早是我有些南北哩!’”
(6). 明 代俗称男子汉。 明 苏祐 《逌旃璅言》:“时人于好男子无钱使者,輒咤曰‘好南北,无东西’云。意盖乡语相传有自来矣。”由此观之,积而能散者财之主,积而不散者财之奴,则有东西而无南北,真守财奴矣。 明 方以智 《通雅·称谓》:“称男子曰南北,犹称物为东西也。” ——《漢語大詞典》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国语·周语下》:“南北之揆七同也。” 韦昭 注:“自午至子,其度七同也。”古人以“午”为“南”,以“子”为“北”。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秦 为 阿房殿 ,在 长安 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唐 韦应物 《横壙行》:“象牀可寝鱼可食,不知郎意何南北?” 宋 王安石 《同昌叔赋雁奴》诗:“鸿雁无定栖,随阳以南北。” 宋 苏轼 《孔毅甫龙尾砚铭》:“厚而坚,足以閲人於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4).指“南学”与“北学”。《北史·儒林传序》:“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详“ 南北学 ”。
(5).计谋。指本领。《西游记》第四一回:“ 行者 上前喝 八戒 道:‘你这呆子,全无人气!你就惧怕妖火,败走逃生,却把 老孙 丢下。早是我有些南北哩!’”
(6). 明 代俗称男子汉。 明 苏祐 《逌旃璅言》:“时人于好男子无钱使者,輒咤曰‘好南北,无东西’云。意盖乡语相传有自来矣。”由此观之,积而能散者财之主,积而不散者财之奴,则有东西而无南北,真守财奴矣。 明 方以智 《通雅·称谓》:“称男子曰南北,犹称物为东西也。” ——《漢語大詞典》
扰攘(擾攘)rǎo rǎng
亦作“ 扰穰 ”。
(1).忙乱;匆忙。《史记·陈丞相世家论》:“倾侧扰攘 楚 魏 閒,卒归 高帝 。”
(2).混乱;骚乱。《汉书·律历志上》:“ 战国 扰攘, 秦 兼天下。”《隶释·汉广汉属国侯李翊碑》:“时 益 部扰穰,为三府所选,拜 广汉属国侯 。”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由此致 南詔 ,扰攘 西蜀 。” 孙中山 《中国革命史》四:“以上所述,皆十二年之扰攘情状。” ——《漢語大詞典》
(1).忙乱;匆忙。《史记·陈丞相世家论》:“倾侧扰攘 楚 魏 閒,卒归 高帝 。”
(2).混乱;骚乱。《汉书·律历志上》:“ 战国 扰攘, 秦 兼天下。”《隶释·汉广汉属国侯李翊碑》:“时 益 部扰穰,为三府所选,拜 广汉属国侯 。”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由此致 南詔 ,扰攘 西蜀 。” 孙中山 《中国革命史》四:“以上所述,皆十二年之扰攘情状。” ——《漢語大詞典》
国家(國家)guó jiā
(1).统治阶级实行阶级压迫和实施统治的组织。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也以国家为国的通称。《易·繫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赵岐 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 唐 柳宗元 《封建论》:“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2).公家;朝廷。《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国家 至道 三年,詔书亲郊圜丘,以 太祖 、 太宗 并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国家营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日取给焉。”
(3).犹言“官家”。指皇帝。《东观汉记·祭遵传》:“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晋书·陶侃传》:“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4).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郑玄 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5).京城,首都。《后汉书·朱儁传》:“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 ——《漢語大詞典》
(2).公家;朝廷。《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国家 至道 三年,詔书亲郊圜丘,以 太祖 、 太宗 并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国家营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日取给焉。”
(3).犹言“官家”。指皇帝。《东观汉记·祭遵传》:“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晋书·陶侃传》:“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4).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郑玄 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5).京城,首都。《后汉书·朱儁传》:“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 ——《漢語大詞典》
荡析(蕩析)dàng xī
(1).动荡离散。《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五:“ 晋 氏不纲,关河荡析。”《新唐书·朱敬则传》:“时赋歛繁重,民多荡析。” 李大钊 《大哀篇》:“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
(2).引申为消灭;毁灭。 唐 杜甫 《北征》诗:“姦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消灭;毁灭。 唐 杜甫 《北征》诗:“姦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